上博楚简与先秦儒家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30 08:15
本文关键词:上博楚简与先秦儒家思想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上博简 孔子 先秦儒家 《诗》学 德治思想 人性论 古史观
【摘要】: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定型时期,也是一个真正在精神上普遍觉醒的时代。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士子是那个时代思想界的翘楚。由上博简儒家类文献可以看出,简文所载先秦儒家思想集中体现在《诗》学、为政、人性、古史这四个命题上。孔子论《诗》,其选诗的标准是“可施于礼义”。上博简《孔子诗论》以“以色喻于礼”一言以蔽之,发挥的正是孔子诗意礼学的《论》诗主旨。“《鹊巢》之归”,表明孔子的婚姻观是赞成男女婚恋应在礼的范围内,依礼结合的婚姻才能达到幸福美满的境界。“《大田》之卒章,知言而有礼”,表明孔子对于西周农事祭礼的肯定。“《将仲》之言,不可不畏也”隐喻“郑伯克段”史事,揭示出孔子关于维护传统孝悌观念的呼吁。“《绿衣》之思”重在思家国、思社稷,这种国家利益至上的家国观念尤为孔子所称道。“《小弁》、《巧言》,则言谗人之害也”,表明孔子重在斥责谗人的危害言论,而非周王的讽谏,反映了其尊王思想中对于君臣父子之道的维护。“乐无隐情”总括孔子音乐思想,诠释了音乐既是真情的体现,更是人格精神的阐扬。“为政以德”是孔子德治思想的精华与核心。上博简《颜渊问于孔子》篇中孔子提出的慎罚、选官、惠民三大举措,正是孔子德治理念的具体展现。孔子德治思想的酝酿,源自于他对社会危机的高度警觉,源自于他从内心道德自省层面上的深切思考,源自于他对普通民众的切实关怀。相对于神道主义和专制王权的横暴,孔子的德治思想不仅顺应了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变革的潮流,也推动了后代政治文明的演进,作为中国古代政治理论的基石,其积极作用自不待言。关于人性的深入探讨始于先秦儒家。孔子之后的早期儒者在继承孔子“仁”、“礼”思想的同时,开始向内求索,明心见性,探讨人性的内在本质。《性情论》作者的性情观是以“天—命—性—情—道”的循环发展模式为主要框架。作者一方面阐释了人性的天赋本质和“心之精神”对于“性”的导向作用,另一方面又充分注意到了“情”的客观意义,强调人情的真诚与永恒,显现出温馨浓情的意味。相比汉宋儒者割裂性情的主张,早期儒者强调“性情不离”,这种性情一体的人性论清新而开放,更具理性人文主义气息。战国时期,史学与诸子之学并行向前且互相联系,将口述史转化成文本、对古史进行重新编撰已是蔚然成风。上博简《成王既邦》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作者通过增添情节,放大人物形象,捕捉古代史影,融合今世观念等方式,对周初历史进行了重新编撰,简文中作者借周公之口畅言“重光其昌”,表达的正是对于理想国的探索与期望。古史的编撰很大程度上源于对现实的忧患意识,其目的便是以史为鉴,纠正当下谬误。客观来看,“鉴戒”意识存在着正面与负面两种效应。重新审视“鉴戒”意识的得与失,是正确认识古史观所应注意到的内容。
【关键词】:上博简 孔子 先秦儒家 《诗》学 德治思想 人性论 古史观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K877.5;B22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绪论11-39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15-24
- 一、荆楚文化对儒家思想的吸收与发展15-18
- 二、上博简的面世、整理与出版18-19
- 三、上博简儒家类文献简介及研究意义19-24
- 第二节 上博简与先秦儒家思想研究回顾24-36
- 一、《孔子诗论》研究综述24-30
- 二、关于其他儒家类文献的研究30-35
- 三、简短的总结35-36
- 第三节 竹简思想的研究方法与态度36-39
- 第一章“以色喻于礼”:上博简《孔子诗论》与孔门《诗》学思想研究39-96
- 第一节 由“《鹊巢》之归”论先秦儒家的婚姻观40-50
- 一、《鹊巢》篇诗旨探寻40-42
- 二、“《鹊巢》之归”释义42-46
- 三、简文所反映的先秦儒家的婚姻观46-50
- 第二节“知言而有礼”:《小雅·大田》篇探析50-57
- 一、简文“知言而有礼”释义50-53
- 二、《诗论》简所反映的周人的重农思想53-57
- 三、简文的若干启示57
- 第三节“《将仲》之言”:“郑伯克段”史事索隐——兼论孔子的孝悌思想57-64
- 一、《将仲子》篇诗旨缕析58-60
- 二、由简文论及“郑伯克段于鄢”60-63
- 三、由简文论及孔子的孝悌思想63-64
- 第四节“《绿衣》之思”:《邶风·绿衣》与孔子的家国情怀64-72
- 一、《邶风·绿衣》与庄姜史事索隐64-66
- 二、简文“《绿衣》之思”析义66-70
- 三、孔子的家国观念70-72
- 第五节“谗人之害”:《小弁》、《巧言》与孔子尊王思想探析72-82
- 一、《小弁》、《巧言》诗旨解析72-75
- 二、孔子何以斥“谗人之害”75-77
- 三、孔子尊王思想探析77-82
- 第六节“乐无隐情”:孔子音乐思想再探讨82-94
- 一、“审乐以知政”:音乐在政治教化上的意义82-85
- 二、“乐无隐情”:上博简《诗论》的启示85-89
- 三、“成于乐”:人格精神的阐扬89-94
- 小结94-96
- 第二章“为政以德”:上博简《颜渊问于孔子》与孔子德治思想考析96-114
- 第一节“敬宥过”与孔子的刑德观96-101
- 第二节“先有司”析义101-104
- 第三节 关于简文所载惠民之举104-107
- 第四节 孔子德治思想的背景及意义107-113
- 小结113-114
- 第三章 性情不离:上博简《性情论》与早期儒家的性情观114-146
- 第一节 儒家性情观概说115-121
- 第二节 天性与心性:人性的源发、锤炼与升华121-133
- 一、“天性”观与人性本源的内在求索121-124
- 二、“心之精神是谓圣”:心性论与道德主体意识的阐发124-133
- 第三节“道始于情”:情之真与情之恒133-144
- 一、“情”之真:真情流露源于人的内在本性134-141
- 二、“情”之恒:“反善复始”的永恒意境——基于《周易》视阈下的思考141-144
- 小结144-146
- 第四章 重想历史:上博简《成王既邦》与先秦儒家古史编撰思想探研146-169
- 第一节 述史完备:生动详实的古史编撰147-150
- 第二节 裁剪熔铸:上古史影与今世观念相交融150-155
- 第三节 重光其昌:理想盛世的探索与期望155-160
- 第四节 再论先秦时期历史观中的“鉴戒”意识160-168
- 小结168-169
- 结语169-171
- 参考文献171-178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178-179
- 致谢179
本文编号:5932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593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