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东北部地区新石器—青铜时代文化演化过程与植物遗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2 17:32
本文关键词:青海省东北部地区新石器—青铜时代文化演化过程与植物遗存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青海省东北部地区 新石器时代 铜石并用时代 青铜时代 文化演化过程 植物遗存 驱动因素
【摘要】:本文通过对青海省东北部地区黄河上游谷地、湟水流域、大通河流域、青海湖盆地和黑河上游地区5个地貌单元新石器-青铜时代136个遗址考古学调查和81个14C测年结果,结合相关的考古材料,研究青海省东北部地区新石器-青铜时代文化的时空演化过程:通过对68个遗址采集土壤样品91个进行浮选,共计鉴定炭化植物种子18593粒,另在青海湖盆地4个遗址进行动物骨骼的初步鉴定,对不同时段人类的生业模式进行分析;通过对大通县长宁遗址黄土/古土壤剖面的古气候记录分析,并结合其他气候记录以及现代各地貌单元宜农、宜牧程度,分析该地区新石器-青铜时代文化时空演化过程、生业模式变化的因素。主要结论如下: (1)新石器时代文化第一次出现于该地区为仰韶文化晚期(5450-5320a BP),主要影响与甘肃省交界的民和县。该地区第一次大规模的文化扩张为马家窑文化早中期(5290-4330a BP),该文化在青海省的影响已向西延伸至兴海县境内;马家窑文化晚期(4280-3910a BP),分布重心较早中期向东(低海拔区域)收缩。该地区第二次大规模扩张的新石器-青铜文化为齐家文化(4260-3580a BP),向西延伸至青海湖盆地。上承齐家文化,该地区自东向西发育辛店文化、卡约文化和诺木洪文化。辛店文化(3640-2530a BP)和卡约文化(3640-2140a BP)的影响中心应以乐都县-循化县一带为界,东、西分别为辛店、卡约文化影响区域。 (2)仰韶文化晚期,以黍为主旱作农业首次进入该地区。马家窑文化早中期,该地区延续了黍为主、粟为辅的旱作农业方式,同时有少量大麻发现。马家窑文化晚期,粟、黍比重相当。齐家文化时期,麦类作物首次出现于以粟、黍为主的农业生产活动。辛店文化时期,湟水流域已经转化为麦类作物为主的农业生产方式,官亭盆地麦类作物的生产也已占据一定地位。卡约文化时期,麦类作物占据主导,且以大麦为主。 (3)粟、黍首次出现于该地区官亭盆地的胡李家遗址(5450a BP),麦类作物首次出现于大通河流域的金蝉口遗址(3960a BP),大麻首次出现于官亭盆地的胡热热遗址(4620a BP),荞麦首次出现于湟水流域的营盘地遗址(2550aBP),燕麦首次出现于湟水流域的红崖下阴坡遗址。 (4)长宁黄土/古土壤剖面的孢粉和其他气候指标均显示:5830-5070a BP,气候较为温暖湿润;5070a BP后气候恶化,逐渐转向冷干;4700a BP前后,气候状况再次好转。 (5)新石器时代,气候变化和农业传播是影响文化时空演化的主要因素;铜石并用时代的齐家文化时期,短暂的气候好转推动齐家文化的大范围扩张,同时人类的生存策略的调整也起重要作用;青铜时代之后,史前人类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显著提高,生业模式(适应策略)是人类在冷干时期生存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并大规模扩张的主要因素和动力。 本研究对于理清青海省东北部地区新石器-青铜时代文化演化过程,认识该地区史前人类的生业模式,并探讨文化演化过程和史前人类生业模式选择的驱动因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该地区史前文化演化与生计模式及其驱动因素等的研究工作的开展,必然推动环境变化及人类对极端环境状况的适应性选择之间耦合关系等相关研究的开展。
【关键词】:青海省东北部地区 新石器时代 铜石并用时代 青铜时代 文化演化过程 植物遗存 驱动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K878;Q914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13
- 第一章 绪论13-29
- 1.1 环境考古学发展历史13-18
- 1.1.1 国际环境考古学的发展历史13-15
- 1.1.2 国内环境考古学的发展历史15-18
- 1.2 史前文化演化及其动力研究现状18-21
- 1.2.1 史前文化演化的环境动力18-19
- 1.2.2 史前文化演化的技术因素(生业模式)19-21
- 1.3 甘青地区新石器-青铜时代文化演化及其动力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21-26
- 1.3.1 甘青地区新石器-青铜时代文化概述21-22
- 1.3.2 甘青地区新石器-青铜时代文化演化的动力研究现状22-24
- 1.3.3 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史前文化研究进展24-26
- 1.4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26-29
- 1.4.1 青海省新石器-青铜时代文化演化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存在的问题26-28
- 1.4.2 研究意义28-29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29-43
- 2.1 研究区概况29-34
- 2.1.1 黄河上游谷地30-31
- 2.1.2 湟水流域31-32
- 2.1.3 大通河流域32-33
- 2.1.4 青海湖盆地33-34
- 2.1.5 黑河上游地区34
- 2.2 研究方法和研究材料34-43
- 2.2.1 考古调查34-35
- 2.2.2 考古地层学与考古类型学35
- 2.2.3 ~(14)C年代学方法35-36
- 2.2.4 浮选法36-38
- 2.2.5 动物遗存的获取38
- 2.2.6 环境样品的获取和环境代用指标38-43
- 第三章 青海省东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调查和植物遗存研究结果43-69
- 3.1 青海省东北部地区细石器-新石器时代考古调查及测年结果43-59
- 3.1.1 青海省东北部地区细石器时代考古调查及测年结果43-44
- 3.1.2 青海省东北部地区仰韶文化晚期考古调查及测年结果44-45
- 3.1.3 青海省东北部地区马家窑文化早中期考古调查及测年结果45-54
- 3.1.4 青海省东北部地区马家窑文化晚期考古调查及测年结果54-59
- 3.1.5 小结59
- 3.2 青海省东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植物遗存鉴定结果59-69
- 3.2.1 青海省东北部地区细石器时代植物遗存鉴定结果59
- 3.2.2 青海省东北部地区仰韶文化时期植物遗存鉴定结果59-60
- 3.2.3 青海省东北部地区马家窑文化早中期植物遗存鉴定结果60-65
- 3.2.4 青海省东北部地区马家窑文化晚期植物遗存鉴定结果65-68
- 3.2.5 小结68-69
- 第四章 青海省东北部地区铜石并用-青铜时代考古调查和植物遗存研究结果69-115
- 4.1 青海省东北部地区铜石并用-青铜时代考古调查及测年结果69-95
- 4.1.1 青海省东北部地区铜石并用时代考古调查及测年结果69-78
- 4.1.2 青海省东北部地区青铜时代考古调查及测年结果78-95
- 4.2 青海省东北部地区铜石并用-青铜时代时代植物遗存鉴定结果95-113
- 4.2.1 青海省东北部地区铜石并用时代植物遗存鉴定结果95-101
- 4.2.2 青海省东北部地区青铜时代植物遗存鉴定结果101-113
- 4.3 青海湖盆地铜石并用-青铜时代动物遗存鉴定结果113-115
- 4.3.1 青海湖盆地铜石并用时代动物遗存鉴定结果114
- 4.3.2 青海湖盆地青铜时代动物遗存鉴定结果114-115
- 第五章 青海省东北部地区新石器-青铜时代文化时空演化过程、动植物利用历史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115-146
- 5.1 青海省东北部地区新石器-青铜时代文化时空演化过程115-123
- 5.1.1 细石器时代文化时空分布范围116
- 5.1.2 仰韶晚期文化时空分布范围116-117
- 5.1.3 马家窑早中期文化时空分布范围117
- 5.1.4 马家窑晚期文化时空分布范围117-118
- 5.1.5 齐家文化时空分布范围118
- 5.1.6 辛店文化时空分布范围118-119
- 5.1.7 卡约文化时空分布范围119
- 5.1.8 青海省东北部地区细石器-青铜时代文化时空演化过程分析119-123
- 5.2 青海省东北部地区细石器-青铜时代植物利用历史123-129
- 5.2.1 青海省东北部地区细石器时代植物利用状况123-124
- 5.2.2 青海省东北部地区仰韶文化晚期植物利用状况124-125
- 5.2.3 青海省东北部地区马家窑文化早中期植物利用状况125-126
- 5.2.4 青海省东北部地区马家窑文化晚期植物利用状况126
- 5.2.5 青海省东北部地区齐家文化植物利用状况126-127
- 5.2.6 青海省东北部地区辛店文化植物利用状况127-128
- 5.2.7 青海省东北部地区卡约文化植物利用状况128
- 5.2.8 青海省东北部地区细石器-青铜时代植物利用历史128-129
- 5.3 青海湖盆地铜石并用-青铜时代动物遗存分析129-130
- 5.4 影响青海省东北部地区细石器-青铜时代文化时空演化过程与植物利用历史的因素讨论130-146
- 5.4.1 长宁黄土-古土壤剖面的环境信息130-134
- 5.4.2 青海省东北部地区细石器-青铜时代的气候背景134-136
- 5.4.3 青海省东北部地区不同地貌单元环境对比分析136-137
- 5.4.4 青海省东北部地区宜农、牧程度的对比分析137-139
- 5.4.5 青海省东北部地区细石器-青铜时代文化时代时空演化与植物利用历史的驱动因素讨论139-146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146-149
- 6.1 主要结论146
- 6.2 创新点146-147
- 6.3 存在不足147-148
- 6.4 展望148-149
- 参考文献149-163
- 附表1 ~(14)C测年结果163-167
- 附表2 植物遗存鉴定结果167-170
- 附表3 刚察县铜石并用-青铜时代动物骨骼鉴定结果170-171
- 附录1 中文图表171-174
- 附录2 List of figure and table174-177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177-178
- 致谢178-18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杰,周尚哲,许刘兵;“8.2ka BP冷事件”的研究现状展望[J];冰川冻土;2005年04期
2 郑艳红;周卫健;谢树成;;青藏高原东北部全新世泥炭正构烷烃的生物记录[J];沉积学报;2009年01期
3 朱光耀,朱诚,凌善金,王吉怀,杨晓轩;安徽省新石器和夏商周时代遗址时空分布与人地关系的初步研究[J];地理科学;2005年03期
4 安成邦,冯兆东,唐领余,陈发虎;甘肃中部4000年前环境变化与古文化变迁[J];地理学报;2003年05期
5 王建林,熊伟;晚更新世以来西藏古人类迁移与气候变化关系[J];地理学报;2004年02期
6 杨晓燕,夏正楷,崔之久,叶茂林;青海官亭盆地考古遗存堆积形态的环境背景[J];地理学报;2004年03期
7 侯光良,刘峰贵;青海东部史前文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地理学报;2004年06期
8 刘峰贵,侯光良,张镱锂,张忠孝,许长军,周强,张海峰;中全新世气候突变对青海东北部史前文化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5年05期
9 侯光良;刘峰贵;刘翠华;方修绮;;中全新世甘青地区古文化变迁的环境驱动[J];地理学报;2009年01期
10 侯光良;许长军;樊启顺;;史前人类向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三次扩张与环境演变[J];地理学报;2010年01期
,本文编号:6104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610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