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非物质文化视野下丝绸之路(陕西段)整体性保护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3 14:19

  本文关键词:非物质文化视野下丝绸之路(陕西段)整体性保护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丝绸之路 文化线路 非物质文化视野 整体性保护


【摘要】: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线路,曾经是连接亚欧大陆及其沿线地区的主要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通道,见证了多种文化相互碰撞、融合的过程,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沿线地区保留下来的大量物质与非物质遗产要素在相同背景环境下形成的时代共存关系,使它们彼此依赖、相互转换,成为不可分割的线路整体。如今这条具有重大价值的线路已经难以保持完整和连续的实体线路形式,通过上述遗产要素与丝绸之路价值主题的相互关联和支持,仍然可以还原出丝绸之路曾经的线路整体特征和突出的文化主题。本文在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背景下,按照丝绸之路的价值主题和历史背景的内在联系,结合历史地理区域的划分特点,选择丝绸之路起点的陕西段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和实态调研,在文化整体观的理念下,对这一段落中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梳理,并分析二者的关联程度以及相互影响关系,提出在目前丝绸之路有形线路残缺不全的情况下,物质文化遗产和与之紧密相关的典型非物质文化遗产(存),以及它们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丝绸之路陕西段遗产构成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的重点。结合丝绸之路陕西段的传播内容与影响范围,分析丝绸之路陕西段的遗产价值特性和线路的整体价值,并运用现代综合评价分析的方法,对遗产要素进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价值评估,建立对丝绸之路陕西段遗产价值评价的多层次体系。分析作为文化线路的丝绸之路陕西段,在共同的背景环境和文化关联下所具备的整体性特征。依据线路整体、文化整体和生态整体,提出了整体性保护的思路、原则和策略。在遗产和段落尺度上,对丝绸之路陕西段的遗产要素和线路空间格局实现全面保护与展示;在区域尺度上,重点结合“关天一体化经济区”的发展要求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概念的提出,将本体与线路层次上的保护框架融入到区域发展规划中,最终形成网络化、多层级的整体性保护体系。接下来结合部分实例分析,对保护与利用可能的具体模式和方法进行探讨。最后建议通过法律机制、管理机制和科学的遗产监测机制,保障和完善丝绸之路陕西段保护与发展的支撑条件。这一整合的过程与结论的形成,目的在于为丝绸之路整体性保护与决策的优化提供可能的支持,进而实现丝绸之路遗产价值的再生。
【关键词】:丝绸之路 文化线路 非物质文化视野 整体性保护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K878;TU984.114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1 绪论11-23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11-14
  • 1.1.1 问题的提出11-12
  • 1.1.2 研究的目的12-13
  • 1.1.3 研究的意义13-14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4-18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背景14-16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背景16-18
  •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18-21
  • 1.3.1 研究方法18-19
  • 1.3.2 研究框架19-21
  • 1.4 研究内容21-23
  • 2 论文相关的遗产保护理论基础与实践问题研究23-55
  • 2.1 国际遗产保护的理论回顾23-31
  • 2.1.1 国际遗产保护的重要纲领性文件23-29
  • 2.1.2 国际遗产保护理论的发展与创新29-31
  • 2.2 文化线路保护的理论基础31-36
  • 2.2.1 作为世界遗产新类型的概念提出31-33
  • 2.2.2 与文化线路相似的线性文化遗产类型的概念辨析33-35
  • 2.2.3 文化线路的特性35-36
  • 2.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理论问题36-44
  • 2.3.1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缘起36-37
  • 2.3.2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多样和衍化37-39
  • 2.3.3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范围和保护范围的差异39-42
  • 2.3.4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存(现象)42
  • 2.3.5 人类学文化整体观下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的交叉性保护42-44
  • 2.4 有关丝绸之路的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44-53
  • 2.4.1 丝绸之路的基本概述44-46
  • 2.4.2 丝绸之路符合重大文化线路的判别标准46-47
  • 2.4.3 申报世界遗产框架下的丝绸之路47-51
  • 2.4.4 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与丝绸之路研究和保护的关系51-53
  • 2.5 小结53-55
  • 3 丝绸之路陕西段线路遗产廊道构成55-105
  • 3.1 丝绸之路陕西段的整体概况55-58
  • 3.1.1 自然地理基础56
  • 3.1.2 线路结构形态56-57
  • 3.1.3 历史沿革变迁57-58
  • 3.2 丝绸之路陕西段的物质性遗产要素58-80
  • 3.2.1 作为起点的线路文化中心——中心城镇遗迹61-65
  • 3.2.2 线路交流的文化产物——宗教建筑遗迹65-73
  • 3.2.3 线路交流的直接产物——商贸聚落遗迹73-74
  • 3.2.4 线路开创发展的实物见证——重要关联遗迹74-78
  • 3.2.5 线路骨架的支撑体系-----道路交通遗迹78-80
  • 3.3 丝绸之路陕西段非物质性遗产要素80-85
  • 3.3.1 丝绸之路陕西段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一般性调查80-84
  • 3.3.2 丝绸之路陕西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分析84-85
  • 3.4 丝绸之路陕西段非物质与物质文化遗产的关联性研究85-101
  • 3.4.1 丝绸之路陕西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的关联程度85-88
  • 3.4.2 丝绸之路陕西段的典型非物质文化遗产(存)88
  • 3.4.3 丝绸之路陕西段典型非物质文化遗产(存)与提供物质空间载体的物质文化遗产相互作用与影响关系的实例研究88-101
  • 3.4.4 典型非物质文化遗产(存)与物质空间载体相互关系的特点101
  • 3.5 丝绸之路陕西段遗产廊道的构成层次101-103
  • 3.6 小结103-105
  • 4 丝绸之路陕西段的价值认知与评价105-121
  • 4.1 价值评价的多层次标准105
  • 4.2 丝绸之路陕西段的传播内容与影响力105-106
  • 4.2.1 线路发生的主要传播内容105-106
  • 4.2.2 线路传播的影响力106
  • 4.3 丝绸之路陕西段遗产价值的特性分析与评价106-119
  • 4.3.1 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构成106-107
  • 4.3.2 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构成107-109
  • 4.3.3 丝绸之路陕西段遗产价值的综合评价109-119
  • 4.4 丝绸之路陕西段的整体价值119
  • 4.5 小结119-121
  • 5 非物质文化视野下丝绸之路陕西段的整体性分析121-145
  • 5.1 作为文化线路的丝绸之路陕西段整体性特征121-124
  • 5.1.1 共同的背景环境关联121-123
  • 5.1.2 丝绸之路陕西段的跨文化整体意义123-124
  • 5.2 非物质文化视野下丝绸之路陕西段的整体性关系124-126
  • 5.2.1 非物质文化视野下的文化线路整体性124
  • 5.2.2 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的共性分析124-125
  • 5.2.3 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的共同发展125-126
  • 5.3 丝绸之路陕西段的完整性126-143
  • 5.3.1 完整性概念126
  • 5.3.2 线路层面的完整性126-128
  • 5.3.3 遗产层面的完整性128-141
  • 5.3.4 完整性影响因素141-143
  • 5.4 小结143-145
  • 6 丝绸之路陕西段整体性保护策略研究145-183
  • 6.1 丝绸之路陕西段保护与发展的困境145-147
  • 6.1.1 线路结构的不完整145
  • 6.1.2 内部要素的非均衡145-146
  • 6.1.3 保障机制的不健全146-147
  • 6.2 整体性保护的提出与发展147-150
  • 6.2.1 线路整体148-149
  • 6.2.2 文化与生态整体149
  • 6.2.3 整体性保护的意义149-150
  • 6.3 整体性保护的原则150-152
  • 6.3.1 遗产导向性原则150
  • 6.3.2 过程性原则150-151
  • 6.3.3 共生性原则151
  • 6.3.4 高效性原则151
  • 6.3.5 开放性原则151-152
  • 6.4 整体性保护体系的组织152-164
  • 6.4.1 本体层次——遗产尺度上的保护管理规划152-154
  • 6.4.2 线路层次——段落尺度上的保护框架建构154-159
  • 6.4.3 网络层次——区域尺度上的相关规划衔接159-164
  • 6.5 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相互支持的保护利用模式和方法164-177
  • 6.5.1 以物质文化遗产为主体的整体性展示保护165-168
  • 6.5.2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存)为主体的整体性动态保护168-170
  • 6.5.3 可持续性文化产业介入170-173
  • 6.5.4 文化空间和“类文化空间”保护173-176
  • 6.5.5 数字化保护与展示176-177
  • 6.6 整体性保护的机制研究177-181
  • 6.6.1 保护管理统筹,鼓励公众参与178-179
  • 6.6.2 加强遗产监测,科学后续保护179-180
  • 6.6.3 完善法律法规,,强化保护机制180-181
  • 6.7 小结181-183
  • 7. 结语与展望183-187
  • 7.1 主要结论和成果183-184
  • 7.2 创新点184-185
  • 7.3 不足及展望185-187
  • 致谢187-189
  • 参考文献189-197
  • 图表目录197-203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203-205
  • 附录 1:丝绸之路陕西段物质性遗产要素特征分析205-211
  • 附录 2:丝绸之路(陕西段)物质文化遗产要素线路专项价值特性分析211-217
  • 附录 3:丝绸之路陕西段遗产价值综合评价权重调查表217-221
  • 附录 4:丝绸之路陕西段遗产价值综合评价权重打分统计计算表(1)221-225
  • 附录 5:丝绸之路陕西段遗产价值综合评价打分表225-22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瑞;;西部大开发与文化遗产保护[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12期

2 党古月;;西安鼓乐之追根溯源[J];北方音乐;2011年07期

3 吉少甫;;中国古代造纸术和印刷术的西传[J];出版发行研究;1990年02期

4 李伟,俞孔坚;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动向——文化线路[J];城市问题;2005年04期

5 俞孔坚,李伟,李迪华,李春波,黄刚,刘海龙;快速城市化地区遗产廊道适宜性分析方法探讨——以台州市为例[J];地理研究;2005年01期

6 夏晓伟;;考古与遗址公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中的两个定位[J];东南文化;2011年01期

7 陈淳,顾伊;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视野[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8 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和认定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9 吕舟;面向新世纪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J];建筑学报;2001年03期

10 罗佳明;;《西安宣言》的解析与操作[J];考古与文物;200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松;缪洁;;文化线路保护的区域性策略探讨[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主席、秘书长 郭旃;[N];中国文物报;2005年

2 辽宁大学教授 乌丙安;[N];光明日报;2005年

3 周子勋;[N];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张倩;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周边建筑环境的保护与规划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2 介永强;西北佛教历史文化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3 王肖宇;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京沈清文化遗产廊道构建[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4 丁援;无形文化线路理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5 黄明玉;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估及记录建档[D];复旦大学;2009年

6 肖金亮;中国历史建筑保护科学体系的建立与方法论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7 王伟;韩城古城传统建筑环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互关系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8 刘敏;天津建筑遗产保护公众参与机制与实践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9 卜琳;中国文化遗产展示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镇雪锋;文化遗产的完整性与整体性保护方法[D];同济大学;2007年

2 李魁;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3 杨珂珂;文化线路遗产价值评价特性分析[D];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2009年

4 芦蕊;唐代长安两市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5 张蓓佳;唐两京城市选址布局与城市规划设计的文化阐释[D];湖南工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6147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6147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a62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