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基于“美丽乡村”建设目标的新疆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5 17:13

  本文关键词:基于“美丽乡村”建设目标的新疆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美丽乡村 新疆 传统村落 保护 麻扎村


【摘要】:传统村落记载着我国农耕文明的历史和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和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新疆传统村落面临如何进行新农村建设和如何保护与弘扬历史文化的双重考验。近年来,“美丽乡村”建设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热潮,同时,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也是乡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本文试以新疆传统村落为例,探讨“美丽乡村”建设目标下的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问题。“美丽乡村”指优美的人居环境、鲜明的产业特色、整洁的村容村貌、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谐的乡土民风及延续的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与传统村落的发展目标存在一定契合性。传统村落指包含多种多样的传统资源,在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和经济层面富有一定价值的村落,将村落进行保护,以延续其传统价值。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中人居环境改善、村容村貌的整洁以及文化自觉提升有重要作用。以“美丽乡村”建设为目标,通过目标导向对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实行监测,有的放矢地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新疆传统村落的形成,受自然、历史、宗教及经济因素的综合影响。新疆“三山夹两盆”的地形地貌与其干燥少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农村聚落的分布结构与内部形态造成影响;民族迁徙、定居、角逐与融合,形成新疆古代史上复杂的居民关系,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对村落形成具有促进作用;宗教上,居民的生活、生产方式不同影响村落选址、结构布局、民居建造等;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经济发展水平为村落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物质支撑。新疆传统村落的选址具有靠近水源、遵循近地原则、受伊斯兰教古兰经中“天园”居住理想影响的特征,村落格局适应当地地理环境;信奉伊斯兰教的聚落多以清真寺为中心,呈现放射状街巷结构;空间组织上受凯文·林奇对城市意象研究的启发,分为中心、纹理、节点、水源、民居五个要素;传统民居根据环境不同分为和田、喀什、伊犁、吐鲁番及阿克苏典型地区,不同地区民居具有适应当地环境的特点。新疆传统村落在保护和发展中存在管理机构职能缺失、物质文化遗产衰败或损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误区和危机等问题。针对问题,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驱动、以村委会为桥梁、以村民为主体、以旅游者为“监察员”多元利益主体协调运作,从村落环境、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层次梳理传统村落保护内容的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理想模式。从宏观思路出发,提出明确利益主体权责、建立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基于整体性原则保护物质文化遗产与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延续性对策。最后,以麻扎村为例,以原真性和完整性、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居民参与原则为指导,基于“美丽乡村”建设目标,通过优化生态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加强村民参与,创建监管机制;保护物质文化,传承活态遗产;整合村落资源,发展特色旅游途径,将麻扎村建设成为传统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人居环境得到优化、自身发展能力得到提升的“美丽乡村”。
【关键词】:美丽乡村 新疆 传统村落 保护 麻扎村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K878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1 绪论10-26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11-22
  •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22-23
  • 1.4 研究方法及框架23-26
  • 2 相关概念及其关系分析26-38
  • 2.1 美丽乡村26-31
  • 2.2 传统村落31-33
  • 2.3 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33-35
  • 2.4 “美丽乡村”建设与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的关系35-38
  • 3 新疆传统村落的地方民族特色探讨38-58
  • 3.1 新疆传统村落概况38-41
  • 3.2 新疆传统村落的影响因素41-48
  • 3.3 新疆传统村落的主要特征48-54
  • 3.4 新疆传统村落的重要价值54-58
  • 4 “美丽乡村”建设与新疆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思考58-72
  • 4.1 新疆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现状58
  • 4.2 新疆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问题58-64
  • 4.3 新疆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宏观思路64-66
  • 4.4 新疆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策略66-72
  • 5 案例:新疆鄯善县麻扎村保护和发展问题再探72-94
  • 5.1 麻扎村的基本概况72-76
  • 5.2 麻扎村的保护内容与遗产价值76-82
  • 5.3 麻扎村保护和发展的现状和问题82-84
  • 5.4 麻扎村保护和发展的原则与目标调整84-87
  • 5.5 麻扎村保护和发展的策略更新87-94
  • 6 结语94-96
  • 参考文献96-102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102-103
  • 致谢103-10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铁梁;村落──民俗传承的生活空间[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6期

2 李善峰;20世纪的中国村落研究——一个以著作为线索的讨论?[J];民俗研究;2004年03期

3 刘铁梁;;劳作模式与村落认同——以北京房山农村为案例[J];民俗研究;2013年03期

4 麻国庆;“会”与中国传统村落社会[J];民俗研究;1998年02期

5 刘明基;;中国徽州的古民宅和村落——兼与安东地区的比较[J];徽学;2006年00期

6 罗承松;;社会变迁中的拉祜族村落民俗[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5期

7 刘大可;传统客家村落的空间结构初探——以闽西武平县北部村落为例[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2000年05期

8 李培林;透视“城中村”——我研究“村落终结”的方法[J];思想战线;2004年01期

9 劳格文;王振忠;;传统徽州村落社会的日常生活[J];民间文化论坛;2013年03期

10 黄涛;;村落乳名称谓的文化功能[J];民间文化;2000年Z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修金;虞重干;;文化视野中村落体育的嬗变与发展[A];第五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第二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刘大可;;论科举与传统村落社会——闽西武北客家村落的田野调查研究[A];客家文化研究(上)[C];2004年

3 闪兰靖;;民族村落的文化传统与礼仪重建[A];2012年中国社会学年会西部民族地区社会建设理论创新与政策设计论文集[C];2012年

4 杨华;;宗族性村落妇女的“历史感”与“当地感”[A];中国社会学会2007年会“社会建设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刘大可;;传统客家村落的通婚网络初探——闽西武北村落的田野调查研究[A];福建省社会学2006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董敬畏;;丧葬仪式与村落共意——以陕西关中S村为例[A];浙江省社会学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乐梅;;淀乡的村落关系、民间互助与小额信贷尝试[A];中国扶贫论文精粹[C];2001年

8 张现洪;;村落共同体的解体背景下的村庄治理——以四川万兴乡斑竹村为案例[A];全国博士生论坛“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与农民问题”论文集[C];2012年

9 黄锐;;如何理解中国村落——以村落为中心的社区研究及其问题[A];中国梦:道路·精神·力量——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文集(2013年度)[C];2013年

10 杨文文;;现代村落社会中艺术传统的形成与变迁——以兖州花棍舞为个案[A];中华吉祥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暨山东省民俗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刘伟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国家建构视角下的村落转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樊平;兼顾农户发展和村落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3 陈沛照;村落民族教育的困境与反思[N];中国民族报;2012年

4 刘大可;村落纷争处理中的野蛮方式[N];中国民族报;2004年

5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研究员 李培林;村落的终结不是城市化的开始[N];社会科学报;2002年

6 本报记者 钱丽;让民族村落再次焕发生机[N];贵阳日报;2009年

7 刘大可;传统客家村落村际、族际纷争处理[N];中国民族报;2004年

8 ;115项成果结项 36项成果存在问题[N];社会科学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立敏;村落系统可持续发展及其综合评价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2 吕红医;中国村落形态的可持续性模式及实验性规划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3 杨锋梅;基于保护与利用视角的山西传统村落空间结构及价值评价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4 杨华;隐藏的世界:湘南水村妇女的人生归属与生命意义[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聂家昕;山神崇拜与村落社会认同[D];上海大学;2007年

6 迟玉花;当代藏区村落社会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7 严俊杰;洞庭湖区村落经济转型发展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4年

8 黄忠怀;整合与分化——明永乐以后河北平原的村落形态及其演变[D];复旦大学;2003年

9 张鸽娟;陕南新农村建设的文化传承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10 傅俊;南宋的村落世界[D];浙江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菁;元阳世界文化遗产区旅游型村落控制性发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关格格;黔东南侗族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调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3 柴斌;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的青海省兔尔干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4 廖婧;陕西省传统村落生态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5 韩洁;村落关系的历史性与现代性研究[D];青海民族大学;2015年

6 孙晓曦;基于宗族结构的传统村落肌理演化及整合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7 徐会;基于空间句法分析的南京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5年

8 邢晶晶;基于延续性视角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9 刘圣臣;传统村落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保护与发展途径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5年

10 李焕珍;湖南省传统村落的空心化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6259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6259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f90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