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北郊方坛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5 23:07

  本文关键词:北郊方坛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礼制建筑 祭祀性建筑 方坛 祭祀礼仪


【摘要】:方坛是古代先祖祭祀地祗神的场所,是对地神崇拜思想的物化反映,作为我国古代礼制性建筑,其兴建与改建的历史延续了近千年。因此,方坛与其他礼制建筑一样有着很高的历史和科学价值,文化内涵十分丰富。 方坛的营建源头是从人们对大地的崇拜开始的,大地是万物生长之本,对大地的崇拜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鲜明特征之一,方坛这一祭祀性建筑便是人类对土地崇拜之下的产物。历朝历代对其形制的演绎不尽相同,从原始时代的天然土丘,到人为夯筑的方丘,再到人工砌筑的砖石基台,继而到层层基台,每一个朝代形制的发展都是对上一朝代的继承与延续。 原古时期由于人们对大地之母的崇拜,进而产生了对大地的祭祀,从而衍生出“坛”的概念。夏、商、周时期,祭祀已不可避免成为当时社会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并将天、地作为了祭祀对象,初步奠定了大地祭祀之仪。春秋以降,至秦始皇统一全国便开始进行一系列大规模的祭祀活动,虽说此时对自然山川神祗的崇拜与祭祀已呈规模,但却没有单独的祭地建筑及仪式,祭地与祭天同时进行,祭地的重要性远不及祭天隆重。 汉代建立以后,基本上沿袭了前代的祭祀制度,此时一个重要的举措便是汉武帝时期于汾阴设立后土祠开始单独祭地,此时祭地有了固定的处所,这也可以说是方坛的前身。西汉时期,于都城北郊确立了祭地的方位,东汉时期于洛阳营造都城,方坛之位亦设于都城之北,此时方坛形制已基本确定为“方坛四陛”,中间虽有天地合祭分祭之争,但重地的实质并未发生改变。南北朝时期是方坛稳步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郊坛的形制基本上沿袭了前代制度,少有变化。隋唐至宋代这一历史时期是方坛发展的繁荣阶段。特别是北宋时期,不仅重新修订了礼仪制度,而且还变革了前朝礼制的规模,,作为祭地建筑的方坛也在两宋时期有所增损,其规模形制亦有所变化,改制后的方坛形制一直为后世沿袭。发展至元明清时期是方坛形制的完善阶段,这一时期方坛形制更加完备,一系列祭祀的礼仪活动都已发展成为规制。明嘉靖时期,将方泽坛之名改为地坛,并一直沿用至今。清朝为方坛发展的极盛时期,这一时期可以看作是方坛的定形及完善修缮阶段。我们如今看到的地坛虽历经修缮,其形制、材料、做法也几经改变,但作为露天祭祀建筑这一基本特征却一直未曾有变。 本文从祭地的缘由以及地神概念的产生出发,以方坛这一祭祀建筑为研究对象,并以朝代的更迭为线索进行论述。论文主要论述了方坛的营造理念和其产生的背景、结构形制及演变过程、祭祀的时间及地点以及祭祀活动与空间的关系等。另外结合相关图例进行说明,目的在于为祭祀建筑的研究提供借鉴的同时,也力图使方坛这一古代祭祀性建筑的价值得以更加深入的体现。
【关键词】:礼制建筑 祭祀性建筑 方坛 祭祀礼仪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K879.1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绪论12-16
  • 一、 方坛的研究价值12
  • 二、 以往的研究成果及方法12-14
  • 三、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14
  • 四、 论文的研究方法及结构14-16
  • 第一章 方坛综述16-20
  • 一、 祭地的缘由与地神概念的产生16
  • 二、 方坛的营造理念16-17
  • 三、 祭祀主体与祭地礼仪17
  • 四、 方坛与社坛的关系17-20
  • 第二章 秦代以前祭地之雏形20-26
  • 一、 中国远古社会的原始崇拜20-24
  • 二、 夏、商、周时代24-26
  • 第三章 秦、汉方坛26-32
  • 一、 秦、汉方坛产生背景26
  • 二、 两汉方坛26-32
  • (一) 、西汉时期祭地之缘起及北郊坛形制26-29
  • (二) 、东汉洛阳城方坛营造形制29-30
  • (三) 、两汉祭地建筑比较30-32
  • 第四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32-38
  • 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郊祀概况32
  • 二、 北郊坛营造情况考略32-38
  • (一) 、三国两晋时期北郊坛营造概况32-33
  • (二) 、南北朝时期北郊坛营造概况33-38
  • 第五章 隋唐方坛38-42
  • 一、 隋朝方丘坛建置38
  • 二、 唐朝方丘坛建置38-42
  • (一) 、李唐时期方丘及北郊坛39
  • (二) 、武周时期对郊祀之礼的改革39-40
  • (三) 、唐朝天地合祭分祭之争40-42
  • 第六章 宋代方坛42-52
  • 一、 方坛产生背景42-43
  • (一) 、产生背景42
  • (二) 、天地合祭分祭之争42-43
  • 二、 北宋东京方丘坛43-49
  • (一) 、祭地方丘坛与祭天圜丘之比较43-44
  • (二) 、方丘坛位置及形制演变44-48
  • (三) 、方丘坛祭祀礼仪48-49
  • 三、 南宋都城临安祭地建筑49-50
  • (一) 、北郊坛产生背景49
  • (二) 、北郊坛及附属建筑的位置及形制49-50
  • 四、 辽、金祭地建筑50-52
  • (一) 、辽之祭祀之礼50
  • (二) 、金之祭祀方丘位置及形制50-51
  • (三) 、金之祭地礼仪51-52
  • 第七章 元、明、清方坛建筑52-66
  • 一、 元大都郊祀建筑52-53
  • (一) 、元大都郊祀之礼产生背景52
  • (二) 、方丘坛营建之争议52-53
  • 二、 明朝都城南京方坛53-58
  • (一) 、明朝都城南京方坛位置及形制53-56
  • (二) 、明初方丘祭祀礼仪56-58
  • 三、 明、清都城北京方坛58-66
  • (一) 、明朝都城北京方坛58-60
  • (二)、清朝都城北京方坛60-66
  • 结语66-68
  • 参考文献68-72
  • 致谢72-74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74-7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匡瑜,张国硕;鹿台岗遗址自然崇拜遗迹的初步研究[J];华夏考古;1994年03期

2 卢海鸣;六朝建康礼制建筑考略[J];洛阳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3 田广林;;论东山嘴祭坛与中国古代的郊社之礼[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4 李复华;;关于羊子山土台遗址和几件出土文物的历史价值问题[J];四川文物;2010年01期

5 ;座谈东山嘴遗址[J];文物;1984年11期

6 张德水;祭坛与文明[J];中原文物;1997年01期



本文编号:6273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6273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59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