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青地区腹耳壶谱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甘青地区腹耳壶谱系研究
【摘要】:本文研究的腹耳壶是一种用于贮藏或炊煮的陶器。文中对甘青地区史前腹耳壶相关遗存进行了分区介绍,各区中选取典型遗址或墓葬并对其中采集或出土的腹耳壶进行了型式划分,以此为基础探讨腹耳壶的源流演变及与之相关的考古学文化之间的纵横关系。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前言部分:介绍了写作的缘由、时空及腹耳壶概念的界定和有关腹耳壶的研究现状。 正文部分:分为三章。 第一章,腹耳壶的相关遗存。首先是对考古学文化遗存的分区标准做了说明,将甘青地区划分为五个区。分别是甘肃东部区;甘肃中部区;河西走廊区;河湟谷地区;环东天山区。并介绍了各个自然区内的典型腹耳壶遗存情况。 第二章,腹耳壶遗存的型式划分。将五个自然区内的腹耳壶进行了分型排队,总结变化趋势。 第三章,,腹耳壶的谱系分析。在第二章型式划分的基础上,追溯了腹耳壶的起源及流变。理出了5条发展线路,分别是:1.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2.常山下层文化、马厂类型-齐家文化-辛店文化-焉不拉克文化;3.董家台类型-沙井文化;4.齐家文化-寺洼文化;5.马厂类型-“过渡类型”-四坝文化-南湾遗存-焉不拉克文化。最后通过收集到的数据,分析出腹耳壶在各文化期的兴衰变化。 结语部分:总结了本文的认识。 甘青地区史前各文化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在腹耳壶发展流变中得以体现,它是该区文化关系的一个代表。
【关键词】:甘青地区 腹耳壶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K876.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前言7-11
- (一)选题缘由及写作思路7-8
-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8-9
- (三)研究现状9-11
- 一、腹耳壶的出土概况11-20
- (一)甘肃东部区11-12
- (二)甘肃中部区12-14
- (三)河西走廊区14-16
- (四)河湟谷地区16-18
- (五)环东天山区18-20
- 二、腹耳壶的型式划分20-34
- (一)甘肃东部区20-21
- (二)甘肃中部区21-25
- (三)河西走廊区25-28
- (四)河湟谷地区28-31
- (五)环东天山区31-34
- 三、腹耳壶的谱系分析34-41
- (一)腹耳壶的来源34
- (二)腹耳壶的流变34-41
- 结论41-42
- 参考文献42-46
- 附图46-62
- 附表62-72
- 致谢72-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旭;朱泓;;试论甘青地区古代居民体质特征对华夏族形成的影响[J];中原文物;2014年01期
2 吴汝祚;;甘青地区原始文化的概貌及其相互关系[J];考古;1961年01期
3 阎渭清;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水器[J];考古与文物;2004年03期
4 陈洪海;;甘青地区史前文化中的二次扰乱葬辨析[J];考古;2006年01期
5 钟进文;甘青地区独有民族的语言文化特征[J];西北民族研究;1997年02期
6 杨虎得;;清代在甘青地区的民族政策及历史作用[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7 于学峰;周卫健;;红原泥炭6000a以来元素异常及其可能反映甘青地区人类活动信息的初步研究[J];第四纪研究;2006年04期
8 安成邦,冯兆东,陈发虎;甘青地区全新世中期的环境变化与文化演进[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6期
9 侯光良;刘峰贵;刘翠华;方修绮;;中全新世甘青地区古文化变迁的环境驱动[J];地理学报;2009年01期
10 傅罗文;袁靖;李水城;;论中国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家养动物的来源及特征[J];考古;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安成邦;吉笃学;陈发虎;董广辉;王辉;;甘青地区史前农业发展与环境变化[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丁淑琴;清末民初甘青地区民族社会若干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铮;甘青地区史前太阳神信仰初探[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海丽;甘青地区腹耳壶谱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3 邵明杰;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乐舞资料浅论[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徐建炜;甘青地区新获早期铜器及冶铜遗物的分析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0年
5 张鑫;甘青地区史前墓葬中出土的石质工具初步分析[D];西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395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639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