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方法与态度:二重证据法的考古学反思

发布时间:2017-08-09 08:29

  本文关键词:方法与态度:二重证据法的考古学反思


  更多相关文章: “二重证据法” 考古学研究 反思


【摘要】:"二重证据法"的提出推动了古史研究和考古学研究的发展,但是对此方法的滥用也招致了批评之声。对考古学学科特点和考古学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进行梳理,可以证明"二重证据法"应用于中国考古学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而有关西方考古学不使用历史文献以保持"纯洁性"的观点是一种误解。本文分析了考古学研究在使用"二重证据法"过程中存在的"滥用"和"不用"现象,指出该方法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范畴和操作程序,认为应该以宽容的心态和严谨的态度采用包括"二重证据法"在内的一切有效的方法,推进中国考古学的新发展。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
【关键词】“二重证据法” 考古学研究 反思
【分类号】:K85
【正文快照】: 1925年王国维提出“二重证据法”深刻的影响了我国的古史研究,随着考古发现的日益丰富,这种方法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随之而来产生了对于“二重证据法”理论依据、操作程序的讨论,以及对滥用的鞭挞之声,甚至对其本身是否为一种新理论的质疑之声1。但关于“二重证据法”的反思似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星灿;中国考古向何处去──张光直先生访谈录[J];华夏考古;1996年01期

2 徐苹芳;;唐宋墓葬中的“明器神煞”与“墓仪”制度——读《大汉原陵秘葬经》札记[J];考古;1963年02期

3 徐苹芳;;唐代两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J];考古;1982年06期

4 夏鼐;;什么是考古学[J];考古;1984年10期

5 王巍;安志敏;安家瑶;杰姆·斯多门;唐际根;荆志淳;仇士华;袁靖;蒂姆·莫瑞;殷玮璋;赵春青;;“考古学的定位”学术研讨会笔谈[J];考古;2002年03期

6 刘毅;“二重证据法”新论[J];南方文物;1997年03期

7 徐苹芳;许宏;;探微与纵览盈卷 实践并思考争辉——徐苹芳先生访谈录[J];南方文物;2007年04期

8 考古学科"十二五"规划调研报告课题组;徐苹芳;严文明;赵辉;陈星灿;许宏;朱岩石;杭侃;袁靖;;考古学科“十二五”规划调研报告[J];南方文物;2011年01期

9 乔治忠;;王国维“二重证据法”蕴义与影响的再审视[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10 朱凤瀚;论中国考古学与历史学的关系[J];历史研究;2003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清章;;辽宁朝阳地区唐墓初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2 胡洪琼;;关于高校考古学教学的一点思考——多媒体技术的应用[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3 周书灿;;东周文献对炎黄以前古史体系的构拟——兼论科学的中国古史体系重建的方法和理论[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4 孙勐;;唐代墓葬中的道教遗物——镇墓石概述[J];中国道教;2011年06期

5 余欣;唐宋敦煌墓葬神煞研究[J];敦煌学辑刊;2003年01期

6 陈于柱;张福慧;;敦煌具注历日见载“本命元神”考辨[J];敦煌学辑刊;2010年04期

7 季爱民;;唐高宗经营东都始末考论[J];中国典籍与文化;2010年02期

8 容观琼;考古学走与人类学相结合的道路——再论文化人类学知识与考古学研究[J];东南文化;1990年03期

9 方酉生;略论二里头遗址的文化性质——兼与《中国文明与国家探源的思考》等文商榷[J];东南文化;2003年03期

10 林小娟;李红;;钫、锺及魂瓶的文化象征[J];东南文化;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全民;;《唐故普康公主墓志铭》与道教五方真文镇墓石[A];唐史论丛(第十六辑)[C];2013年

2 易晴;;试析宋金中原北方地区砖室墓中《妇人启门》图像[A];美术学研究(第1辑)[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魏娜;中唐诗歌新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樊庆臣;现代中国史学专业学会的创建与运作[D];山东大学;2011年

4 陆德富;战国时代官私手工业的经营形态[D];复旦大学;2011年

5 邬可晶;《孔子家语》成书时代和性质问题的再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6 榞莉丹;《考工记》兵器疏婭[D];复旦大学;2011年

7 吕宁兴;唐长安城市审美气象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8 刘艺;镜与中国传统文化[D];四川大学;2002年

9 赵建梅;唐大和初至大中初的洛阳诗坛[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10 黄景春;早期买地券、镇墓文整理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进;西辽河流域史前文化与国家起源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周苗;唐宋镇墓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徐双迪;从外任与内迁看士人之利益和观念在唐代的交错[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4 杨哲;夜禁制度下的两京灵异故事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陈清;浅析魂瓶与古代灵魂敬畏[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石守金;隋唐两京地区人面兽面镇墓兽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7 钟江华;李济与中国近代考古学之构建[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袁邦建;江西明代藩王墓葬文化探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畅;考古学与建筑遗产测绘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10 秦慧颖;福建古代的动物神灵崇拜初探[D];厦门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景弋石;陈圆圆与岑巩马家寨[J];贵州文史天地;1997年04期

2 李水城;兰玉富;王辉;;鲁北—胶东盐业考古调查记[J];华夏考古;2009年01期

3 李素婷;祝贺;;河南荥阳关帝庙遗址考古发现与认识[J];华夏考古;2009年03期

4 王去非;;四神、巾子、高髻[J];考古通讯;1956年05期

5 雷文汉;;西安西郊发现元代小型土室墓[J];考古通讯;1957年01期

6 杨富斗;;山西新绛三林镇两座仿木构的宋代砖墓[J];考古通讯;1958年06期

7 徐旭生;;1959年夏豫西调查“夏墟”的初步报告[J];考古;1959年11期

8 ;1959年河南偃师二里头试掘简报[J];考古;1961年02期

9 夏鼐;;西安土门村唐墓出土的拜占廷式金币[J];考古;1961年08期

10 夏鼐;;新中国的考古学[J];考古;1962年09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张恒 王海明 杨卫;[N];中国文物报;2005年

2 郭富 任江;[N];中国文物报;2006年

3 尹申平 王小庆;[N];中国文物报;2006年

4 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N];中国文物报;2006年

5 张敬国 吴卫红;[N];中国文物报;2007年

6 赵静芳 霍宝强;[N];中国文物报;2007年

7 龙真 冯钢 常一民;[N];中国文物报;2009年

8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N];中国文物报;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乔治忠;;王国维“二重证据法”蕴义与影响的再审视[J];文史知识;2010年10期

2 陈其泰;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形成及其意义(下)[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3 李铎;;论王国维二重证据法及其文学批评[J];求是学刊;2008年02期

4 五明子;;“e-考据时代”的“二重证据法”[J];读书;2008年11期

5 吴晓明;李占坚;;浅论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应用与价值[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年09期

6 刘毅;“二重证据法”新论[J];南方文物;1997年03期

7 周庆彰;;由唐宋间盱眙县隶属看二重证据法的运用[J];历史教学问题;2012年01期

8 李锐;;“二重证据法”的界定及规则探析[J];历史研究;2012年04期

9 张海丹;;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及其例证[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10 高慧巧;;二重证据法与考古学研究[J];沧桑;2013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本报记者 郑讴;以“二重证据法”推动历史学和考古学的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2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马怡;文字资料和非文字资料相得益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3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陈其泰;王国维开创民国初年史坛新格局[N];社会科学报;2011年



本文编号:6443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6443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a40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