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刘遗址人骨的稳定同位素分析
发布时间:2017-08-09 20:39
本文关键词:北刘遗址人骨的稳定同位素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北刘遗址 稳定同位素分析 古食谱分析 粟作农业 古气候演变
【摘要】:通过对新石器时代关中地区北刘遗址(8000~5500BP)出土的人骨C和N稳定同位素的测试分析,揭示了当地先民的以粟类食物为主的食物结构;对该遗址早晚两期先民稳定同位素数据的比较分析,表明粟作农业在北刘晚期得到进一步发展。通过对比北刘遗址不同时期以及姜寨(6900~6000BP)、史家(6300~6000BP)遗址先民的食物结构,探索关中地区史前先民生活方式和食物结构的演变历程:从老关台文化期到仰韶文化期,粟类食物在先民食物结构中比例上升,粟作农业得到了较大发展;在仰韶文化期内,粟作农业存在先繁荣后衰退的现象。这种变化可能与关中地区新石器时代古气候条件的变化有关。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系;西安半坡博物馆;
【关键词】: 北刘遗址 稳定同位素分析 古食谱分析 粟作农业 古气候演变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41102014) 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Y201225579) 浙江省钱江人才计划(QJC1202009) 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行动计划(G143)资助
【分类号】:K878
【正文快照】: 史前中国原始农业发展分为两条独立的源流,一是以种植稻谷为代表的稻作农业,二是以种植粟和黍为代表的旱作农业[1]。相比于稻作农业起源与发展的清楚脉络,北方粟类作物开始出现阶段的情况目前尚不是很清楚[2]。为了更好的理解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需要对采集狩猎经济至,
本文编号:6472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647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