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考古学的基本理论

发布时间:2017-08-11 15:37

  本文关键词:考古学的基本理论


  更多相关文章: 考古工作 探沟 专业教材 人工制品 探方 通识教育课程 高水平大学 课时量 启发作用 讲授内容


【摘要】:这是美国考古学家普莱斯·道格拉斯和加里·费曼所编著《过往的影像》第五版的第一章。自1993年该书初版发行至2010年,十七年间6次再版,反映了该书作为考古教材的影响力。我们知道,北美的高等教育在大学一二年级实行的是所谓通识教育,即在正式的专业教育之前,学生们必须按照要求修完一定课时量的通识教育课程,然后才分专业。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们选择本专业,教授们十分重视通识课的讲授,因而对于通识课教材的编撰也就十分投入。《过往的影像》就是这样的一部教材。第一章的题目是《考古学的基本理论》,讲授内容则涉及到了考古学基本的时空概念、工作方法、研究内容和学术意义,几乎涵盖了考古学的方方面面。可以看到,尽管课程和教材面对的是非考古专业学生,但在这一章中几乎将当代考古学涉及的所有问题一网打尽。作者显然是希望通过这第一章的讲授,就能够牢牢吸引住那些带着好奇和尝试心态前来shopping的新生们。其中的有些内容,即使在我国专业教材中也未必涉及到,这不只是表现在新兴技术在考古上的应用,而且也体现在考古基本操作层面,如"考古发掘"一栏中讲到了两种发掘方法,即垂直(纵向)发掘和水平(平面)发掘。垂直发掘是指在整个遗址仔细的布设探方或探沟,从而可以观察文化分层和人工制品的内涵。通过探方或探沟剖面,考古学家可以研究地层的纵向沉积。平面发掘则通常是在纵向发掘所揭示的建筑或其它遗迹基础上所做的第二步工作。这种发掘意在揭露大面积的地面,而且每一次发掘集中于一个层面,以揭示出古代遗址上先民们日常真实活动的居住面。这些内容在我国目前高校所使用的专业教材中似乎尚未加论述,反映了中外在发掘理念与方法方面的差异。我国高校尤其是所谓高水平大学眼下也在大力推广"通识教育",学生们先按照学科门类招进来,一年之后再进行分专业,这或可叫作中国特色的通识教育吧。这样的话,国外的考古畅销教材对我们的考古教育或许会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
【作者单位】: 孔子学院总部;
【关键词】考古工作;探沟;专业教材;人工制品;探方;通识教育课程;高水平大学;课时量;启发作用;讲授内容;
【分类号】:K85
【正文快照】: 简介考古学内在魅力的直接体现是田野发掘。当你为了揭示被埋藏在地层中的秘密而进行发掘时,那该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本书封面的图片表现的是位于英格兰南部一处名叫博克斯格拉夫(Boxgrove)遗址的发掘场景,这里出土的人类活动所遗留下的骨骼和石器年代可追溯至50万年以前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光中;走进《中国考古大发现》[J];书屋;2000年08期

2 雨言;;《新中国考古五十年》一书面世[J];考古;2000年04期

3 古运泉;李岩;李子文;;广东考古世纪回顾[J];考古;2000年06期

4 古运泉;;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简介[J];考古;2000年06期

5 刘诗中;;江西考古的世纪回顾与思考[J];考古;2000年12期

6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J];价格月刊;2001年10期

7 吴春明,钟礼强;20世纪闽台考古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8 ;美国科研人员为考古工作添帮手[J];传感器世界;2001年09期

9 徐光冀;对三峡库区考古工作的几点意见[J];四川文物;2001年02期

10 燕生东,尹秀娇,王琦;20世纪枣滕地区考古发现与研究[J];枣庄师专学报;200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林辉;;近年来西藏地区主要开展的考古工作及收获[A];中国边疆考古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2005年

2 罗宗真;;我和六朝考古——回顾六朝考古工作五十年[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梁太鹤;;可乐考古与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A];2004乌蒙论坛论文集(一)[C];2004年

4 张忠良;王峰;富锡良;;综合物理探查技术在考古中的应用研究[A];上海市岩土工程检测中心论文集(1995—2005)[C];1995年

5 ;中国金莲山考古发现疑似针灸用具[A];全国第六届骨科微创手术与多种针刀手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索秀芬;;内蒙古东部地区考古学术研讨会纪要[A];内蒙古东部区考古学文化研究文集[C];1990年

7 张忠培;;关于内蒙古东部地区考古的几个问题——在内蒙古东部地区考古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A];内蒙古东部区考古学文化研究文集[C];1990年

8 刘诗中;;江西考古的世纪回顾与思考[A];艺海探真——论文论著选编[C];2011年

9 郭京宁;;北京考古发现与北京文化之都建设[A];当代北京研究(2012年第4期)[C];2012年

10 郭京宁;;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 推动北京文化之都建设——从北京的考古工作谈起[A];繁荣古都历史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坛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虹;缩微与光盘技术在考古信息存储中的应用比较[N];中国文物报;2005年

2 李陈奇 赵评春;重视基建考古保护文化遗产[N];黑龙江日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侯永锋;转播平面媒体的考古直播[N];辽宁日报;2003年

4 文/文阁;让文物考古信息尽快传出去[N];陕西日报;2000年

5 本报记者 周毅;考古与公众[N];文汇报;2000年

6 新华社记者 黎张、李翔丽;直播与炒作,会让考古“受伤”[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7 黄华;拼接历史碎片的考古人[N];云南日报;2004年

8 董纯进;西沙考古,后续工作路漫漫[N];海南日报;2007年

9 高纪春(北京邮电大学文法经济学院副教授);考古中国:复活先民真实生活[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10 陈鹤颜;大渡河亘古奔流 述说悠远的文明[N];雅安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瑞霞;中原地区数字环境考古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高蒙河;长江下游考古时代的环境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林金鑫;综合地球物理考古方法的应用可行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侯仰军;考古发现与夏商起源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5 王晓毅;陶寺考古:技术的实证解析[D];山西大学;2011年

6 潘艳;长江三角洲与钱塘江流域距今10000-6000年的资源生产:植物考古与人类生态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付宁;史前至12世纪中国北方地区的东西文化交流[D];内蒙古大学;2007年

8 王新春;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考古学史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9 刘建国;GIS支持的聚落考古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10 潘碧华;三峡早期人居环境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云菁;公众考古传播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2 代生;考古发现与《天问》研究[D];烟台大学;2008年

3 范伊然;考古项目的电视新闻表达[D];吉林大学;2008年

4 程涛;胶东先秦考古发展史[D];烟台大学;2014年

5 蒋淑杰;协助界定考古地层边界的测试报警系统的开发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6 ,

本文编号:6569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6569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f46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