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元时期内蒙古地区景教遗存研究
本文关键词:蒙元时期内蒙古地区景教遗存研究
【摘要】:景教作为基督教一个派别,它于唐代传入中国。唐朝时景教经会昌灭佛运动之后,曾一度销声匿迹,不见载于史籍当中,后考古发掘得知,其在中国的西部和北部的边疆地区的汪古部、畏兀儿等边民中流传甚广。随着蒙古族崛起,蒙古铁骑席卷欧亚大陆,打通欧亚草原的“丝绸之路”。景教也借着蒙元统治者的优越宗教政策迅速崛起,但同时也为它的衰亡埋下伏笔,当元朝倒台时,景教因为主观和客观等诸多因素而最终消亡了。 蒙元时期景教传遍中国的大江南北。其中内蒙古地区就是当时景教北方活动的代表地区,从这地区的景教遗存来看,景教活动频繁,留下了大量墓碑,墓顶石等石刻,这些遗存的存在不仅能使我们对这一外来宗教有更深的了解,而且从景教遗存中所包含的“本土化”文化元素向我们展示了内蒙古地区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枢纽所起到的桥梁作用,折射出了蒙元时期兼容并包的统治特点,更以小见大般的证明了东西方文化从碰撞到杂糅,再到最终融合产生新的文化的无穷魅力。
【关键词】:内蒙古 景教 墓顶石 墓碑 华化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K878.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序言8-11
- (一)、选题缘起和意义8-9
- (二)、研究现状9-11
- 1、国外研究概况9-10
- 2、国内研究概况10-11
- (三)、创新点与难点11
- 一、蒙元时期的景教11-18
- (一) “也里可温”的渊源12-16
- 1、景风东扇12-13
- 2、天主教东传13-16
- (二) 景教在蒙元16-18
- 1、蒙元之于景教的态度16-17
- 2、景教的衰亡17-18
- 二、蒙元时期的内蒙古地区景教遗存18-41
- (一) 阿伦苏木古城19-23
- 1、墓顶石19
- 2、石碑19-23
- (二) 毕其格图好来陵园23-26
- 1、石碑24-25
- 2、铜质“大”形器25-26
- (三) “王墓梁”耶律氏陵园26-32
- 1、墓顶石27-30
- 2、石碑30-31
- 3、十字符和“火炬形”石刻31-32
- (四) 木胡儿索卜尔嘎古城墓地32-36
- 1、墓顶石33-36
- 2、石刻36
- (五) 赤峰市景教遗物36-38
- (六) 其他地方的景教遗存38-41
- 三、内蒙古景教遗存研究41-52
- (一) 景教石刻的铭文研究41-45
- 1、叙利亚字母拼写古突厥语41-43
- 2、借用叙利亚文礼拜语43-45
- (二) 景教的十字架研究45-51
- 1、景教十字架种类45-47
- 2、景教十字架演变47-51
- (三) 其他纹样的研究51-52
- 四、结语52-54
- 参考文献54-56
- 致谢56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倩;;元西域人华化之先导蒲寿[悸踇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2 汤开建;陈青松;;明清之际天主教的传播与西洋宗教画的关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3 许永璋;伊本·白图泰与泉州[J];阿拉伯世界;2002年01期
4 王力春;;元人沙剌班考[J];北方论丛;2011年03期
5 樊龙智;论第一次西学东渐停止的原因[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6 杨靖筠;;浅析蒙元时期的天主教[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7 石明培;略论景教在中国的活动与北京的景教遗迹[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8 李春萍;;从“中学”到“国学”:中国传统学术的学科化路径[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年02期
9 杨共乐;;“赛里斯(Seres)遣使罗马”说质疑[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肖爱民;耶律阿保机“盐池宴”考辨[J];北方文物;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奕望;吴鸿洲;;中西医汇通,第一家之争[A];中国庆阳2011岐黄文化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学术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杨共乐;;Seres国为“丝国”说质疑[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中)[C];2006年
3 石云涛;;蚕种故事与中西初识——三至六世纪西方文献中的“赛里斯”[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4 王建军;;教育与政治:元朝国子监创办之争[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5 龚方震;;古代阿拉伯人记中国[A];中外关系史论丛(第三辑)[C];1987年
6 严建强;;“中国热”的法国特征及其解释[A];中西初识二编——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之二[C];2000年
7 乌恩;;论草原文化的价值系统[A];中国·内蒙古第二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乌恩;;蒙元王朝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影响[A];中国·内蒙古第三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阿拉坦宝力格;;祭祀游艺的人类学研究——以蒙古族祭敖包为例[A];中国·内蒙古第三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赵南华;;论草原文化与工业文明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互动[A];中国·内蒙古第四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波;元代法律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苗冬;元代使臣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任红敏;金莲川藩府文人群体之文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周剑虹;文化线路保护管理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赵海霞;清代新疆民族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赵晓佳;中国与中亚的友好交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金宝丽;蒙古灭金史事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刘泓呈;中国法:走在想象与真实之间[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阿不都艾尼;在京维吾尔族流动人口调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格日勒图;游牧文化视野中的蒙古族服饰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阎铭;明清士大夫与耶稣会士译著[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侯照民;尹志平及其全真道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大伟;11世纪到14世纪泉州与印度洋的贸易和泉州区域社会的形成[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高铁泰;元代崇福司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慈平;元代历史地理学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徐田;论基督教在华传播对中国文化向外传播的启示[D];湖北工业大学;2011年
7 赵紫文;元代草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吴东;调适与会通[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9 崔娟;晚明士人的文化适应和信仰抉择[D];暨南大学;2011年
10 茹靓靓;明末清初天主教徒李天经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6575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657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