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敖伦苏木遗迹调查的研究——以江上波夫《敖伦苏木遗迹调查日记》为中心
本文关键词:关于敖伦苏木遗迹调查的研究——以江上波夫《敖伦苏木遗迹调查日记》为中心
【摘要】:本文以日本著名的考古学者一江上波夫的《敖伦苏木遗迹调查日记》为中心,论述敖伦苏木的历史和对它的研究调查。对于不是以考古学为专业的自己来说,能够遇到像《敖伦苏木遗迹调查日记》这样专业的考古学调查日记,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江上波夫是一位20世纪前半期就对敖伦苏木遗迹访问调查过三次并取得了很多的研究成果的学者。据《蒙古高原行纪》的记载,江山波夫氏初次踏入敖伦苏木遗迹是在1935年10月2日的时候,访问时间极其短暂,大约不到一个小时。接着第二次是在1939年6月5日到28日的24天期间,滞留在遗迹内并做了试掘调查。第三次的调查是在1941年9月27日到10月11日期间进行的。在1990年的时候,84岁高龄的江山波夫氏以日本亚洲文化交流中心会长的身份又一次访问了敖伦苏木。江山波夫氏就这样一直倾心于敖伦苏木遗迹的研究调查,并注入了很多的热情,在自己做完实地调查之后,发表、出版了很多的论文和书,为敖伦苏木遗迹以后的研究调查提供了非常珍贵的文献资料数据库。同样的,草原古城一敖伦苏木遗迹的相关资料、信息作为东洋文库的一部分,一直以来也发挥了他自身的文化价值。本文以江上波夫氏的《敖伦苏木遗迹调查日记》为基础,通过整理分析从日记内容中获得的有关遗迹的研究信息,以达到复原性的描述古城当时的样子和出土品。本文包括《绪论》《结论》《参考文献》在内,由七个部分构成。在绪论的部分阐述了该论文的选题依据、先行研究以及问题的所在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一章介绍江上波夫氏如何进入东洋学的学问世界以及他学生时代的经历和家人对他产生的影响。通过以上的论述和介绍来表达了江上波夫成为考古学者的经过和在内蒙古进行考古学、民族学调查研究的途中,邂逅了敖伦苏木遗迹的事情。第二章,通过整理有关敖伦苏木古城充满历史文化、宗教色彩的故事及国内外对古城的研究结果来阐述说明江上氏开始关心敖伦苏木遗迹的契机。第三章,沿着江上氏的《敖伦苏木遗迹调查日记》的第二部分一日记本身的记录,整理、分析当时江上氏对敖伦苏木遗迹进行的调查经过及所取得的成果。本文中列举的调查成果是基于在2003年7月到10月期间由横滨欧亚文化馆举办的展览以及据此发行的《敖伦苏木一蒙古帝国的基督教遗迹》中所收录、登载的资料整理出来的。第四章,试着通过阐述敖伦苏木古城遗迹的所属单位一达尔罕茂明安联和旗一即遗迹所在地的博物馆所展览的古城遗迹出土品和征集品来展示敖伦苏木遗迹现在的样子。同时此部分还通过列举2012年在包头举行的“2012·中国·首届敖伦苏木文化研讨会”之际所发表的对于敖伦苏木古城的保护措施的建议,展望了对古城遗迹今后的保护。结论部分,对本文进行了总结并且简单叙述了作者对敖伦苏木遗迹今后的保护和开发的观点。本文作者以江上波夫氏的《敖伦苏木遗迹调查日记》为中心,搜集国内外的学者对敖伦苏木遗迹进行的相关的研究论文·著作·调查报告·出土品和收集品以及敖伦苏木古城的故事等为基础,做出了自己的、一个小的关于敖伦苏木遗迹的资料数据库。
【关键词】:江上波夫 敖伦苏木遗迹 考古学 数据库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313.075;K878
【目录】:
- 要旨4-6
- 中文摘要6-10
- はじめに10-14
- 第一章 往上波夫氏14-23
- 第一节 学生时代の江上波夫氏14-17
- 第二节 江上波夫氏と『蒙古高原横断记』17-23
- 第二章 オロン·スム遗迹の物语と研究调查23-32
- 第一节 监国公主のアラハイとオロン·スム遗迹23-25
- 第二节 辉いていたオロン·スム遗迹25-28
- 第三节 オロン·スム遗迹について先行研究28-29
- 第四节 オロン·スム遗迹に对する学者らの研究成果29-32
- 第三章 江上波夫氏の『オロン·スム遗迹调查日记』32-48
- 第一节 当时のオロン·スム遗迹*りの外观条件及び注上氏の调查申请32-38
- 第二节 『オロン·スム遗迹调查日记』の第二部に见られる调查经纬38-43
- 第三节 调查成果及び收集品43-46
- 第四节 オロン·スム遗迹出土品の行方46-48
- 第四章 江上波夫氏とオロン·スム遗比の後日の绿48-56
- 第一节 『オロン·スム遗迹调查日记』と『モンゴル帝国とキリスト教』の出版48-50
- 第二节 オロン·スム遗迹の现在50-53
- 第三节 第一回目のオロン·スム文化检讨会に基づくオロン·スム遗迹研究の展望及び保护53-56
- 终わりに56-57
- 参考文献57-59
- 谢辞59-60
- 付录表Ⅰ オロン·スム遗迹出土品の揭载资料一览60-70
- 付录表Ⅱ オングト王家系谱70-71
- 付录表Ⅲ モンゴル帝国の最初期の大ハン(Ⅰ)-(Ⅳ)と元朝最初期の皇帝(1)-(2)71-72
- 吕祖汗の神话传说とメリ蜂起72-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名利;考古学文化的传播与迁徙[J];中原文物;2001年03期
2 郭妍利;考古学文化与考古学的族文化[J];东南文化;2004年01期
3 张全民;考古学文化的理论与方法[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年01期
4 布鲁斯·特里格;陈洪波;陈虹;李琴;潘艳;史党社;;十字路口的考古学:新在哪里[J];南方文物;2006年03期
5 赵丛苍;郭妍利;;科技考古学初论[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6 王昌燧;;学科进展与展望:蓬勃发展的科技考古学[J];南方文物;2009年03期
7 陈胜前;;考古学的文化观[J];考古;2009年10期
8 魏峭巍;;分歧与整合:公共考古学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J];江汉考古;2011年02期
9 陈胜前;;当代考古学概念的构建[J];南方文物;2012年04期
10 А.Л.蒙盖特;华平;;陷于绝境的资产阶级考古学[J];考古通讯;195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杰;;晋陕冀北部及内蒙古中南部龙山时代考古学文化初探[A];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研究文集[C];1989年
2 朱延平;;辽西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纵横[A];内蒙古东部区考古学文化研究文集[C];1990年
3 杨虎;;关于内蒙古中南部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几个问题[A];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研究文集[C];1989年
4 于建设;;于建设在辽、金、西夏、元货币研讨会上的讲话[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七辑)[C];2006年
5 俞伟超;;中国考古学研究的世纪回顾与新世纪展望[A];中国文物学会通讯2001、2002年合订本[C];2001年
6 郑君雷;;文化人类学的族群认同与考古学文化的族属研究——汉末魏晋河套阴山地区北方民族遗存族属研究的个案思路[A];中国边疆考古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2005年
7 于建设;;于建设在辽、金、西夏、元货币研讨会上的讲话[A];辽、金、西夏、元货币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2年
8 陈存洗;;闽族文化的考古学观察[A];中华文化与地域文化研究——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20年论文选集[第二卷][C];2011年
9 王震中;;三皇五帝的时代与考古学上的年代[A];炎帝·姜炎文化与民生[C];2009年
10 李东红;;中国边疆考古学的学术取向:民族考古学的理论与方法[A];中国边疆考古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考古学文化分区必须注意当时人的认识[N];中国文物报;2000年
2 袁永明;考古学文化因素分析方法辨正[N];中国文物报;2001年
3 王昌燧 张爱冰;考古学文化的动态特征[N];中国文物报;2004年
4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陈淳;考古学文化概念的变迁与思考[N];中国文物报;2005年
5 周晓陆 曾智泉 卢f ;艺术考古学:相关理论探讨[N];中国文物报;2006年
6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 陈胜前;考古学文化与考古学中的文化[N];中国文物报;2008年
7 考古所 袁靖;论考古学方法创新[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8 ;不能把细石器作为中石器的同义语[N];中国文物报;2000年
9 曹兵武;美国考古学中的民族学传统[N];中国文物报;2001年
10 赵春青;关于考古学定位的再思考[N];中国文物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霍东峰;环渤海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赵宾福;中国东北地区夏至战国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3 靳松安;河洛与海岱地区考古学文化的交流与融合[D];郑州大学;2005年
4 陈苇;甘青地区与西南山地先秦时期考古学文化及互动关系[D];吉林大学;2009年
5 陈春会;考古学与先秦宗教思想论纲[D];西北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远富;辽宁地区公元前5000-4500年前后考古学文化陶器分期及相关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2 周羿杨;试论宝墩文化与中坝文化的“花边口沿”陶器[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3 李鹏珍;先秦时期陶u初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4 李锐;山西兴县牛家川石板壁画的考古学观察[D];山西大学;2014年
5 董霄雷;运城盆地龙山时代考古学文化谱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6 陈飞;六安地区先秦、西汉考古学文化的历史进程[D];安徽大学;2016年
7 都日娜;关于敖伦苏木遗迹调查的研究——以江上波夫《敖伦苏木遗迹调查日记》为中心[D];内蒙古大学;2016年
8 唐宁;安徽江淮地区西周考古学文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常兆福;黄土高原东北部龙山时代晚期考古学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0 杨小燕;新石器时代中期伊、洛河流域考古学文化观察[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6623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662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