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从河湟地区传统建筑彩画看藏汉文化交融

发布时间:2017-08-12 18:32

  本文关键词:从河湟地区传统建筑彩画看藏汉文化交融


  更多相关文章: 河湟地区 建筑彩画 藏汉文化交融


【摘要】: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区至今保存着一些明代以来的藏传佛教、道教及其他相关古建筑遗存,这些建筑木构上既保留有14世纪末、15世纪初的原构彩画,也有16至19世纪历代的补修重绘,还有近代的重建新绘。这些遗存为我国地方性建筑彩画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例证。文章从民族民间美术科学研究和保护的角度出发,展开了河湟地区古建筑彩画的考察与分析,,为当地当代的建筑文物保护与维修工作提供参考。 通过文化人类学的田野考察方法,获得了河湟地区古建筑彩画的第一手资料,同时结合各类文献资料,对九处古建筑群内五十座单体建筑的木构彩画进行了图像学个案分析,从彩画的结构、纹样、色彩等方面辨析建筑彩画的风格特征。对其艺术风格形成的流与变进行美术风格学的探索。研究结果发现:河湟地区的建筑彩画面貌既有明清时期中原官式建筑彩画的样式,也融入了包括藏传佛教性质的藏式彩画纹样与形象,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历史地方性风格特征。藏式建筑装饰与中原建筑彩画并存、碰撞,最终融合而形成河湟地区建筑彩画藏汉融合式风格。 河湟地区建筑彩画从微观角度反映着历史上从官方到民间的藏汉文化交融过程,是藏汉交流的历史见证。这些活态的形象表明,交流互补是文化发展繁荣的前提,各民族在长久的历史进程中,进行了生态性的文化合作共创,成为中华民族多元统一文化格局中的有机成分。
【关键词】:河湟地区 建筑彩画 藏汉文化交融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879.4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6
  • 目录6-9
  • 0. 绪论9-36
  • 0.1 论文缘起及研究意义9-13
  • 0.1.1 论文缘起及研究范围9-12
  • 0.1.2 研究意义12-13
  • 0.2 研究的目标及相应的方法13-14
  • 0.2.1 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3
  • 0.2.2 研究方法13-14
  • 0.3 研究基础14-18
  • 0.4 河湟地区建筑文化的人文生态环境18-36
  • 0.4.1 河湟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18-22
  • 0.4.2 河湟地区的历史背景22-28
  • 0.4.3 河湟地区建筑彩画的民族宗教文化背景28-36
  • 上编:河湟地区建筑彩画历史遗迹考识36-152
  • 1. 河湟地区建筑彩画的两类典型代表36-67
  • 1.1 汉式建筑彩画典型——瞿昙寺、雷坛37-56
  • 1.1.1 瞿昙寺早期建筑彩画37-52
  • 1.1.2 雷坛正殿内明代建筑彩画52-56
  • 1.2 藏式建筑彩画典型——拉卜楞寺56-67
  • 1.2.1 拉卜楞寺建筑概况56-58
  • 1.2.2 拉卜楞寺建筑彩画58-65
  • 1.2.3 拉卜楞寺建筑彩画特点65-67
  • 2. 河湟地区的藏汉融合式建筑彩画67-152
  • 2.1 寺院建筑中的藏汉融合式彩画67-134
  • 2.1.1 永登县连城镇显教寺67-73
  • 2.1.2 永登县红城镇感恩寺73-85
  • 2.1.3 湟中县塔尔寺85-97
  • 2.1.4 永登县连城镇妙因寺97-113
  • 2.1.5 乐都县瞿昙寺清代彩画113-122
  • 2.1.6 夏河县拉卜楞寺嘉木样寝宫122-130
  • 2.1.7 天祝县古城镇东大寺130-134
  • 2.2 其他建筑中的藏汉融合式彩画134-151
  • 2.2.1 永登县连城镇鲁土司衙门134-147
  • 2.2.2 永登县连城镇雷坛清代彩画147-151
  • 2.3 小结151-152
  • 下编:河湟地区建筑彩画艺术风格流变研究152-293
  • 3. 河湟地区建筑彩画风格解析一:明代汉式152-170
  • 3.1 整体纹饰结构154-157
  • 3.1.1 彩画结构的形成154-155
  • 3.1.2 “三亭式”结构的比例关系155-157
  • 3.2 纹样形制157-165
  • 3.2.1 檩梁枋大木枋心式纹样157-163
  • 3.2.2 普拍枋等窄枋的彩画结构163
  • 3.2.3 斗h1纹样163-164
  • 3.2.4 柱头纹样164-165
  • 3.3 施色与方法165-169
  • 3.3.1 色彩分析166-168
  • 3.3.2 施色手法168-169
  • 3.4 小结169-170
  • 4. 河湟地区建筑彩画风格解析二:藏式170-198
  • 4.1 整体纹饰结构170-178
  • 4.1.1 藏式建筑装饰彩画的形成170-173
  • 4.1.2 藏式建筑装饰彩画的构成173-178
  • 4.2 装饰纹样178-192
  • 4.2.1 丝绸织锦装饰178-180
  • 4.2.2 典型纹样180-192
  • 4.3 施色与方法192-197
  • 4.3.1 色彩的选择193-197
  • 4.3.2 施色方法197
  • 4.4 小结197-198
  • 5. 河湟地区建筑彩画风格解析三:藏汉融合式198-278
  • 5.1 飞檐、椽头纹样198-201
  • 5.1.1 涡旋形与花卉形198-200
  • 5.1.2 几何形200
  • 5.1.3 近代维修200
  • 5.1.4 藏汉融合式特点200-201
  • 5.2 檩梁枋大木构纹样的变化201-241
  • 5.2.1 整体结构201-208
  • 5.2.2 枋心框及其纹样208-225
  • 5.2.3 找头旋花的变化225-235
  • 5.2.4 盒子与箍头纹样的变化235-237
  • 5.2.5 藏汉融合式特点237-241
  • 5.3 普拍枋等窄枋的彩画变化241-248
  • 5.3.1 整体结构241-242
  • 5.3.2 纹样形制242-247
  • 5.3.3 藏汉融合式特点247-248
  • 5.4 斗h1纹样的变化248-258
  • 5.4.1 由棱间装到卷云纹248-255
  • 5.4.2 “苗檩花牵”纹样255-257
  • 5.4.3 藏汉融合式特点257-258
  • 5.5 柱头、梁头等纹样258-265
  • 5.5.1 锦纹柱头258-260
  • 5.5.2 锦纹与多种纹样结合260-263
  • 5.5.3 梁枋头纹样263-264
  • 5.5.4 藏汉融合式特点264-265
  • 5.6 雀替、花板等雕绘纹样265-272
  • 5.6.1 雀替纹样265-269
  • 5.6.2 花板等纹样269-271
  • 5.6.3 藏汉融合式特点271-272
  • 5.7 天花与藻井272-274
  • 5.8 门的装饰274-276
  • 5.9 小结276-278
  • 6. 讨论:河湟地区建筑彩画的生态演进与传承278-293
  • 6.1 河湟地区建筑彩画的延续278-280
  • 6.1.1 建筑彩画风格的传承278-279
  • 6.1.2 河湟地区彩画三大典型样式的传承279-280
  • 6.2 河湟地区建筑彩画藏汉融合的生态表现280-284
  • 6.2.1 结构上的生态演进特征280-281
  • 6.2.2 纹样上的生态演进特征281-283
  • 6.2.3 色彩上的生态演进特征283
  • 6.2.4 彩画手法的生态演进特征283-284
  • 6.3 河湟地区彩画演进的内在特性与大中华的藏风284-293
  • 6.3.1 汉风藏风与大中华文化285-287
  • 6.3.2 从河湟地区彩画看藏汉交流的双向性287-289
  • 6.3.3 从河湟地区彩画看藏汉交流的上下互动289-291
  • 6.3.4 河湟地区彩画引出的当代藏族文化认识的再思考291-293
  • 参考文献293-304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304-305
  • 致谢30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飞;陈尚明;杨晓彬;;解读西藏传统色彩与建筑装饰艺术[J];重庆建筑;2010年02期

2 谢继胜;廖e

本文编号:6630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6630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2f7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