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凌家滩遗址新石器时代文化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17-08-24 01:42

  本文关键词:凌家滩遗址新石器时代文化因素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分期 文化因素 传播路径 角色


【摘要】:凌家滩遗址位于安徽省东南部的长江北岸裕溪河边,六次的考古发掘获得凌家滩文化十分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笔者在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发掘资料的基础上,尝试用考古地层学、考古类型学与文化因素分析的方法,首先以陶器和玉器为线索,找出类型学的演化序列,将凌家滩的相对年代分为早期和晚期两段,早期分为前段和后段,晚期分为前段和后段,早晚两期的联系十分紧密。然后梳理凌家滩陶器、玉器、石器、祭坛、墓葬、聚落六个方面的文化因素,兼顾观察周边同时期考古学文化类型如古埂-侯家寨类型、黄鳝嘴类型、考古学文化如薛家岗文化、北阴阳营文化、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的基础上,整理出凌家滩文化与这些周边文化间相似因素的来龙去脉,得出凌家滩基本上超过三分之二的文化因素受到外来因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自身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因素仅占三分之一的结论。诸多文化因素在凌家滩的集聚,凸显了凌家滩遗址文化熔炉的特性,而周围文化中凌家滩的因素却十分稀少,凌家滩优势文化因素并未显著外传。 尽管如此,凌家滩优越的地理位置,处于诸文化的传播交流通道的必经之路上,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十分良好的传播路径准备。因此笔者得出终凌家滩时期,它一直是文化受体和文化中转站的角色,并对文化因素传递时可能存在的路径进行了探讨。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凌家滩文化对中华文明形成的铺垫意义,比如祭坛遗迹的出现,墓葬随葬品中反映的社会分成和等级趋势,玉器作为中华文明形成的独特地位以及对三代文明之影响等,凌家滩文化无疑是中华文明形成之先声。
【关键词】:分期 文化因素 传播路径 角色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K878
【目录】:
  • 中文摘要2-3
  • Abstract3-8
  • 插图目录8-10
  • 彩图目录10-11
  • 表格目录11-12
  • 绪论12-21
  • 第一节 凌家滩遗址发掘收获12-15
  • 一、前三次发掘12-13
  • 二、第四次发掘13
  • 三、第五次发掘13
  • 四、第六次发掘13-15
  • 第二节 研究现状的概述15-19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19-21
  • 第一章 分期与年代21-32
  • 第一节 分组与分期21-29
  • 第二节 年代的探讨29-32
  • 一、相对年代的探讨29-30
  • 二、绝对年代的探讨30-32
  • 第二章 凌家滩遗址文化因素分析32-56
  • 第一节 陶器32-33
  • 第二节 玉器33-45
  • 一、玉璜33-37
  • 二、玉钺37-38
  • 三、玉环(镯)、玉璧38-39
  • 四、玉块39-40
  • 五、玉龙、玉鹰、玉人、玉版、玉龟40-43
  • 六、玉器饰品43-45
  • 七、其它45
  • 第三节 石器45-48
  • 一、石钺45-46
  • 二、石锛46-48
  • 三、其它石器48
  • 第四节 祭坛48-50
  • 第五节 墓葬50-52
  • 第六节 聚落52-56
  • 一、凌家滩聚落组成单位的界定53
  • 二、凌家滩聚落内部结构和空间布局的研究53-55
  • 三、凌家滩聚落形态的历史演变55-56
  • 第三章 凌家滩与周边地区史前文化的关系56-83
  • 第一节 凌家滩与江淮地区原始文化类型的关系57-61
  • 一、与古埂-侯家寨类型有关的因素58-59
  • 二、与宿松黄鳝嘴类型有关的因素59-61
  • 第二节61-83
  • 一、与江淮东部龙虬庄文化的关系61-63
  • 二、与江淮东部北阴阳营文化的关系63-66
  • 三、与皖西南鄂东薛家岗文化的关系66-68
  • 四、与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的关系68-72
  • 五、与海岱地区大汶口文化的关系72-76
  • 六、与环太湖地区崧泽文化的关系76-80
  • 七、与环太湖地区良渚文化的关系80-83
  • 第四章 凌家滩文化因素交流若干问题的探讨83-95
  • 第一节 凌家滩文化的渊源探索83-87
  • 第二节 凌家滩在文化交流中的角色87-89
  • 第三节 文化因素交流通道的探讨89-93
  • 第四节 凌家滩文化与文明先声93-95
  • 结语95-97
  • 不足之处97-98
  • 参考文献98-111
  • 一、考古发掘简报、报告98-103
  • 二、研究专著、论文集103-104
  • 三、研究论文104-110
  • 四、研究生学位论文110-111
  • 后记111-11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增珑;;红山文化墓葬埋葬特点及相关问题研究[J];北方文物;2008年04期

2 黄宣佩,张明华;上海青浦福泉山遗址[J];东南文化;1987年01期

3 ;福泉山遗址第三次发掘的重要发现[J];东南文化;1987年03期

4 郝明华;苏皖江北地区的崧泽文化因素[J];东南文化;2001年05期

5 孙林;高蒙河;;江南海岸线变迁的考古地理研究[J];东南文化;2006年04期

6 张光直,胡鸿保,周燕;考古学中的聚落形态[J];华夏考古;2002年01期

7 朔知;安徽新石器时代考古概述[J];华夏考古;1998年03期

8 燕生东 ,尹秀蛟;论陵阳河大汶口文化墓葬所反映的社会分层──从文化人类学和民族学角度说起[J];江汉考古;2001年01期

9 陈晶;;江苏常州圩墩村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调查和试掘[J];考古;1974年02期

10 ;湖北松滋县桂花树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1976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婵;上古三代秦汉玉文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7285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7285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ff9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