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基于保护与利用视角的山西传统村落空间结构及价值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8 02:21

  本文关键词:基于保护与利用视角的山西传统村落空间结构及价值评价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空间结构 价值评价 保护与利用 山西 传统村落


【摘要】: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和经济价值,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应予以保护的村落。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指传统村落的防护、保存、修复、更新、再生以及与当代生活发展相协调而采取的各种必要措施。 山西传统村落数量巨大,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从探索聚落发展史和保护历史遗存的角度看,山西传统村落的发展对研究传统村落发展轨迹,具有一定的价值。从历史文化地理的角度,以传统村落的物质空间结构和文化空间、社会生活空间为主线,以文化地理研究的实践创新为目的,引入类型学和文化地理学等主要概念,通过挖掘山西省不同区域传统村落文化内涵和文化差异,对山西传统村落的类型进行划分,不仅为文化区划研究、乡村地理学研究以及聚落地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而且也是历史文化聚落保护与发展研究的需要。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能用于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研究的综合性和系统性理论方法,为同类研究提供参考;同时希望能从地理学角度补充对山西传统村落研究的空白,尝试探索传统村落历史遗存的保护途径。 以往对于山西传统村落的研究,主要从建筑学角度分析单体村落的空间形态,较少关注山西庞大的村落群之间的有机联系和文化、生活空间。本文从聚落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等多重视角,运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文献方法与社会调查方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山西传统村落群的空间结构演变进行系统分析,对山西传统村落的文化空间与社会生活空间进行综合研究,从不同空间层面构建了传统村落发展及其空间结构演变的解释框架。主要的研究内容有: (1)受山西山脉众多,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土地贫瘠,田不足耕,煤铁资源丰富等多重自然因素的影响,又受晋商的崛起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山西形成了数量庞大、形态各异、特色鲜明的村落,星罗棋布于山西的各个角落。 (2)山西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以及显著的地域文化传承特征。依据区域特征的整体把握,以村落文化的内部相似性为前提,将山西传统村落初步划分为5个基本村落群:河东士族村落群、雁北军事堡寨群、晋中晋商村落群、上党士族商贸村落群和晋西黄土高原村落群,并总结出每一个村落群的不同特点。 (3)运用统计资料、影像资料和实地调研资料,对山西传统村落及其空间结构的演变进行了系统研究。山西传统村落群的密度较高,空间分布总体上呈现“分散、均衡”的特征,传统村落的规模分布较为集中,规模差异程度小。集镇在空间上分布比较分散,集镇之间空间作用力适中;其建制规模偏小的结论。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文化空间入手,对山西传统村落的文化空间和社会生活空间进行解析,得出社会空间、文化空间与形态空间是传统村落三个不同层面的空间类型,三者之间既有交叉,又有区别。 (4)采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山西传统村落的价值体现及价值构成,从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旅游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等方面对传统村落的价值进行综合评价。计算出山西省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价值,按评分高低并以皇城村为案例验证了模型的科学性。 (5)整体性保护与分级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传统村落原真性原则、坚持保护与更新相统一的原则,山西传统村落的保护途径保护整体村落、保护历史街区、保护单体建筑、以旅游促发展模式、名品产业发展模式、现代化农业模式、现代化农业模式现代化农业模式、村落功能再生模式。
【关键词】:空间结构 价值评价 保护与利用 山西 传统村落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U982.29;K878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5
  • 第一章 绪论15-25
  • 1.1 研究缘起及背景15-17
  • 1.1.1 行政力量对传统村落保护的制约16
  • 1.1.2 传统村落研究的兴起16-17
  • 1.1.3 传统村落的转型17
  • 1.2 研究意义17-18
  •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17-18
  • 1.2.2 研究的实践意义18
  • 1.3 研究的目的与研究方法18-21
  • 1.3.1 研究的目的18-19
  • 1.3.2 研究方法19-20
  • 1.3.3 资料来源与评估20-21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21-23
  • 1.4.1 研究内容21-22
  • 1.4.2 研究框架22-23
  • 1.5 基本概念23-25
  • 1.5.1 聚落23
  • 1.5.2 村落23-24
  • 1.5.3 古村落、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村落24
  • 1.5.4 传统村落保护24-25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25-37
  • 2.1 国外研究述评25-29
  • 2.1.1 乡村地理学角度的研究25-26
  • 2.1.2 历史地理学角度的研究26-27
  • 2.1.3 空间结构相关研究27
  • 2.1.4景观形态学方面的研究27-29
  • 2.2 国内研究述评29-35
  • 2.2.1 历史地理学角度的研究29-31
  • 2.2.2 文化生态学角度的研究31-32
  • 2.2.3 文化地理学角度的研究32-33
  • 2.2.4 传统村落价值评估的研究33-34
  • 2.2.5 历史人类学角度的研究34-35
  • 2.2.6 关于山西传统村落的研究35
  • 2.3 小结35-37
  • 第三章 山西传统村落的形成因素37-48
  • 3.1 山西传统村落形成发展的自然环境38-41
  • 3.1.1 自然地理条件38-40
  • 3.1.2 自然资源条件40-41
  • 3.2 山西传统村落形成发展的人文环境41-47
  • 3.2.1 悠久的聚落文化41
  • 3.2.2 山西农业生产发展较落后41-42
  • 3.2.3 封建宗法制度42-44
  • 3.2.4 晋商崛起44-45
  • 3.2.5 儒贾相通与宁商不仕的思想风气盛行45-47
  • 3.3 小结47-48
  • 第四章 山西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及类型特征48-72
  • 4.1 山西传统村落类型划分48-59
  • 4.1.1 划分山西传统村落类型的依据48-49
  • 4.1.2 山西传统村落类型的划分49-59
  • 4.2 山西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概况59-70
  • 4.2.1 雁北军事堡寨群的分布特点62-64
  • 4.2.2 晋西黄土高原村落群的分布特征64-66
  • 4.2.3 晋中晋商村落群的分布特点66-67
  • 4.2.4 上党士族商贸村落群的分布特点67-68
  • 4.2.5 河东士族村落群的分布特点68-70
  • 4.3 小结70-72
  • 第五章 山西传统村落的空间结构分析72-85
  • 5.1 相关概念辨析72-73
  • 5.1.1 传统村落空间结构72
  • 5.1.2 传统村落系统的空间结构72-73
  • 5.2 山西传统集镇的空间结构分析73-76
  • 5.2.1 山西传统集镇的空间分布特征73
  • 5.2.2 集镇空间结构的分形特征73-75
  • 5.2.3 集镇的规模结构75-76
  • 5.3 传统村落系统的空间结构分析76-79
  • 5.3.1 传统村落系统空间结构的分形特征76-77
  • 5.3.2 传统村落规模结构的分形特征77-78
  • 5.3.3 传统村落密度78-79
  • 5.4 传统村落内部空间结构分析79-84
  • 5.4.1 传统村落内部空间结构要素79-81
  • 5.4.2 传统村落空间结构的类型与特征81-82
  • 5.4.3 传统村落内部空间结构模式82-84
  • 5.5 小结84-85
  • 第六章 山西传统村落的文化空间和社会空间分析85-96
  • 6.1 山西传统村落生活社会空间——社会变迁与日常生活视角85
  • 6.2 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的类型及特点85-88
  • 6.2.1 人类聚居地86
  • 6.2.2 宗教或集会的独特礼仪及其场所86-87
  • 6.2.3 口述文化、戏剧、剪纸等民间艺术的发源地87
  • 6.2.4 有重大影响力的广场、街道节点87
  • 6.2.5 传统手工艺生存空间87
  • 6.2.6 集中表达居民生产模式的场所87-88
  • 6.3 山西省传统村落社会生活空间的类型与特点88-92
  • 6.3.1 生产劳动空间88-89
  • 6.3.2 市场贸易空间89-90
  • 6.3.3 教育文化空间90-91
  • 6.3.4 家庭婚姻空间91
  • 6.3.5 社会交往空间91-92
  • 6.4 现代社会山西传统村落居住空间的演变92-93
  • 6.4.1 传统居住阶段92-93
  • 6.4.2 居住空间的缓慢扩展阶段93
  • 6.4.3 居住空间的急剧扩张阶段93
  • 6.4.4 居住空间的社会分离阶段93
  • 6.5 村落社会空间、文化空间与形态空间的关系93-95
  • 6.5.1 传统村落社会空间的基本形式94
  • 6.5.2 传统村落社会空间、文化空间与形态空间的关系94-95
  • 6.6 小结95-96
  • 第七章 山西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价值评价96-114
  • 7.1 山西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价值构成96-99
  • 7.1.1 历史价值97
  • 7.1.2 文化价值97-98
  • 7.1.3 科学价值98
  • 7.1.4 艺术价值98
  • 7.1.5 旅游价值98-99
  • 7.1.6 开发利用价值99
  • 7.2 传统村落价值评价模型的建立99-107
  • 7.2.1 确定评价方法99-101
  • 7.2.2 评价因子分析并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101-102
  • 7.2.3 建立价值评价模型102-107
  • 7.3 实证研究——山西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价值综合评价107-111
  • 7.4 传统村落价值评价案例研究——以皇城村为例111-114
  • 第八章 山西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114-121
  • 8.1 山西传统村落的保护114-118
  • 8.1.1 山西传统村落保护的对象和内容114-116
  • 8.1.2 山西传统村落的保护原则116-117
  • 8.1.3 山西传统村落的保护途径117-118
  • 8.2 山西传统村落的利用及有机更新118-120
  • 8.2.1 山西传统村落发展利用的环境分析118
  • 8.2.2 山西传统村落的发展及更新模式118-120
  • 8.3 小结120-121
  • 第九章 结论121-124
  • 9.1 研究的结论与创新之处121-123
  • 9.1.1 研究结论121-122
  • 9.1.2 研究的创新之处122-123
  • 9.2 不足之处123-124
  • 参考文献124-132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132-133
  • 致谢13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房艳刚;梅林;刘继生;胡亚娟;韩默然;;近30年冀鲁豫农业村落民宅景观演化过程与机理[J];地理研究;2012年02期

2 刘明基;;中国徽州的古民宅和村落——兼与安东地区的比较[J];徽学;2006年00期

3 王军奎;余敏;;村落景观格局规划原则探析[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4 傅慧平;;人类学视角下的祠堂重建——以江西某村落为个例[J];新余高专学报;2009年02期

5 魏旭红;于川江;;基于公共空间视角的历史文化村落发展研究[J];小城镇建设;2011年04期

6 赵华萍,,邓林翰;晋南村落理性化环境特质初探[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6年06期

7 马航;;中国传统村落的延续与演变——传统聚落规划的再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06年01期

8 车震宇;保继刚;;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与形态变化研究[J];规划师;2006年06期

9 肖文评;王濯巾;;河源地区传统村落建筑与社会变迁——以仙塘潘家围为例[J];农业考古;2011年04期

10 于洋;雷振东;;“灾难斑块”型村落灾后重建的适宜规划途径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修金;虞重干;;文化视野中村落体育的嬗变与发展[A];第五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第二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刘大可;;论科举与传统村落社会——闽西武北客家村落的田野调查研究[A];客家文化研究(上)[C];2004年

3 闪兰靖;;民族村落的文化传统与礼仪重建[A];2012年中国社会学年会西部民族地区社会建设理论创新与政策设计论文集[C];2012年

4 杨华;;宗族性村落妇女的“历史感”与“当地感”[A];中国社会学会2007年会“社会建设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刘大可;;传统客家村落的通婚网络初探——闽西武北村落的田野调查研究[A];福建省社会学2006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董敬畏;;丧葬仪式与村落共意——以陕西关中S村为例[A];浙江省社会学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乐梅;;淀乡的村落关系、民间互助与小额信贷尝试[A];中国扶贫论文精粹[C];2001年

8 张现洪;;村落共同体的解体背景下的村庄治理——以四川万兴乡斑竹村为案例[A];全国博士生论坛“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与农民问题”论文集[C];2012年

9 黄锐;;如何理解中国村落——以村落为中心的社区研究及其问题[A];中国梦:道路·精神·力量——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文集(2013年度)[C];2013年

10 杨文文;;现代村落社会中艺术传统的形成与变迁——以兖州花棍舞为个案[A];中华吉祥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暨山东省民俗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刘伟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国家建构视角下的村落转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樊平;兼顾农户发展和村落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3 陈沛照;村落民族教育的困境与反思[N];中国民族报;2012年

4 刘大可;村落纷争处理中的野蛮方式[N];中国民族报;2004年

5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研究员 李培林;村落的终结不是城市化的开始[N];社会科学报;2002年

6 本报记者 钱丽;让民族村落再次焕发生机[N];贵阳日报;2009年

7 刘大可;传统客家村落村际、族际纷争处理[N];中国民族报;2004年

8 ;115项成果结项 36项成果存在问题[N];社会科学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立敏;村落系统可持续发展及其综合评价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2 吕红医;中国村落形态的可持续性模式及实验性规划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3 杨华;隐藏的世界:湘南水村妇女的人生归属与生命意义[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聂家昕;山神崇拜与村落社会认同[D];上海大学;2007年

5 迟玉花;当代藏区村落社会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6 黄忠怀;整合与分化——明永乐以后河北平原的村落形态及其演变[D];复旦大学;2003年

7 张鸽娟;陕南新农村建设的文化传承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8 傅俊;南宋的村落世界[D];浙江大学;2009年

9 刘伟;自生秩序、国家权力与村落转型[D];复旦大学;2008年

10 杜靖;闵氏宗族及其文化的再生产[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积山;对河西走廊元湖村落演变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2 杨华;传统村落生活的逻辑[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张亮;黔东南民族村落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4 王苗;新农村建设影响下京郊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变化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3年

5 梁水兰;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6 王留青;苏州传统村落分类保护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4年

7 连倩倩;中部农区村落终结类型与动力机制研究[D];河南大学;2014年

8 郭亚成;鄂东南地区村落变迁与发展[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9 吴桢楠;从适宜现代生活的角度审视皖南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10 李传喜;旧村改造背景下村落共同体的变迁与重塑[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7469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7469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bc2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