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线路视角下胶济铁路建筑遗产的研究与保护
发布时间:2017-09-02 04:13
本文关键词:文化线路视角下胶济铁路建筑遗产的研究与保护
【摘要】: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近代历史的的大门,最早开埠的沿海地区逐渐开始向近代化城市演变,封建的中国打开了一个缺口。然而真正使西方文化渗入到中国内陆城市的主要动力不是战争、不是宗教而是工业革命的产物——铁路。在铁路修建之初中西文化剧烈碰撞的年代里,铁路带来的影响进入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胶济铁路作为山东的第一条铁路大动脉,对山东文化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文章通过资料整理和实地调研对胶济铁路历史遗存的现状,沿线站点的建设过程和运营状况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整理分析,从历史的角度剖析胶济铁路的时代背景、建造过程、运营管理、沿线景观等内容,全面剖析建筑文化传播的“西进东渐”,并借鉴“文化线路遗产”的保护策略对胶济铁路沿线建筑遗产进行梳理,提出保护原则和建议。 十九世纪后期,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经济、社会等内容鸦片战争的冲击影响下形成了“中西结合”的新体系。胶济铁路的修建增强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力,形成了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式,打破了山东内陆地区传统的封建文化格局。然而山东地区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各具特点的多样化的近代文化结构。本文通过对胶济铁路沿线站房建筑的实地调研和综合分析,从建筑角度解读胶济铁路影响下山东地区的文化结构与发展趋势,并举例说明其文化内涵。 胶济铁路的开通使日本、德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产品大量涌入山东内陆地区,其中包括纺织品、机械制品、化工产品、卷烟、肥皂等消费品,这类产品伴随着运费的降低逐渐被市民所接受,形成了巨大的需求市场,需求额的增大促进了私人资本投入到近代工业的生产中,使山东的工商业发展呈现了形式多样化、规模扩大化的趋势,这与铁路运输范围广、时间短、流量大密切相关。大量的近代工业建筑与附属建筑的出现体现了中国对西方建筑的借鉴与应用,形成了具有西方技术与中国元素的近代“民族式”建筑风格。本文深入分析了胶济铁路对山东地区工业化的作用,列举了胶济铁路对山东工业化影响的几方面因素并对工业遗产实例进行分析,从建筑文化的角度阐述了胶济铁路对山东近代工业的深远影响。 随着铁路的不断提速,高铁的全线贯通,中国最早的铁路工业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然而这一批最早的铁路建筑也在逐渐消失,胶济铁路的建筑遗产也是如此。胶济铁路的建筑遗产的分布主要沿铁路线围绕每一个站点带状展开,现存数量最多的为四个地区依次为济南、青岛、坊子、淄博。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历史背景对胶济铁路现存近代建筑进行了系统分类和整体分析,并结合历史资料对其进行价值判定。 目前,胶济铁路建筑遗产的保护工作不容乐观,由于很多站点己不具有使用功能,很多建筑也没有了使用价值,再加上人们的保护意识不够很多建筑已经消失。本文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了济南火车站及周边附属建筑进行了研究与保护规划,并结合国内外对“文化线路遗产”的保护经验,提出对胶济铁路沿线近代建筑的保护建议。将铁路沿线历史建筑视为一个整体,作一个较为全面的系统的保护规划。以文化传播为无形线路,以交通组织为有形线路,以城镇、厂矿区、遗产点为核心资源,复原线路上有形遗产的生存语境、达到对胶济铁路沿线建筑历史文化价值宏观的和微观的保护与利用。
【关键词】:胶济铁路 建筑遗产 保护 文化线路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建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U-87;K878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1章 绪论11-17
- 1.1 选题价值11
- 1.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的11-13
- 1.2.1 文化线路的概念及判定11-12
- 1.2.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12
- 1.2.3 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12-13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4
- 1.3.1 国外研究状况13
- 1.3.2 国内研究状况13-14
-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14-15
- 1.4.1 重点14-15
- 1.4.2 难点15
- 1.5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可行性分析15-17
- 1.5.1 研究方法15-16
- 1.5.2 技术路线16
- 1.5.3 可行性分析16-17
- 第2章 胶济铁路历史沿革17-28
- 2.1 胶济铁路建造背景17-18
- 2.1.1 李希霍芬与胶济铁路17
- 2.1.2 胶济铁路的修建17-18
- 2.2 胶济铁路建设状况18-23
- 2.2.1 胶济铁路建设概况18-19
- 2.2.2 路线状况19-20
- 2.2.3 桥梁及轨道建设20-22
- 2.2.4 运输概要22-23
- 2.3 民国时期铁路的规章制度23-25
- 2.3.1 胶济铁路运输票务23-24
- 2.3.2 胶济铁路联运事项24-25
- 2.4 胶济铁路发展的五个时期25-28
- 2.4.1 1904年——1914年德占时期25
- 2.4.2 1914年——1923年日占时期25-26
- 2.4.3 1923年——1945年北洋、民国时期26
- 2.4.4 1945年——1949年国共时期26-28
- 第3章 胶济铁路建筑遗产资源概述28-50
- 3.1 胶济铁路沿线站点概况28-30
- 3.1.1 站点设置28-29
- 3.1.2 站房建筑类型划分29-30
- 3.2 胶济铁路现存站房建筑遗产30-35
- 3.2.1 典型德式风格站点30-32
- 3.2.2 中西结合的主线站点32-34
- 3.2.3 典型德式风格的支线站点34-35
- 3.3 胶济铁路沿线矿区建筑遗存35-38
- 3.3.1 淄博矿务局建筑遗存35-37
- 3.3.2 淄博矿务局建筑现状37-38
- 3.4 胶济铁路沿线主要近代城市及历史景观38-50
- 3.4.1 胶济铁路沿线主要近代城市38-40
- 3.4.2 历史景观40-50
- 第4章 胶济铁路沿线近代建筑的文化结构与内涵50-59
- 4.1 文化结构的成因50-51
- 4.1.1 客观因素50-51
- 4.1.2 主观因素51
- 4.2 铁路沿线城市文化结构特点及分布51-55
- 4.2.1 二元性结构特征51-52
- 4.2.2 城市面貌的特点52-54
- 4.2.3 近代建筑的特点54-55
- 4.3 胶济铁路沿线建筑的文化内涵55-57
- 4.3.1 新潮意识55-56
- 4.3.2 善变意识56
- 4.3.3 崇实意识56-57
- 4.4 建筑价值判定57-58
- 4.4.1 历史文化价值57
- 4.4.2 社会经济价值57
- 4.4.3 科学技术价值57-58
- 4.4.4 艺术审美价值58
- 4.5 结语58-59
- 第5章 胶济铁路与济南城市发展59-75
- 5.1 胶济铁路影响下的济南近代政治环境59-62
- 5.1.1 第一阶段(1875年——1904年)济南近代城市的萌芽期59-60
- 5.1.2 第二阶段(1904年——1912年)济南近代商埠初步形成60
- 5.1.3 第三阶段(1912年——1937年)济南近代城市发展的黄金时期60-61
- 5.1.4 第四阶段(1937年——1949年)战争影响使济南近代城市严重破坏61-62
- 5.2 胶济铁路对近代城市化的影响62-66
- 5.2.1 胶济铁路与济南近代城区形成62-63
- 5.2.2 胶济铁路与近代工业货物运输63
- 5.2.3 胶济铁路与济南人口变化63-65
- 5.2.4 胶济铁路与济南建筑形式的西进东渐65-66
- 5.3 胶济铁路与济南近代城市演变66-68
- 5.3.1 胶济铁路对城市空间的影响66
- 5.3.2 建筑风格对附属建筑的影响66-67
- 5.3.3 胶济铁路对城市建筑特色的影响67-68
- 5.4 案例分析(一)——济南火车站68-71
- 5.4.1 济南火车站概述68
- 5.4.2 建筑风格68
- 5.4.3 建筑平面68-69
- 5.4.4 建筑立面69-70
- 5.4.5 建筑细节70-71
- 5.4.6 总结71
- 5.5 案例分析(二)——成丰面粉厂71-75
- 5.5.1 厂区布局71-72
- 5.5.2 制粉楼72
- 5.5.3 仓库和成品库72-73
- 5.5.4 现状及保护建议73-74
- 5.5.5 总结74-75
- 第6章 胶济铁路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75-86
- 6.1 胶济铁路沿线建筑现状75
- 6.2 胶济铁路的评价及思考75-77
- 6.3 胶济铁路整体线路的保护原则77-79
- 6.3.1 价值认定原则77-78
- 6.3.2 原真性原则78
- 6.3.3 “一盘棋”原则78-79
- 6.3.4 社会效益原则79
- 6.4 再利用的模式79-80
- 6.4.1 历史再现模式79
- 6.4.2 环境优化模式79-80
- 6.4.3 综合开发模式80
- 6.5 再利用的设计方法80-85
- 6.5.1 整体空间的改造方法81
- 6.5.2 单体建筑的设计方法81-85
- 6.5.3 工业景观的营造方法85
- 6.6 总结85-86
- 第7章 结语86-87
- 参考文献87-89
- 致谢8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伟,俞孔坚;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动向——文化线路[J];城市问题;2005年04期
2 王建波;阮仪三;;作为遗产类型的文化线路——《文化线路宪章》解读[J];城市规划学刊;2009年04期
3 邵甬;辜元;;近代胶济铁路沿线小城镇特征解析——以坊子镇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0年02期
4 李辉;周武忠;;我国工业遗产地保护与利用研究述评[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S1期
5 林吉玲;董建霞;;胶济铁路与济南商埠的兴起(1904——1937)[J];东岳论丛;2010年03期
6 姜波;;辉煌与消亡——济南近代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初探[J];北京规划建设;2011年01期
7 光晓霞;;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形势及类型探析——以大运河为例[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8 李林,魏卫;国内外工业遗产旅游研究述评[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9 徐逸;都市工业遗产的再利用[J];建筑;2003年09期
10 聂家华;论近代济南的城市化及其特点(1904—1937)[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辛同升;鲁中地区近代历史建筑修复与再利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2 田燕;文化线路视野下的汉冶萍工业遗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7763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776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