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上党神庙剧场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3 05:25

  本文关键词:上党神庙剧场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戏曲文物 神庙剧场 戏台 上党


【摘要】:本文以上党地区神庙剧场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戏曲学、考古学、宗教学、社会学、民俗学、历史学、文化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理论与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与考证分析。 戏曲文物是与戏曲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的的物质载体,对其考证分析不仅有助于了解戏曲之起源、形成、发展、繁盛、衰竭的历史面貌,而且有利于总结其普遍性规律,使得戏曲研究重心逐步由“案头”回归“场上”,极大地拓宽了戏曲研究的视野。而剧场作为戏曲文物重要类型之一,自生成以来便与戏曲有着不解之缘,其形制、布局的变化无不与戏曲演出有着密切的关联。而从剧场遗存的数量、形制及时代传承的完整性等方面来看,神庙剧场在中国剧场史上具有无可争议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研究,无疑是了解中国古代广大城乡神庙演剧盛况的最佳切入点。 之所以选择上党地区为主要研究区域,是因为上党地区神庙剧场的遗存不仅在数量上、形制多样性上占绝对优势,而且传承脉络也较为清晰。同时,上党神庙剧场内遗存了大量的戏曲碑刻、舞台题记,上党民间也发现了多种明、清赛社礼节抄本,并且迎神赛社活动及乐户传人、上党梆子、上党落子等“活”的文化艺术形态至今留存,这些珍贵的资料为还原上党地区神庙剧场的演剧实况提供了重要依据。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这无疑是中国古代神庙剧场史与演出史上的一个缩影。 本文对上党地区神庙剧场实物及史料遗存予以整理分析,大致分为宋、金元、明、清四个阶段,并总结其各时代神庙剧场之特点,,以及各时代之间的传承演变之关系。在此基础上,对上党地区民间神灵信仰的多元化与普遍性,以及民间礼乐思想的渗透与普及进行了相关探讨,认为民间神灵信仰的多元化与普遍性以及礼乐思想的民间化渗透与践行是上党地区神庙剧场创建与繁盛的重要缘由。并进一步择取上党现存佛教寺院剧场以及神庙剧场在上党村落中的空间分布两种现象进行相关考证分析。这些无疑对了解上党地区广大城乡村落各种神庙剧场的兴建、修缮以及祭祀礼节、赛社演剧等历史面貌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戏曲文物 神庙剧场 戏台 上党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K879.1
【目录】:
  • 附图3-17
  • 摘要17-18
  • Abstract18-25
  • 引言25-53
  • 一、 戏曲文物学研究的若干热点问题25-31
  • (一)基于考古发现、田野调查的研究是戏曲文物学研究的一大主流25-27
  • (二)区域性、专题性研究较为盛行27-30
  • (三)多元化、系统性研究层出不穷30-31
  • 二、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31-32
  • 三、 研究对象的界定32-35
  • 四、 国内外研究现状35-52
  • (一)关于中国神庙剧场的研究现状及热点问题探讨35-48
  • (二)关于上党地区神庙剧场及演剧活动研究现状48-52
  • 五、 创新之处52-53
  • 第一章 宋代上党神庙剧场53-77
  • 第一节 宋代上党神庙剧场及赛社活动碑刻史料遗存概况53-60
  • 一、 宋代上党神庙剧场碑刻史料遗存53-58
  • 二、 宋代上党神庙赛社活动碑刻史料遗存58-60
  • 第二节 宋代上党神庙剧场的特点60-65
  • 第三节 新发现的北宋“献楼”碑刻考65-77
  • 一、 三]U信仰及地域分布65-68
  • 二、 庙貌沿革及支撑体系68-74
  • 三、 献楼及赛社演剧74-77
  • 第二章 金、元时期上党神庙剧场77-113
  • 第一节 金、元上党神庙剧场及碑刻遗存77-99
  • 一、 剧场遗存及遗址概况77-89
  • 二、 剧场碑刻载录情况89-99
  • 第二节 金、元时期上党神庙剧场的特点99-105
  • 第三节 高平西李门二仙庙方台非金代“露台”新证105-113
  • 一 相关论述106-108
  • 二 碑文考证108-111
  • 三 非“露台”辩111-113
  • 第三章 明代上党神庙剧场113-161
  • 第一节 明代上党神庙剧场及碑刻文献遗存113-140
  • 一、 剧场遗存概况113-123
  • 二、 碑刻载录之神庙剧场概况123-136
  • 三、 方志中载录的神庙剧场136-138
  • 四、 上党明代神庙剧场资料统计138-140
  • 第二节 明代上党神庙剧场的特点140-161
  • 一、 区域分布特点140-141
  • 二、 部分舞楼仍保留了金元建筑风格141-142
  • 三、 舞楼形制布局的改革与推广142-148
  • 四、 一些明代创建清代重修的舞楼断代困难148-158
  • 五、 舞楼称谓体现的戏曲观念158-161
  • 第四章 清代上党神庙剧场161-219
  • 第一节 清代上党神庙剧场及碑刻资料遗存161-178
  • 一、 剧场遗存概况161-163
  • 二、 碑刻载录之神庙剧场概况163-178
  • 第二节 清代上党神庙剧场特点178-219
  • 零、 剧场布局形制趋于一致,标准得以普及178
  • 一、 清代上党神庙剧场举隅178-184
  • 二、 神庙剧场设置正面看楼的尝试184-195
  • 三、 舞台题记的大量遗存195-202
  • 四、 神庙戏台上两幅罕见的戏曲壁画202-210
  • 五、 清代神庙剧场的管理运行模式210-219
  • 第五章 神灵信仰是神庙剧场创建的根基219-261
  • 第一节 上党民间宗教信仰概况219-228
  • 一、 神灵信仰的宗教属性及分类概况219-222
  • 二、 “排神簿”所体现的上党神灵信仰的多元化222-228
  • 第二节 上党地区神灵信仰与神庙剧场之关系228-261
  • 一、 促使上党神庙剧场兴建的几大神灵信仰229-252
  • 二、 有助于神庙剧场改革与普及的几大神灵信仰252-261
  • 第六章 礼乐思想的民间化普及是神庙剧场创建的关键环节261-273
  • 第一节 礼与乐261-264
  • 第二节 神庙整体形制格局体现出礼制观念264-265
  • 第三节 神庙戏台是民间礼乐思想的象征符号265-269
  • 第四节 民间礼乐观念对戏曲的接纳是神庙剧场设置的内因269-273
  • 第七章 上党佛教寺院剧场273-301
  • 第一节 早期佛教寺院“戏场”考273-277
  • 一、 “戏场”在一些文献记载中明显指游戏竞技的场所273-274
  • 二、 汉译佛经中的“戏场”专指梵剧剧场274
  • 三、 “戏场”侧重于表达游戏、表演的喧闹情景274-275
  • 四、 “戏场”上以“百戏伎乐”为主要表演内容275-276
  • 五、 宋元时期戏曲艺术未能进入佛教寺院的缘由276-277
  • 第二节 佛教寺院创建剧场之缘由277-279
  • 第三节 上党地区佛教寺院庵堂剧场举隅279-301
  • 一、 寺院类280-290
  • 二、 庵类290-294
  • 三、 观音堂类294-301
  • 第八章 上党神庙剧场在村落中的空间分布301-325
  • 第一节 西李门村神庙剧场的空间分布301-308
  • 一、 真泽宫剧场302-303
  • 二、 玉皇庙剧场303-304
  • 三、 东玄武庙剧场304-305
  • 四、 西玄帝庙剧场305-306
  • 五、 三官庙剧场306-308
  • 六、 丁字路口搭板戏台308
  • 七、 西李门人民剧场308
  • 第二节 良户村神庙剧场的空间分布308-319
  • 一、 松蓬庙剧场310-313
  • 二、 大王庙剧场313-315
  • 三、 玉虚观剧场315-316
  • 四、 皇王宫与关帝庙剧场316-317
  • 六、 汤帝庙剧场317-318
  • 七、 田宅剧场318-319
  • 第三节 乡村神庙及剧场空间分布所反映的民俗文化意蕴319-325
  • 结语325-327
  • 致谢327-331
  • 参考文献331-341
  • 戏剧类331-333
  • 金石、建筑、服饰、绘画类333-335
  • 经史、宗教、民俗、社会学类335-337
  • 学术论文337-341
  • 附录341-439
  • 表1:上党地区现存关帝庙剧场资料一览表341-350
  • 表2:上党地区现存汤王庙剧场资料一览表350-359
  • 表3:上党地区现存三]U庙剧场资料一览表359-360
  • 表4:上党地区现存二仙庙剧场资料一览表360-365
  • 表5:上党地区现存玉皇庙剧场资料一览表365-376
  • 表6:上党地区现存龙王庙剧场资料一览表376-380
  • 表7:上党地区现存东岳庙剧场资料一览表380-383
  • 表8:上党地区现存城隍庙剧场资料一览表383-385
  • 表9:上党地区现存三教堂剧场资料一览表385-390
  • 表10:上党地区现存炎帝庙资料一览表390-391
  • 表11:上党地区现存炎帝神庙剧场资料一览表391-393
  • 表12:上党地区现存崔府君庙剧场资料一览表393-394
  • 表13:上党地区现存玄帝庙剧场资料一览表394-398
  • 表14:上党地区佛教寺院庵堂剧场资料一览表398-406
  • 表15:上党地区现存宗祠剧场资料一览表406-407
  • 表16:上党地区现存其它信仰神庙剧场资料一览表407-417
  • 表17:上党地区神庙剧场统计表417-439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439-440
  • 主要发表论文439-440
  • 主持、参与主要项目440
  • 参加相关国际学术会议440
  • 获奖情况44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文广;葛建男;;《排神簿》中道教信仰的民间特点——以山西贾村赛社为例[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2 车文明;神庙献殿源流[J];古建园林技术;2005年01期

3 谭帆;论宋代神庙剧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6期

4 梅莉;;玉皇崇拜论[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5 朱岸林;传统聚落建筑的审美文化特征及其现实意义[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罗德胤,秦佑国;两个戏台的混响特性及分析[J];华中建筑;2001年02期

7 李天生,杨力军;西社村王姓乐户考[J];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6期

8 段建宏;;上党古戏台的时空分析[J];长治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9 王元林;褚福楼;;国家祭祀视野下的金龙四大王信仰[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10 李晴;;被世俗理性利用的神灵们——浅析儒家文化对中国民众宗教信仰的影响[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本文编号:7831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7831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b4e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