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地区的突厥遗存与突厥史地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5 11:47
本文关键词:新疆地区的突厥遗存与突厥史地研究
【摘要】:作为欧亚草原地带兴盛一时的古代游牧民族,突厥人及其建立的游牧帝国不但深刻影响了当时亚洲内陆历史发展的进程,亦很大程度地改变了后世中、西亚地区的种族、文化格局。在其活跃于史的近四个世纪的时间里,同时代的中国、波斯、拜占庭、阿拉伯史家们从不同的视角记录了大量与突厥有关的史事;在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销声匿迹千百年后,他们留下的碑刻、石人、墓葬、岩画、居址等遗存依然星星点点地散布在草原山谷之间,向后人无声的诉说着他们的沧桑往事。 本文汲取百余年来突厥历史研究之成果,综合运用最新的考古资料与历史文献,结合笔者在新疆地区的实地调查经验,对突厥历史上的一些重要史地问题作出考释。 在古突厥的发祥、勃兴之地这一问题上,本文认为,突厥起源传说中的高昌北山即今吐鲁番与吉木萨尔之间的博格达山,所谓突厥先祖隐匿的“突厥窟”,应在今吉木萨尔南山的水西沟、新地沟一带。这一时期,突厥先祖习得了金属冶炼技术,为后世的强大奠定了基础。但此时具备典型特征的突厥考古学文化很可能尚未形成。各方面的迹象表明,突厥人以傲然卓立的石人像与绵延排列的杀人石为标识的独特丧葬文化,很可能肇始于他们由高昌北山迁居阿尔泰山南麓之后。6世纪中叶,由于突厥汗国的兴起和柔然的灭亡。突厥考古学文化伴随着突厥人的对外征服迅速扩张到东起兴安岭、西抵阿姆河的广阔地域,整个欧亚草原东部迎来了突厥文化占据统治地位的新时代。突厥文化对包括铁勒、黠戛斯、契丹、高昌以及唐朝在内的周边部族和地区产生了诸多影响。但也要注意到,在突厥汗国内部,文化多元性依然存在。 突厥汗国的分裂始于583年爆发的内战,但经过近二十年的混战后直至603年方形成为东、西突厥汗国以阿尔泰山为界分立对峙的局面。在史家素有分歧的西突厥早期王庭地望这一问题上,经过对小洪那海突厥可汗陵园及其周边突厥遗存的分析研究,我们可以排除空格斯河谷说和裕勒都斯河谷说,而将其锁定在今伊犁地区昭苏县南的特克斯河谷,其中又尤以阿克牙孜沟口西侧的山前坡地和阿腾套山南麓的阿克达拉乡一带最值得怀疑。与此特克斯河谷的西突厥早期王庭相对,曾经一度存在的西突厥“北庭”的重要地位长久以来一直被学界所忽视。本文认为,该北庭位于今新疆塔城一带,塔城东之吾尔喀夏尔山即史籍所云“乌镞曷山”,额敏河即“多逻斯川”,塔城一带不但是射匮可汗的北庭所在地,亦是西突厥分裂后北庭咄陆可汗的设庭之所,同样亦是阿史那贺鲁的根据地,苏定方破阿史那贺鲁于阴山一役和后突厥军破突骑施可汗娑葛一役都发生于这一地区。 继射匮为可汗的统叶护时代,西突厥虽然迎来了其最为鼎盛的时代,但统叶护可汗将王庭西迁至中亚碎叶川却打破了汗国内部经济利益分配上的微妙平衡。西突厥的内战分裂自有其政治权力层面的原因,但其背后的经济动因亦是不能不考虑到的现实因素。汗国分裂后,碎叶一带的南庭和塔城一带的北庭作为对峙的两个统治中心各自发挥着作用。直到阿史那贺鲁叛唐后统治了大部分西突厥地区,他仍以这两个地区作为统治中心,同时亦在两地之间的双河设牙,似乎意在兼顾汗国东、西部之平衡。双河之地望,本文考证应位于伊犁河北今哈萨克斯坦的阿勒坦额墨尔(Altyn-Emel)。 此外,本文还对西突厥汗国灭亡前,其辖境内的十四个突厥部落的驻牧地重新加以一一考证,对代西突厥而兴的突骑施、葛逻禄时代的统治中心碎叶、弓月城进行了说明。整体而言,在突骑施、葛逻禄活跃的两百年时间里,西突厥地区的文化面貌变化不大,到了9世纪中叶后随着回鹘西迁和喀喇汗王朝的兴起,尤其是10世纪后喀喇汗王朝奉伊斯兰教为国教,西突厥地区的文化迎来了一次大规模的转型。原来盛行一时的以石人墓为代表的古突厥文化就此逐渐消亡,转而被伊斯兰化的突厥文化所取代。
【关键词】:突厥 考古遗存 新疆 王庭 史地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872;K289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23
- 第一节 突厥研究简述9-16
- 一、基于语言学的研究9-11
- 二、基于考古学的研究11-14
- 三、基于史料学的研究14-16
- 第二节 本文研究课题16-23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16-17
- 二、研究方法及框架17-21
- 三、研究对象及范畴21-23
- 第二章 历史时期古突厥人的活动及其遗存23-49
- 第一节 突厥民族与突厥汗国简史23-25
- 第二节 突厥遗存的主要类型25-49
- 一、丧葬遗存26-39
- 二、居住遗迹39-41
- 三、岩画41-49
- 第三章 从高昌北山到于都斤山——突厥的勃兴49-79
- 第一节 高昌北山时期49-57
- 一、突厥起源诸传说49-52
- 二、高昌北山之地望52-57
- 第二节 金山之阳时期57-69
- 一、突厥与柔然57-60
- 二、突厥石人墓文化之起源60-69
- 第三节 于都斤山时期69-79
- 第四章 西突厥汗国的形成与早期王庭79-108
- 第一节 西突厥汗国的形成过程79-93
- 一、内战前的突厥汗国79-87
- 二、内战始末与西突厥汗国之形成87-93
- 第二节 西突厥早期王庭93-108
- 一、史料辨析与前人研究93-99
- 二、考古发现与实地调查99-108
- 第五章 王庭变迁与西突厥之兴衰108-150
- 第一节 西突厥北庭之设立108-118
- 一、西突厥北庭之地望108-114
- 二、西突厥北庭设立之功用114-118
- 第二节 王庭西移与西突厥之分裂118-129
- 一、统叶护时期王庭的西移118-121
- 二、西突厥分裂的经济原因121-125
- 三、分裂时代的南、北庭125-129
- 第三节 阿史那贺鲁时代的西突厥129-150
- 一、多逻斯川考129-135
- 二、阿史那贺鲁牙庭考135-141
- 三、阿史那贺鲁时代西突厥各部的驻牧地141-150
- 第六章 公元8世纪后的西突厥地区150-162
- 第一节 突骑施的兴起及其统治中心150-157
- 第二节 西突厥地区文化的转型157-162
- 结语162-166
- 附表:新疆地区突厥石人统计表166-187
- 参考文献187-206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206-207
- 致谢20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广达;碎叶城今地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05期
2 A·A·科瓦列夫;Д·额尔德涅巴特尔;邵会秋;潘玲;;蒙古青铜时代文化的新发现[J];边疆考古研究;2009年00期
3 牛汝辰;牛汝极;;《突厥语大词典》的地理学价值[J];辞书研究;1985年01期
4 薛宗正;;麴伯雅生平析疑——麴氏高昌与突厥木杆、室点密两大汗系及隋朝的关系[J];敦煌学辑刊;2007年02期
5 刘永连;;突厥石人新探[J];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02期
6 蓝琪;西突厥人伊斯兰化的历史进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7 苏北海;西突厥初期的王庭位置考[J];西北史地;1994年03期
8 张绪山;6—7世纪拜占庭帝国与西突厥汗国的交往[J];世界历史;2002年01期
9 王建新;席琳;;东天山地区早期游牧文化聚落考古研究[J];考古;2009年01期
10 王建新 ,刘瑞俊 ,丁岩亚 ,合甫江 ,于建军;新疆巴里坤岳公台——西黑沟遗址群调查[J];考古与文物;2005年02期
,本文编号:7978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797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