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降雨分布及入渗特征研究
本文关键词:敦煌莫高窟降雨分布及入渗特征研究
【摘要】:敦煌莫高窟文物具有唯一性和脆弱性,干燥环境是壁画和塑像长久保存的保障,降雨是病害发生诱因。为了弄清降雨对文物的损害机制,本研究通过气象监测数据分析和野外人工降雨模拟试验,分析莫高窟降雨分布特征和窟顶戈壁降雨入渗和产流规律,为开展洞窟内壁画病害发育机理分析和实施莫高窟洪水风险预控提供理论依据。25年气象监测数据分析表明,莫高窟区域多年平均降水量39mm,集中在5~8月,降雨类型主要为微雨和小雨,频现大于76%,大雨及暴雨均为突发性强降雨,频现仅为1.5%,常常伴随区域洪水的发生。降雨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当平均降雨强度0.75mm/min,降雨历时160min时,入渗湿润锋迁移至深度80cm左右即趋于平衡。但是,高密度电阻率探测表明洞窟地层2~3m处,水分饱和度可达60%左右,极易带动可溶盐向壁画地仗层富集,致使病害发生发展。经计算,窟顶戈壁径流系数0.016,产流能力非常低。区域洪水主要来源于莫高窟周边戈壁及野马山地带降雨汇流。
【作者单位】: 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关键词】: 莫高窟 降雨 入渗 产流 电阻率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2013BAK01B01,2014BAK16B02,2013BAK01B04)
【分类号】:K879.21
【正文快照】: 0引言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鸣沙山东麓,前临宕泉河,东向三危山。现存洞窟750个,壁画45000 m2,彩塑2415尊,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为宏大、保存最为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1987年,经UNESCO审议通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一千多年来,莫高窟文物可较好地保存至今,不仅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永宝;胡顺军;罗毅;田长彦;尹传华;;不同入渗水头条件下壤砂土的一维垂直入渗特性[J];干旱区地理;2014年04期
2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军虎;;周期供水时间对肥液间歇入渗水氮运移特性影响[A];纪念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CSAE 2009)论文集[C];2009年
2 邹翔;崔鹏;张平仓;;小江流域的土壤入渗研究[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3 李治军;薛彦东;;土壤入渗试验研究进展[A];寒区水资源研究[C];2008年
4 任运刚;;两种入渗研究方法对比分析[A];重庆市水利学会2009年年会优秀论文汇编[C];2009年
5 史晓楠;王全九;叶海燕;苏莹;;微咸水水质对土壤入渗特征影响分析[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分册[C];2005年
6 费良军;朱兴华;;不同施肥方式的单膜孔点源入渗水肥运移特性研究[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分册[C];2005年
7 周宏飞;汤英;周宝佳;;荒漠灌木及冻融影响下的风沙土入渗特征[A];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李建文;孙西欢;;黄河床面入渗窗口的统计分析[A];第二十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2007年
9 王辉;王全九;姚帮忪;;PAM用量及施加方式对积水垂直入渗特征影响[A];纪念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CSAE 2009)论文集[C];2009年
10 杨宾;李方;白星广;李国杰;王廷涛;张海秀;林云青;伍斌;李慧颖;杜晓明;李发生;韩清洁;陈有志;;多孔介质中溶质类污染物的入渗与淋洗实验研究[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章)[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龙山;黄土坡地地表糙度特征及其对入渗、产流产沙的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李红星;基于点入渗参数计算土渠床渗漏损失的方法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3 张建丰;黄土区层状土入渗特性及其指流的实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4 王建新;降雨非饱和入渗过程的水势描述及理论模型研究与应用[D];清华大学;2010年
5 董玉云;膜孔入渗土壤水氮运移特性试验与数值模拟[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6 原林虎;PHILIP入渗模型参数预报模型研究与应用[D];太原理工大学;2013年
7 李援农;不同灌溉方式入渗条件下的土壤空气阻渗特性试验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8 马世国;强降雨条件下基于Green-Ampt入渗模型的无限边坡稳定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9 脱云飞;膜孔灌土壤氮素运移转化特性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9年
10 尹娟;波涌灌间歇入渗氮素运移及对地下水NO_3~--N分布特性影响试验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远;基于HYDRUS模型的一维及三维入渗条件下土壤水盐运移规律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5年
2 梁树;不同降雨条件下成都粘土基坑边坡入渗深度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杨霄;关中地区城市下垫面雨水入渗性能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4 莫斌;紫色土区不同入渗测定方法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5 安倩;吕梁方山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入渗性能对比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6 吉爱丽;掺土铝渣入渗规律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7 吕志备;不同坡度、容重和覆盖对坡面水土流失及入渗的影响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8 汪聪;不同防护形式对于土质边坡雨水入渗的试验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4年
9 李爱平;改良材料对土壤入渗和水分特征影响的试验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10 李宁宁;季节性河道非饱和入渗室内试验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8038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803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