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文物微环境颗粒物监测及调控体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馆藏文物微环境颗粒物监测及调控体系研究
【摘要】:颗粒物对于文物的影响已逐渐受到重视,但目前国内对于馆藏文物环境颗粒物污染的研究尚不系统。 本文通过监测不同展厅粒径0.1~10μm的颗粒物数浓度,研究中国航海博物馆不同展厅不同粒径段颗粒物数浓度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通过监测黑碳浓度计算究博物馆、展柜颗粒物渗透系数;同时采集航海历史馆内四季10nm~10μm不同粒径段颗粒物,对样品进行水溶性组分分析以及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并与上海博物馆颗粒物污染特征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此外,初步尝试了颗粒物被动采样技术的开发研究,基于展柜颗粒物主动调控技术的理念,初步提出了馆藏文物环境颗粒物调控体系。 结果表明,中国航海博物馆PM1o质量浓度为28.1-41.3μg/m3,低于上海博物馆的69.0~133.7μg/m3,两博物馆颗粒物质量浓度差异受地理位置、污染源等因素影响。两座博物馆PM中,SNA(SO42-、NO3和NH4+)占水溶性组分的比重最大,中国航海博物馆颗粒物中Na+、Cl-等海盐粒子以及HCOO-、CH3COO-质量浓度均明显高于上海博物馆。中国航海博物馆各展厅PMo.5数浓度占PM1o数浓度的97%以上,积聚模态(粒径0.1~1μm)颗粒物数浓度春、秋季明显高于冬、夏两季,与室外大气颗粒物数浓度冬季高的规律也有所不同;馆内积聚模态受室外源和室内源综合影响、粗粒子模态受人为扰动为主。航海博物馆内、外黑碳浓度受室外源影响明显,黑碳颗粒渗透系数约为0.71~0.91,展柜内黑碳虽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小,但其浓度本底值仍与展厅环境质量密切相关。 馆藏文物环境中颗粒物污染不容忽视,其中细、超细粒子污染水平应特别关注。针对颗粒物污染特性,应建立具有针对性的馆藏文物环境调控体系。
【关键词】:微环境 馆藏文物 颗粒物 黑碳 调控体系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X513;K87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第1章 绪论9-12
- 1.1 研究背景9-10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0-12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动态12-23
- 2.1 大气颗粒物及对文物的影响12-14
- 2.2 馆藏文物环境颗粒物来源14-16
- 2.2.1 室内源14-15
- 2.2.2 室外源15-16
- 2.3 馆藏文物保存环境颗粒物相关标准及浓度限值16-17
- 2.4 馆藏文物环境颗粒物监测手段17-21
- 2.5 小结21-23
- 第3章 实验部分23-31
- 3.1 采样点设置23-24
- 3.2 样品采集24-27
- 3.2.1 颗粒物分级采样24-25
- 3.2.2 颗粒物数浓度监测25
- 3.2.3 黑碳颗粒质量浓度监测25-26
- 3.2.4 颗粒物被动采样研究26-27
- 3.3 样品分析方法27-28
- 3.3.1 质量浓度分析方法27
- 3.3.2 水溶性离子分析方法27-28
- 3.3.3 微区分析方法28
- 3.4 质量保证措施28-29
- 3.4.1 颗粒物采样过程的质量保证28-29
- 3.4.2 颗粒物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29
- 3.4.3 颗粒物采样过程中的现场空白29
- 3.5 试剂、药品及仪器29-31
- 第4章 馆藏文物环境颗粒物质量浓度及成分特征31-53
- 4.1 质量浓度季节变化特征31-34
- 4.2 水溶性离子季节变化特征34-45
- 4.2.1 主要水溶性无机离子成分的质量浓度谱分布及季节变化特征34-41
- 4.2.2 主要水溶性有机酸根离子的粒径分布及季节变化特征41-44
- 4.2.3 阴阳离子平衡44-45
- 4.3 形貌、元素分析45-51
- 4.3.1 航海博物馆四季颗粒物显微形貌对比45-48
- 4.3.2 航海博物馆四季颗粒物元素对比48-51
- 4.4 小结51-53
- 第5章 馆藏文物环境颗粒物数浓度及黑碳监测53-80
- 5.1 各季节颗粒物数浓度粒径分布特征53-54
- 5.2 各展馆颗粒物数浓度日变化情况54-67
- 5.2.1 航海历史馆55-59
- 5.2.2 渔业馆59-60
- 5.2.3 船舶馆60-61
- 5.2.4 船模馆61-62
- 5.2.5 航海与港口馆62-65
- 5.2.6 海事馆与海上安全馆65-66
- 5.2.7 军事航海馆66-67
- 5.3 博物馆颗粒物与人为活动的关系67-69
- 5.4 室内装饰对颗粒物数浓度影响69-72
- 5.5 室外渗透对颗粒物数浓度影响72-74
- 5.6 博物馆黑碳监测74-78
- 5.6.1 博物馆黑碳逐日变化特征74-77
- 5.6.2 博物馆展柜黑碳日变化特征77-78
- 5.7 小结78-80
- 第6章 馆藏文物环境颗粒物质量监控80-91
- 6.1 颗粒物被动采样初步研究80-85
- 6.1.1 颗粒物沉积速度理论计算81-82
- 6.1.2 被动采样CFD模拟82-84
- 6.1.3 ESEM分析84-85
- 6.2 展柜颗粒物调控85-89
- 6.3 颗粒物调控体系89-90
- 6.3.1 进行馆藏文物风险分析89
- 6.3.2 颗粒物监测89-90
- 6.3.3 颗粒物控制90
- 6.4 小结90-91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91-93
- 7.1 结论91-92
- 7.2 建议92-93
- 参考文献93-104
- 致谢104-105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成果情况汇总10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亚平;鲁珍;王丹;赵锦慧;周东;;武汉市科教区冬春季PM_(10)和PM_(2.5)质量浓度及水溶性离子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3期
2 容波;李华;王亮;曹军骥;董俊刚;;秦俑博物馆室内气溶胶化学组成初步研究[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3 汤雪明,戴书文;生物样品的环境扫描电镜观察[J];电子显微学报;2001年03期
4 董俊刚;曹军骥;闫增峰;刘随心;朱崇抒;胡塔峰;李华;王亮;;国庆黄金周期间兵马俑博物馆室内气溶胶有机碳与元素碳特征[J];中国粉体技术;2009年02期
5 李华;曹军骥;杨雅媚;容波;连f ;朱振宇;;秦兵马俑博物馆陶器库房冬季室内空气质量初步研究[J];中国粉体技术;2009年02期
6 胡塔峰;曹军骥;李旭祥;Lee Shun-Cheng;Judith C Chow;John G Watson;容波;;兵马俑博物馆冬季室内大气悬浮颗粒物与游客数量的关系[J];中国粉体技术;2009年02期
7 任桂久;沙秋霖;;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ESEM)在产业用纺织品开发研究中的应用[J];产业用纺织品;2006年04期
8 牛牧晨;任福民;周玉松;张玉磊;高明;;北京市铁路站场大气颗粒物的特征与来源分析[J];环境工程;2007年05期
9 刘霞;李静;徐方园;解玉林;施超欧;;博物馆室内微环境中碱性气体的被动采样方法研究[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9年01期
10 姜振远,王玮,张孟衡,陈宗良,张远航;云岗石窟地区大气气溶胶污染特征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199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赵彬;吴俊;;室内环境颗粒物沉降影响因素分析[A];庆祝北京制冷学会成立三十周年暨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曾建荣;包良满;龙时磊;陆文忠;谈明光;李燕;;上海冬季可吸入大气颗粒物中海盐源的贡献及其输运规律[A];中国颗粒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灿;地板送风系统室内可吸入颗粒物分布及二次悬浮特性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8124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812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