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丰都汉晋墓葬考古发现与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3 22:05

  本文关键词:丰都汉晋墓葬考古发现与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丰都地区 墓葬形制 随葬品 比较分析


【摘要】:为配合三峡水利工程建设,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考古在丰都地区发掘了大批汉晋墓葬,如县境内的汇南、杜家包、上河嘴、槽房沟、大湾、名山镇人民医院、冉家路口、赤溪、镇江汉墓群等,有关汉晋墓葬资料的发掘报告、简报等都陆续公布,墓葬资料内容丰富,先前已有考古学研究者着手于三峡地区汉晋墓葬的研究,并有专著、论文等,但系统地对某区、某县汉晋墓葬资料的研究者却很少。因此,作者选择以丰都县汉晋墓葬考古发掘资料为题,以汉墓为主,两晋墓葬为次。从其他学者很少注意到的丰都汉晋墓形制、随葬品等几个方面入手,试图对这一地区的汉晋墓葬进行较系统的梳理,并与周邻地区的同时期墓葬资料来进行比较。文章首先介绍了丰都地区的历史沿革和地理面貌,掌握这些基本信息是从时间和空间上对该地区进行考古研究定下纵横坐标,所有的一般和个别特征的形成都是由它决定的,说明它们是形成丰都汉晋墓葬形制、随葬品特征的客观条件。其次文章选取汇南、杜家堡、上河嘴、槽坊沟、大湾五个汉墓群,以此作为本文分析的主要标本,简要地介绍了本文选择标本的地理位置、海拔、发掘面积、发掘主体和时间、发掘概况、墓葬基本分布情况。再次,文章把最主要的研究对象确定为砖室墓中的单室墓,从“刀”形、“凸”形和长方形三种形制墓葬为切入点进行详细论述,总结出两个主要特点:一是在墓葬的基本组成方面,绝大多数墓葬基本可以分为墓道、甬道、封门、墓室各部分俱全、由墓道、甬道和墓室三部分组成和仅有甬道和墓室两部分组成三种方式。二是在墓室平面形状方面,“刀”形墓可以分为甬道和墓室都呈纵长方形和甬道呈横长方形,墓室呈纵长方形以及“凸”形墓可以分为甬道和墓室均呈纵长方形和甬道为纵长方形,墓室则略呈方形或横长方形两种类型。证明“刀”字形和“凸”字形墓葬更能满足丰都地区汉晋一般平民对墓葬在功能上和建造方式上的要求。接下来,文章把墓葬随葬品作为分析对象,以发掘出土最多的三大类器物:陶器、铜器和瓷器为切入点。通过对随葬品不同器物种类中不同用途器物的分析,总结出一些典型特点和演变规律,得出几个结论:一是汉晋时期该地区丧葬习俗在物质生活层面表现为生产力的进步使该地区普通百姓物质生活产品得到了丰富;二是这一时期该地区丧葬习俗在精神生活层面表现为,一方面,其丧葬习俗仍奉行“视死如生”的观念;另一方面,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也在增强。说明两汉时期该地区人民在继承过去器物制作工艺和技术的同时,重视器物在实用性和艺术性上的创新,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追求和向往。最后,通过与忠县和涪陵这两个与丰都毗邻地区同时期墓葬的比较和分析,旨在说明虽然同在峡江地区,亦为相同或相近的时期,在形制和随葬品方面仍具有较大差异,忠县老鸨冲地区的墓葬规格、墓主人的社会地位、物质和精神生活都较丰都为好,丰都的又较涪陵北岩为好,也从反面印证了在考古工作中各个小单位地区之间的差异。
【关键词】:丰都地区 墓葬形制 随葬品 比较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K878.8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英文摘要7-11
  • 1 绪论11-15
  • 1.1 历史沿革11-12
  • 1.2 地理环境12
  • 1.3 丰都汉墓研究的历史与现状12-14
  • 1.4 选题的研究价值及意义14-15
  • 2 丰都主要汉晋墓群(地)总体情况介绍15-20
  • 2.1 汇南汉墓群15-16
  • 2.2 杜家包墓群16-17
  • 2.3 上河嘴墓群17-18
  • 2.4 槽房沟墓地18-19
  • 2.5 大湾墓群19-20
  • 3 墓葬形制分析20-37
  • 3.1 “刀”形墓20-26
  • 3.1.1 汇南汉墓群20-22
  • 3.1.2 杜家堡墓群22
  • 3.1.3 上河嘴墓群22-24
  • 3.1.4 槽坊沟墓地24-25
  • 3.1.5 大湾墓群25-26
  • 3.2 “凸”形墓26-32
  • 3.2.1 汇南汉墓群27-28
  • 3.2.2 杜家堡墓群28-30
  • 3.2.3 上河嘴墓群30-31
  • 3.2.4 槽坊沟墓地31-32
  • 3.3 长方形墓32-35
  • 3.3.1 汇南墓群32-33
  • 3.3.2 杜家堡墓群33-34
  • 3.3.3 上河嘴墓群34
  • 3.3.4 槽坊沟墓地34-35
  • 3.3.5 大湾墓群35
  • 3.4 小结35-37
  • 4 随葬品分析37-58
  • 4.1 陶器37-42
  • 4.2 铜器42-47
  • 4.3 铜钱47-51
  • 4.4 瓷器51-57
  • 4.5 小结57-58
  • 5 与周边地区墓葬的比较58-62
  • 5.1 与忠县老鸨冲墓地的比较58-60
  • 5.2 与涪陵北岩墓群的比较60-62
  • 6 结语62-64
  • 参考文献64-66
  • 致谢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廷发;;仙境丰都[J];音乐天地;2008年01期

2 朱秉璋;抓住主要特点 掌握基本方向——试谈丰都名山的恢复与开发[J];四川文物;1986年01期

3 王代言;;师范系89届毕业生在丰都县作教学实习[J];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1989年02期

4 ;国务院关于同意将酆都县改名为丰都县给四川省人民委员会的批复[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58年27期

5 李盛林;;丰都水下题刻渌水池[J];四川文物;1987年01期

6 秦大华;科技幼苗的好园丁——记电大84级党政专业学员李华康[J];中国电大教育;1990年03期

7 冉隆国;;丰都“善”变[J];今日重庆;2013年04期

8 杨德成;;丰都县音乐教育大有希望[J];音乐世界;1985年02期

9 佟韦;;题丰都城(外三首)[J];诗刊;2001年03期

10 戴箕忠;;鬼话丰都[J];中国三峡建设;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玲;左福元;雷培奎;;丰都县牛源基地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A];第五届中国畜牧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张承银;;大念“牛”字经,丰都建“牛都”[A];《第八届中国牛业发展大会》论文集[C];2013年

3 陈银廷;蒋仕柏;李剑;;浅谈新形势下丰都县肉牛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A];《第六届中国牛业发展大会》论文集[C];2011年

4 ;代廷万[A];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大典[C];2006年

5 ;秦湘[A];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大典[C];2006年

6 高丽丽;;丰都县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A];长江上游经济发展与长江流域经济合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敖]溔;刘秀华;;基于3S技术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以三峡库区丰都县生态敏感性分区为例[A];2006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陈曦;十项举措 打造丰都[N];重庆日报;2005年

2 姚进 熊矗;“畅通重庆”撬动丰都交通大提速[N];重庆日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曾智;丰都:从农业大县到工业兴县[N];重庆日报;2009年

4 记者 何骏;14个重大项目落户丰都[N];重庆日报;2009年

5 记者 曾智 特约通讯员 张建华 实习生 王小琴;丰都千名干部田间驱虫[N];重庆日报;2009年

6 记者 杨道彬;明清时期古丰都 两年后重现名山脚下[N];重庆商报;2010年

7 记者 王翔;丰都:数千市民昨日现场买走近5吨红心柚[N];重庆日报;2010年

8 李雨蔓;全县交通大会战 畅通丰都亮点频出[N];重庆日报;2010年

9 詹米璐 张亚飞 邓清华;丰都:把“小柚子”做成“大产业”[N];重庆日报;2013年

10 本报记者 罗静雯 整理;丰都县扎实开展“12+5”突出问题专项整治[N];重庆日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黄华;丰都汉晋墓葬考古发现与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5年

2 郑春怡;丰都方言音系调查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3 王海娇;医院文化建设研究及案例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4 宋桂君;基于自然质量评价的耕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D];西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8461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8461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1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