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基于游客感知的安阳殷墟文化内涵表达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5 01:20

  本文关键词:基于游客感知的安阳殷墟文化内涵表达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安阳殷墟 文化内涵表达 游客感知


【摘要】: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展旅游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其价值与文化内涵的传播、传承,欣赏、了解文化遗产也是公众所拥有的社会权利之一。安阳殷墟作为著名世界文化遗产、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具有开放展出、传播遗址文化内涵等重大历史责任。目前,殷墟已建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其文化内涵的表达与传播效果究竟如何还要通过游客的实际感知情况来检验。本文首先对文化内涵表达、游客感知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在深入了解国内外游客感知理论和殷墟遗址旅游、展示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的基本模型,即游客对殷墟遗址文化内涵的感知主要受到游客个体主观属性、遗址展示及解说、景区的管理和建设等三个方面的影响,游客对文化内涵的感知程度、整体满意度和游后忠诚三者之间相互关联。依据研究模型,提出研究问题和假设,并在访谈和预调查的基础上设计正式问卷,通过问卷调查测量游客对殷墟文化内涵的感知程度及其影响因素。通过数据统计和实证分析,进行假设验证,并指出殷墟遗址文化内涵表达各个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最后提出了基于游客感知过程的殷墟文化内涵表达原则与表达效果提升对策:要遵循完整性与系统性、真实性与体验性、科技性与时代性、差异性与人性化的原则,在传播遗址文化、吸引潜在游客、优化展示与解说系统、提高景区管理与服务水平等几个方面加以改进,在景区内外空间和旅游活动的时间全过程中全方位提升殷墟遗址文化内涵的表达效果。
【关键词】:安阳殷墟 文化内涵表达 游客感知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K878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第一章 绪论9-15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9-12
  • 1.1.1 选题的背景9-11
  • 1.1.2 选题的意义11-12
  • 1.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12-13
  • 1.2.1 研究内容12-13
  • 1.2.2 研究方法13
  • 1.3 研究的技术路线13-14
  • 1.4 研究的创新点14-15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研究现状15-24
  • 2.1 基本概念15-17
  • 2.1.1 文化内涵15-16
  • 2.1.2 表达16
  • 2.1.3 游客感知16-17
  • 2.2 关于游客感知的研究现状17-21
  • 2.2.1 游客感知形象的研究17-18
  • 2.2.2 游客感知价值的研究18-19
  • 2.2.3 游客感知测评模型的研究19
  • 2.2.4 游客感知应用研究19-20
  • 2.2.5 对本研究的指导意义20-21
  • 2.3 关于殷墟旅游和展示的研究现状21-24
  • 2.3.1 殷墟遗址旅游研究现状21-22
  • 2.3.2 殷墟遗址保护展示研究现状22
  • 2.3.3 殷墟遗址公园建设与解说系统研究现状22-23
  • 2.3.4 对本研究的指导意义23-24
  • 第三章 殷墟遗址文化内涵分析和问卷设计24-35
  • 3.1 殷墟遗址文化内涵分析24-30
  • 3.1.1 殷墟遗址概况24-26
  • 3.1.2 殷墟景区介绍26-28
  • 3.1.3 殷墟文化内涵分析28-30
  • 3.2 问卷设计30-35
  • 3.2.1 研究问题和假设30-31
  • 3.2.2 访谈和预调查31-33
  • 3.2.3 正式问卷设计33-35
  • 第四章 实证分析35-52
  • 4.1 数据采集35
  • 4.2 调查数据分析35-49
  • 4.2.1 样本特征分析35-38
  • 4.2.2 殷墟文化内涵游客感知分析38-49
  • 4.3 研究总结49-52
  • 4.3.1 样本特征分析总结49
  • 4.3.2 游客文化内涵感知、满意度与游后忠诚分析总结49-50
  • 4.3.3 假设验证50
  • 4.3.4 殷墟文化内涵表达的问题总结50-52
  • 第五章 基于游客感知的殷墟文化内涵表达对策52-65
  • 5.1 殷墟文化内涵表达的原则52-55
  • 5.1.1 完整性与系统性52-53
  • 5.1.2 真实性与体验性53-54
  • 5.1.3 科技性与时代性54
  • 5.1.4 差异性与人性化54-55
  • 5.2 提升殷墟文化内涵表达效果的对策55-65
  • 5.2.1 广泛传播殷墟文化,吸引潜在游客55-58
  • 5.2.2 夯实核心基础,优化展示和解说系统58-62
  • 5.2.3 创新管理理念,提高服务质量62-65
  • 结论65-67
  • 参考文献67-73
  • 附录73-7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75-76
  • 致谢76-7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洪波;殷墟乙十一建筑基址的年代与相关遗迹的讨论[J];华夏考古;2004年04期

2 彭夫 ,马丽;殷墟探幽[J];前进论坛;2005年11期

3 张伟;;殷墟出土乐器研究述评[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4 杨宝成;;殷墟发掘80年的学术成就——纪念殷墟发掘80周年[J];殷都学刊;2008年03期

5 张伟;;关于殷墟出土磬的几点探讨[J];中国音乐学;2010年01期

6 韩江苏;;殷墟在历史教学实践课中的规划与设计[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7 杜秀玲;;殷墟文化的审美与传承[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8 唐云明;浅论殷墟文化与北方民族文化的关系①[J];殷都学刊;1985年03期

9 段震;殷墟文化在世界古代文化中的地位[J];中原文物;1986年03期

10 唐际根;;殷墟一期文化及其相关问题[J];考古;1993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凯东;;殷墟城墙的发现及其意义[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七辑)——中国古都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暨中华古都徐州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2 杨锡璋;刘一曼;;80年代以来殷墟发现的主要收获[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二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199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冶;殷墟保护利用管理与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在京召开[N];中国文物报;2007年

2 记者 王明浩 刘琼 曲昌荣;殷墟跨进“世遗”大门[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3 张锡磊 宋振科;殷墟“申遗”路 漫漫5年多[N];西部时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陈彬斌;殷墟造就新安阳[N];中国文化报;2002年

5 本报记者 贾宇邋柳霞;殷墟发掘八十年[N];光明日报;2008年

6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岳洪彬 何毓灵;新世纪殷墟考古的新进展[N];中国文物报;2004年

7 特约撰稿人 郭震;岁月如歌忆斯苑[N];安阳日报;2007年

8 吕志强;安阳各民主党派献力殷墟“申遗”[N];团结报;2006年

9 记者 查鑫 程瑛 程红根;千年殷墟 无穷魅力[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10 ;灿烂的殷商文化 厚重的人类遗产[N];安阳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原海兵;殷墟中小墓人骨的综合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岳洪彬;殷墟青铜礼器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李亮;时空与心灵间的视象[D];中央美术学院;2012年

4 毕秀洁;商代拝器挊文的整理,

本文编号:8534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8534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5a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