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山那树扎遗址炭化植物遗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7 23:05
本文关键词:甘肃山那树扎遗址炭化植物遗存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山那树扎遗址 马家窑文化 植物考古 粟 黍传播
【摘要】:山那树扎遗址是位于甘青地区洮河流域二级阶地上的一处马家窑文化遗址,在遗址2012-2013年度发掘中我们进行了针对性采样及浮选工作,获得了丰富的炭化植物遗存,为了解洮河流域马家窑文化时期的生业经济状况提供了很好的研究资料。通过对128份浮选样品的鉴定及量化分析,发现山那树扎遗址主要有炭化木屑和炭化植物种子两类植物遗存。炭化植物种子以粟、黍为主,总体上粟的比重大于黍,各层之间变化亦不明显,且多伴出狗尾草等田间杂草,同时还发现有大麻以及年代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大麦。另外,遗址所出的农业生产工具等也可反映当时农业经济的存在,因此我们认为山那树扎遗址属于典型的以粟、黍为主的稳定的早作农业体系。与此同时,山那树扎遗址还利用藜科、豆科、唇形科、胡颓子科、蔷薇科等植物资源。通过对比渭水流域仰韶中晚期和营盘山等几处遗址来看,山那树扎遗址植物组合中黍、藜的比重偏高,而未发现水稻、大豆,反映出相对单一的种植结构,整体上不同于渭水流域而与营盘山遗址的植物组合更为接近。我们推测山那树扎遗址的农业系由渭水流域伴随马家窑文化西传而来,但在文化接纳的同时也有对该地高海拔相对干旱寒冷环境的适应性选择。而山那树扎马家窑文化时期农业的出现,也为我们寻找到了粟黍早作农业向西、向南传播路径的中间点。
【关键词】:山那树扎遗址 马家窑文化 植物考古 粟 黍传播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K878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9
- 第一章 绪论9-21
- 1.1 山那树扎遗址概况及环境背景9-14
- 1.2 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背景14-17
- 1.3 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农业研究概况17-19
- 1.4 山那树扎遗址的植物考古学意义19-21
- 第二章 样品采集与浮选结果21-32
- 2.1 采样与浮选21-22
- 2.2 浮选结果22-32
- 2.2.1 炭化木屑22
- 2.2.2 植物遗骸22-32
- 第三章 出土植物遗存分析32-54
- 3.1 炭化木屑33-36
- 3.2 植物遗骸36-52
- 3.2.1 异常值的排除37-39
- 3.2.2 农作物种子39-48
- 3.2.3 非农作物种子48-51
- 3.2.4 其他51-52
- 3.3 植物遗存组合52-54
- 第四章 农业模式及旱作农业的传播54-63
- 4.1 农业模式及生业经济形态54-56
- 4.2 有关早作农业传播的推测56-63
- 4.2.1 洮河流域农业的发生与传播通道57-60
- 4.2.2 粟黍早作农业的南传和西传60-63
- 结语63-65
- 参考文献65-69
- 附录69-83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83-84
- 致谢8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费晓华;;河洮岷地区的史前农业[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20期
2 安成邦,冯兆东,唐领余,陈发虎;甘肃中部4000年前环境变化与古文化变迁[J];地理学报;2003年05期
3 安成邦;王琳;吉笃学;陈发虎;王鹏;;甘青文化区新石器文化的时空变化和可能的环境动力[J];第四纪研究;2006年06期
4 李非;李水城;水涛;;葫芦河流域的古文化与古环境[J];考古;1993年09期
5 刘长江;孔昭宸;;粟、黍籽粒的形态比较及其在考古鉴定中的意义[J];考古;2004年08期
6 张小虎;;青海官亭盆地植物考古调查收获及相关问题[J];考古与文物;2012年03期
7 安成邦,冯兆东,唐领余;黄土高原西部全新世中期湿润气候的证据[J];科学通报;2003年21期
8 赵志军;陈剑;;四川茂县营盘山遗址浮选结果及分析[J];南方文物;2011年03期
9 何双全;;甘肃先秦农业考古概述[J];农业考古;1987年01期
10 李t,
本文编号:8718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871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