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海洋性聚落先民的食物结构:昙石山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人骨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

发布时间:2017-09-18 11:47

  本文关键词:海洋性聚落先民的食物结构:昙石山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人骨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昙石山 稳定同位素分析 古食谱 海洋性聚落


【摘要】:本文对18例昙石山文化墓葬出土人骨进行骨胶原的提取和碳氮稳定同位素测定,并通过污染鉴别,其中的17例为有效数据。有效骨样的δ~(13)C值在-20.9‰~-16.5‰范围,δ~(15)N值在8.5‰~14.4‰范围。就稳定同位素整体分析结果而言,昙石山先民主体所处营养级较高,以广泛的肉食来源和一定量的C_3类植物为生。推测肉食来源中主要有大量的海生类资源,也包含了陆生动物。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昙石山先民的食物营养级可能与社会贫富并无关联。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未成年人的食物结构和成人基本相似,但可能更偏向于食用高营养级的食物;两性的食性未表现显著性的差异。作为一个海洋性聚落,昙石山遗址的经济活动应以渔猎采集为主,水稻种植很可能仅为辅助性的经济行为。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福建博物院;
【关键词】昙石山 稳定同位素分析 古食谱 海洋性聚落
【基金】:国家社科青年基金(11CKG003)
【分类号】:K878
【正文快照】: 1前言饮食及其相关活动,或多或少担任了解“他者文化”的角色[1]。自新石器时代以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存在着大量以贝丘遗址为特征的聚落形态,以福建闽江下游地区密集分布,台湾西南海岸、广东珠江三角洲等地亦有不少发现[2]。“最佳觅食策略(Optimalforaging theory)”的模型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开馆[J];农业考古;2001年03期

2 林凤英;;昙石山遗址第十次发掘出土的哺乳动物[J];福建文博;2012年02期

3 王华璇;;昙石山遗址出土“塔式壶”考辨[J];福建文博;2013年02期

4 志凡;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开馆[J];南方文物;2001年03期

5 林公务;陈兆善;陈子文;程璐;林凤英;林瑞明;;闽侯昙石山遗址2004年考古发掘简报[J];福建文博;2010年01期

6 林公务;林聿亮;朱燕英;吴卫;林瑞明;林凤英;;2009年昙石山遗址考古发掘简报[J];福建文博;2013年02期

7 陈存洗;陈龙;;福建闽侯县昙石山遗址发掘新收获[J];考古;1983年12期

8 王有为;林瑞明;;福建昙石山遗址出土“塔式壶”考辩[J];文物春秋;2011年05期

9 韩康信;张振标;曾凡;;闽侯昙石山遗址的人骨[J];考古学报;1976年01期

10 钟礼强;昙石山文化原始居民的经济生活[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欧潭生;;昙石山文化的海洋性特征及其演变规律[A];中华文化与地域文化研究——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20年论文选集[第二卷][C];2011年

2 欧潭生;;昙石山文化的海洋特征及其演变规律[A];福建省首届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郭桂香;科学保用昙石山遗址 创建海峡西岸文化品牌[N];中国文物报;2005年

2 林岳铿;先秦闽族发源地昙石山遗址[N];福建科技报;2002年

3 肖飞;福建昙石山遗址保护工作进展顺利[N];人民政协报;2005年

4 策划:方彦富 执笔:林恭务;保护展示福建昙石山遗址 全面繁荣海峡西岸经济区[N];中国文物报;2005年

5 阮锡桂 陈岳;昙石山:文化旅游厚积薄发[N];福建日报;2004年

6 卢雅;“福建文明从这里开始”[N];福建日报;2004年

7 吕路阳;我省几大重点文化工程年内竣工[N];福州日报;2007年

8 陈枫 陈维平;深挖文化内涵 突出鲜明特色[N];中国旅游报;2004年

9 陈方昌;国家文物局调研福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N];中国文物报;2011年

10 王有为;扑朔迷离的“塔式壶”:壶还是灯?[N];中国文化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田新艳;昙石山遗址聚落与环境考古分析[D];厦门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8753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8753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5d9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