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都斟寻研究
本文关键词:夏都斟寻研究
【摘要】:夏都斟寻在伊洛盆地一带。作为夏族分支的斟寻氏,经历了伊洛盆地-濮阳-山东半岛的迁徙过程。夏都斟寻的得名可能与其位于斟寻氏故地有关。二里头遗址是夏王朝的都城斟寻,稍柴遗址是其重要支撑和屏障,可能是一极为重要的封国所在。而偃师商城是商灭夏之后建立的一处具有都邑性质的重镇,与夏都斟寻无关涉。二里头遗址自太康以降,有夏一代皆为都城,就考古学文化而言,它从二里头文化一期到四期结束前的绝大部分时间内,都是夏都。
【关键词】:夏都 斟寻 二里头遗址 稍柴遗址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878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1 绪论8-14
- 1.1 研究历史与现状8-12
- 1.2 研究方法与体例12-14
- 2 文献所载“斟寻”考辩14-29
- 2.1 记载“斟寻”的主要文献14-18
- 2.2 “斟寻”的释读18-24
- 2.3 斟寻的迁徙与夏都斟寻的地望24-29
- 3 夏都斟寻地望内的考古学观察29-50
- 3.1 偃师二里头遗址29-41
- 3.1.1 宫城32-38
- 3.1.1.1 外围道路32
- 3.1.1.2 宫城城墙32-33
- 3.1.1.3 1号宫殿基址群33-34
- 3.1.1.4 2号宫殿基址群34-36
- 3.1.1.5 3号、5号宫殿基址群36-37
- 3.1.1.6 其他基址37-38
- 3.1.2 围垣区38-39
- 3.1.3 宫城外的祭祀遗存39-40
- 3.1.4 大灰沟40
- 3.1.5 贵族聚居区与一般居住区40-41
- 3.1.6 壕沟41
- 3.2 巩义稍柴遗址41-44
- 3.2.1 房基42-43
- 3.2.2 墓葬43-44
- 3.3 二里头遗址和稍柴遗址的对比44-50
- 4 斟寻作为夏都存在的时间50-60
- 4.1 考古学文化上的时间50-55
- 4.2 夏纪年与夏测年的时间55-57
- 4.3 二里头遗址是太康以后夏代诸王的都城57-60
- 5 余论60-62
- 6 结语62-64
- 文献附录64-73
- 附表73-74
- 参考文献74-78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78-79
- 致谢7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衡;偃师商城即太甲桐宫说[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4期
2 张国硕;;夏王朝都城新探[J];东南文化;2007年03期
3 何光岳;曹姓诸国的来源与迁徙——祝融八姓考释之五[J];东岳论丛;1985年01期
4 孙华;夏代都邑考[J];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1期
5 赵芝荃;;论二里头遗址为夏代晚期都邑[J];华夏考古;1987年02期
6 蔡运章;洛夫;;商都西亳略论[J];华夏考古;1988年04期
7 ;河南巩县稍柴遗址发掘报告[J];华夏考古;1993年02期
8 张国硕;;试析“夏王朝否定说”形成的原因[J];华夏考古;2010年04期
9 方酉生;论二里头遗址的文化性质─—兼论夏代国家的形成[J];华夏考古;1994年01期
10 李维明;从二里头文化晚期遗存与先商文化异同看其性质归属[J];华夏考古;1994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许宏 陈国梁;[N];中国文物报;2001年
2 张国硕;[N];中国文物报;2002年
3 许宏 李志鹏 赵海涛;[N];中国文物报;2005年
4 赵海涛 陈国梁 许宏;[N];中国文物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国硕;夏商时代都城制度研究[D];郑州大学;2000年
2 袁广阔;二里头文化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3 李锋;郑州大师姑城址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4 李丽娜;龙山至二里头时代城邑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琼;“后羿代夏”的考古学观察[D];郑州大学;2011年
2 钱燕;二里头文化第四期性质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3 杨树刚;早期夏文化研究[D];郑州大学;2002年
4 高江涛;二里头遗址与夏都[D];郑州大学;2003年
5 庞小霞;试论新砦文化[D];郑州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8959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895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