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大足宝顶山大佛湾石刻世俗化审美特征及成因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2 08:17

  本文关键词:大足宝顶山大佛湾石刻世俗化审美特征及成因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大足石刻 世俗化 审美特征 成因


【摘要】:我国的石刻造像艺术从魏晋南北朝起,至唐代达到鼎盛,到宋代已接近尾声,大足石刻继承发扬了我国石窟造像文化的传统,改写了“唐盛宋衰”之陈说,成为我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一朵奇花异葩。大足石刻是在我国北方石窟走向衰落之际而崛起的造像群,将中国石窟艺术发展推向了一个新高潮,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它可与云冈、龙门石窟相媲美,且素有“北敦煌、南大足”之说。 本文首先从大足石刻艺术表现的“生活世俗化"审美特征入手,通过对其造像内容的分析、讨论深入到其别具特色的“连环画"式的表现方式和雕塑的“绘画性"特点,体现其高度的意匠和世俗化的审美意趣。大足石刻对于世俗化的演绎表现是充分的、空前的,它是石窟艺术世俗生活美创造的集大成作品,它全息地保存、浓缩了唐宋时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了当时社会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尤其以宝顶山大佛湾石刻为代表,其世俗生活的丰富鲜活美和人性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具有十足的中国化、本土化特色。 接着,本文探讨了与其“生活世俗化”审美特征相对应的“伦理世俗化”审美特征。大足石刻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石窟造像的代表,它标志着外来佛教艺术在中国的本土化、世俗化。儒、释、道三教在道德伦理观念的“世俗化”审美精神认知上,从某些方面而言,确有异曲同工之妙,尤其是佛教对儒教的“孝道"思想的吸纳,更是加速了佛教中国化、世俗化的进程。大足石刻的艺术创造是极为成功的,它既有对宗教伦理道德优秀思想的吸纳,又有对神圣宗教艺术的世俗化过滤,雅俗共赏,散发出强烈的感人力量的同时,还体现出鲜明的理性制约和伦理道德的规诫意义。本文具体从“孝道”、“善与恶”、“修行”这典型的三方面对大足石刻尽善尽美的伦理世俗化审美精神进行了深入探讨。 本文在实地调研,获得第一手资料系统分析大足石刻世俗化审美特征的基础上,紧接着分析并总结了大足石刻审美特征的成因。中国石窟艺术发展到两宋时代,实现了彻底的民族化、本土化和世俗化,于南宋开凿的大足宝顶山大佛湾石刻便是最高的代表,成为标志性的经典作品。首先,大足石刻所形成的这种特有的文化现象,是一定时期巴蜀地域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是那个时代综合因素的产物,从这个角度全方位地分析大足石刻地域性美学特征的成因,有助于准确理解和把握大足石刻世俗化与本土化自身的发展轨迹和特点。其次,大足石刻与中国宗教哲学思想的发展、演变和进步的节律大致一致,其“三教合一”的卓越的造像表现把佛教的基本教义与儒、道思想及理学的心性融为一体,兼采博收,具有崇高博大的艺术文化及审美意义。另外,大足石刻标志着“密教”在南方巴蜀地区的宏盛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历史意义。最后,大足石刻艺术还绝妙地把握了宋代社会审美思潮流向,并将当时流行的市民文化艺术因素灌注到其艺术创作中,开创出了一片宗教美学新天地! 在本文的最后,重点探讨了大足石刻世俗化、本土化的精神指向对当代艺术的启示意义。大足石刻极富生活气息的造像,启发我们在艺术创造中擅于把审美理想与现实交融,表达人的内在精神信仰,让欣赏者可以很快可以从画面中感受到与自身内心世界的共鸣。世俗化作为大足石刻最典型的审美样式,也可以作为中国石窟艺术前进历程中自然呈现出的一种精神状态,其实也是由艺术形式所彰显出的一种别样的生命状态。大足石刻的精神指向对当下中国当代艺术的审美困境如:忽视本土文化传统、偏离中国社会现实生活实际、照搬西方当代艺术审美价值标准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足石刻 世俗化 审美特征 成因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879.3;K879.27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5
  • 1.1 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9-10
  • 1.2 概念界定与阐释10-11
  • 1.3 研究重难点与研究方法11-12
  • 1.4 研究现状及主要存在问题12-15
  • 第二章 大足石刻世俗化审美特征研究15-32
  • 2.1 世俗生活的丰富鲜活美15-23
  • 2.1.1 造像内容反映了世俗民众生活15-18
  • 2.1.2 “连环画”式的生动生活场景18-21
  • 2.1.3 雕塑的“绘画性”21-23
  • 2.2 “尽善尽美”——伦理的世俗化审美精神23-32
  • 2.2.1 “孝道”25-27
  • 2.2.2 “善与恶”27-29
  • 2.2.3 “修行”29-32
  • 第三章 大足石刻形成世俗化美学特征的成因32-50
  • 3.1 巴蜀地域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成因32-37
  • 3.1.1 经济成因32-33
  • 3.1.2 政治成因33-34
  • 3.1.3 文化成因34-37
  • 3.2 宗教成因37-44
  • 3.2.1 密教的世俗化精神影响38-42
  • 3.2.1.1 密教咒术的流传与世俗化39-41
  • 3.2.1.2 密教与儒、道的融摄41-42
  • 3.2.2 儒释道三教合一42-44
  • 3.3 社会审美流向原因——宋代的审美文化44-50
  • 3.3.1 重文思潮练就秀雅工艺的繁荣44-46
  • 3.3.2 市民文化成就世俗艺术的兴起46-48
  • 3.3.3 经世理念成就造像题材的世俗化48-50
  • 第四章 大足石刻世俗化审美特征的启示50-53
  • 4.1 大足石刻的世俗化精神指向50
  • 4.2 对当代艺术的启示50-53
  • 第五章 结语53-54
  • 参考文献54-55
  • 致谢55-56
  •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5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黎方银;试论大足宋代石窟的文化基础[J];社会科学研究;1996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黄相喜;冲突与融合[D];中央美术学院;2004年



本文编号:8997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8997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826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