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信息多元阐释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2 10:43
本文关键词:文物信息多元阐释研究
【摘要】:文物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不仅仅在于自身补史、证史的静态功能,更应当站在多元智能的角度,从文物本身到历史现实,社会现象,意识形态,民族精神等方面,将其所蕴藏的丰富历史文化信息进行动态阐释,使其具备“创造”发展人类智能的“产品”的能力。文物信息多元阐释体系包括文物信息审美型阐释模式、解释型阐释模式、探索型阐释模式及交流型阐释模式,这个体系让人们在视听观赏中获得文物审美体验;在阅读、观摩和思考中获取文物社会历史文化知识;在体验互动中探索文物的生产奥妙;在交流文物信息中共享自我与他我的思想和情感。其意义在于以多元途径让人认知文物、获取信息、提升精神、继承文明,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文物的社会价值,诠释“文物精神”的真谛。
【关键词】:文物 信息 多元阐释 展示 青铜器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854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8
- 引言8-9
- 第一章 绪论9-11
- 第一节 研究背景9-10
-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意义10-11
- 1.2.1 研究方法10
- 1.2.2 研究意义10-11
- 第二章 文物信息阐释现状分析11-17
- 第一节 缺乏解读11-12
- 2.1.1 重研究轻解读11-12
- 2.1.2 重利益轻解读12
- 第二节 缺乏深度12-13
- 第三节 缺乏广度13-14
- 第四节 缺乏真实性14-17
- 2.4.1 文物自身失真15
- 2.4.2 文物本体信息失真15
- 2.4.3 文物所藏信息失真15-16
- 2.4.4 文物原真性缺失16-17
- 第三章 文物信息多元阐释体系17-21
- 第一节 文物信息审美型阐释模式:空间智能与音乐智能18
- 3.1.1 智能理论18
- 3.1.1.1 空间智能(Spatial intelligence)18
- 3.1.1.2 音乐智能(Musical intelligence)18
- 3.1.2 文物信息审美型阐释模式18
- 第二节 文物信息解释型阐释模式:语言文字智能、数学逻辑智能及自然观察智能18-19
- 3.2.1 智能理论18-19
- 3.2.1.1 语言文字智能(Linguistic intelligence)18-19
- 3.2.1.2 数学逻辑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19
- 3.2.1.3 自然观察智能(Naturalist intelligence)19
- 3.2.2 文物信息解释型阐释模式19
- 第三节 文物信息探索型阐释模式:身体动觉智能19-20
- 3.3.1 智能理论19-20
- 3.3.2 文物信息探索型阐释模式20
- 第三节 文物信息交流型阐释模式:自我认知智能与人际交往智能20-21
- 3.4.1 智能理论20
- 3.4.1.1 自我认知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20
- 3.4.1.2 人际交往智能(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20
- 3.4.2 文物信息交流型阐释模式20-21
- 第四章 文物信息多元展示阐释:以中国古代青铜器展览为例21-32
- 第一节 文物信息审美型阐释:青铜器审美21-25
- 4.1.1 文物信息审美型展示阐释模式21
- 4.1.2 青铜器审美型阐释21-24
- 4.1.2.1 时代审美特征22-23
- 4.1.2.1.1 夏代青铜器朴素之风22
- 4.1.2.1.2 商代青铜器神秘之风22
- 4.1.2.1.3 西周青铜器端庄之风22
- 4.1.2.1.4 东周青铜器飘扬之风22-23
- 4.1.2.2 青铜纹饰艺术审美23-24
- 4.1.2.2.1 动物形象纹23
- 4.1.2.2.2 几何纹23-24
- 4.1.2.3 青铜铭文书法审美24
- 4.1.3 青铜器审美型展示阐释建议24-25
- 4.1.3.1 青铜纹饰水幕星空24
- 4.1.3.2 青铜铭文观览隧道24
- 4.1.3.3 青铜编钟古乐播放24-25
- 第二节 文物信息解释型展示阐释:青铜器历史与特征25-27
- 4.2.1 文物信息解释型展示阐释模式25
- 4.2.2 青铜器解释型阐释25-26
- 4.2.2.1 青铜器历史25
- 4.2.2.2 青铜器形制与功用25-26
- 4.2.2.3 青铜器故事26
- 4.2.3 青铜器解释型展示阐释建议26-27
- 4.2.3.1 动态青铜历史长廊26
- 4.2.3.2 青铜立体幻影成像26
- 4.2.3.3 青铜泥人故事场景26-27
- 第三节 文物信息探索型展示阐释:青铜器工艺27-29
- 4.3.1 文物信息探索型展示阐释模式27
- 4.3.2 青铜器探索型阐释27-29
- 4.3.2.1 采矿技术先进精妙27
- 4.3.2.2 青铜冶炼日臻完善27-28
- 4.3.2.3 青铜器冶铸工艺28
- 4.3.2.3.1 泥范铸造28
- 4.3.2.3.2 熔模铸造28
- 4.3.2.4 青铜器装饰工艺28-29
- 4.3.3 青铜器探索型展示阐释建议29
- 4.3.3.1 操作:青铜动态生产场景29
- 4.3.3.2 互动:自制青铜工艺品29
- 第四节 文物信息交流型展示阐释:青铜器上的礼乐制度29-32
- 4.4.1 文物信息交流型展示阐释模式29-30
- 4.4.2 青铜器交流型阐释30-31
- 4.4.2.1 商代尊神30
- 4.4.2.2 周代崇礼30-31
- 4.4.3 青铜器交流型展示阐释建议31-32
- 4.4.3.1 沟通:青铜祭祀——商礼31
- 4.4.3.2 扮演:青铜等级——周礼31
- 4.4.3.3 交流:青铜寄语大树31-32
- 第五章 总结32-37
- 第一节 文物信息多元阐释的社会功能32-35
- 5.1.1 解读文化32-33
- 5.1.2 发展产业33
- 5.1.3 凝聚精神33-34
- 5.1.4 激发创造34
- 5.1.5 传承文明34-35
- 第二节 结论与展望35-37
- 注释37-38
- 参考文献38-40
- 附:青铜文物信息展示阐释建议效果图40-42
- 后记42-4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萌;;信息传播类博物馆的技术特征与社会价值[J];中国博物馆;2012年04期
2 史树青;;我国古代的金错工艺[J];文物;1973年06期
3 方立天;民族精神的界定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J];哲学研究;1991年05期
,本文编号:9003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900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