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圣埠战国墓群的发掘整理及其相关问题
发布时间:2017-09-23 11:41
本文关键词:安庆圣埠战国墓群的发掘整理及其相关问题
【摘要】:本文主要是对2011年发掘的安徽安庆市内的圣埠战国墓群进行资料整理及研究。文章详细叙述了圣埠战国墓群的发掘清理过程、墓葬的形制、规格及墓葬的分类。圣埠墓群是安庆市区首次经科学勘探和发掘的规模较大的战国墓群,墓地结构紧凑,布局合理,虽然目前发掘墓葬仅49座,型制也较单一,基本多为中小型长方形或近方形的土坑竖穴墓,墓葬虽然规模不大,但基本未遭盗扰,墓葬结构和器物组合较完整。绝大部分墓葬保留有葬具痕迹,少数还残存木质葬具,多数为一棺一椁,也有少量为单棺。随葬器物数量多,种类丰富,保存状况良好。据统计,出土的364件随葬品中,陶器和原始瓷器数量最多,达298件;其次为青铜器,共计60件,此外,还有玉器有5件,金饰1件。从出土文物的时代看,圣埠墓群从战国早期一直延续到战国晚期,中间没有缺环;从墓葬规格看,既有一般贵族墓,也有平民墓,且出土文物种类齐全,数量较多,不失为战国墓葬研究的重要资料。竖穴土坑墓是安徽战国至西汉时期非常常见的一中墓葬形制,由其中出土的铜镜M4-1可以看出,这是战国时期最为流行的四山镜,与潜山公山岗43号战国墓及潜山彭岭战国西汉墓M25出土的四山镜相同,与湖北鄂城楚墓及湖南益阳新桥山M3出土的四山镜相同。玉璧与潜山彭岭战国墓M39出土的玉璧花纹同为涡纹。出土的主要陶器表现出和同时期战国墓相同的特点。随葬器物的陶礼器组合基本上继承了战国晚期楚墓的陶礼器组合,组合全者均为鼎、盒、壶占整个墓葬的主体,而且与楚墓随葬陶礼器多以偶数成套下葬的墓葬出现较多。其中高蹄足鼎、圈足壶等都具有楚式器的特点。M33和M36出土的鼎,腹部较扁,近平底,细高柱足外撇的形制有越式鼎的风格,可能是受到了越文化的影响,也有可能是作为战利品所得。本文从圣埠墓群出土的陶器、青铜器以及其他文物,研究其与周边潜山彭岭战国墓、潜山公山岗战国墓群以及湖北等地战国墓的联系。圣埠墓群从墓葬形制和随葬陶器器形及基本组合看,具有一般楚墓的基本特征,与临近的枞阳、潜山及我省淮河流域楚墓相比,既有较大程度的共性,又有一些自身的特点。此外,少量墓葬又出土越式青铜鼎、原始瓷罐、印纹硬陶罐等越地常见器物。圣埠墓群不仅为皖西南地区战国楚墓形制、分期、葬制、葬俗研究提供了一批重要实物资料,而且对于战国时期楚越文化交流研究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安庆 圣埠墓群 楚墓 战国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878.8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前言8-14
- 一、地理环境与历史沿革8
- 二、研究意义和研究范围8-10
- 三、圣埠墓群发掘概况10
- 四、安庆地区战国墓考古发掘和研究概况10-14
- 第二章 圣埠战国墓群墓葬分类14-41
- 一、墓葬综述14
- 二、按照随葬品分类14-41
- (一) A类墓:铜礼器墓14-19
- (二) B类墓:陶礼器墓19-36
- (三) C类墓日用陶器墓36-38
- (四) D类墓:印纹陶、原始瓷器墓38-39
- (五) E类墓:铜兵器墓39-40
- (六) F类:无随葬品和随葬品形制不清的墓40-41
- 第三章 圣埠墓群随葬器物及分类41-52
- 一、陶器41-49
- (一) 仿铜礼器41-49
- (二) 日用器及其他49
- 二、青铜器及其他器物49-52
- (一) 青铜器49-50
- (二) 其他器物50-52
- 第四章 圣埠墓群的相关问题研究52-55
- 一、墓群的时代判断52
- 二、与周边地区的比较研究52-55
- 第五章 结语55-57
- 参考文献57-58
- 附录58-65
- 致谢65-6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宋康年;皖西南楚文化初探─—从望江县近年出土的楚文物谈起[J];华夏考古;1997年03期
2 李丁生;安徽潜山彰法山9号战国墓[J];江汉考古;1992年04期
3 阚绪杭;;安徽潜山公山岗战国墓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2002年01期
4 杨鸠霞;;安徽潜山彭岭战国西汉墓[J];考古学报;2006年02期
5 黄光新;;安庆王家山战国墓出土越王丌北古剑等器物[J];文物;2000年08期
6 郑玲;叶润清;;试析安徽枞阳旗山战国墓出土铜句擟[J];文物;2010年12期
,本文编号:9050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905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