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4000aBP以来伊犁河谷文化遗址时空分布及变异性

发布时间:2017-09-25 08:06

  本文关键词:4000aBP以来伊犁河谷文化遗址时空分布及变异性


  更多相关文章: 伊犁河谷 文化遗址 半方差函数 空间插值 时空分布


【摘要】:采用GIS和半方差函数、空间插值等地统计学方法,对夏朝以来(分为夏朝-西周、春秋-秦朝、西汉-南北朝、隋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民国6个阶段)伊犁河谷文化遗址时空演变特征和空间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伊犁河谷历史时期6个阶段的文化遗址数量和出现频率变化呈倒"V"型变化,两者均在夏朝-西周达到最小值(3个和0.23个/100a),而最高值则分别出现在西汉-南北朝(422个)和春秋-秦朝(60.04个/100a);遗址空间格局经历了"双中心-多中心-连片化-双中心-多中心-单中心"的演变过程,并由前3个阶段的"东高西低"演变为后3个阶段的"西高东低",表明研究区人类活动空间重心的转移。(2)文化遗址在夏朝-西周时期空间负相关性较强,春秋-秦朝、清朝-民国时期正负相关并存,其余3个阶段则随空间距离增加正相关性逐渐降低。(3)文化遗址在后4个阶段比前2个阶段自相关变化尺度大,块金值和基台值变化均呈倒"V"型,隋朝-唐朝和宋朝-元朝-明朝属于中等自相关,其余4个阶段呈强烈自相关。(4)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与政治中心变迁、西北丝绸之路的兴衰、社会稳定性、政权更迭等是影响研究区遗址时空分布、格局演变的最重要人文因素。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丽水学院商学院;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
【关键词】伊犁河谷 文化遗址 半方差函数 空间插值 时空分布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H48F01) 中国科学院外国专家特聘研究员计划项目(2013T2Z00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1165,41301204)
【分类号】:K878
【正文快照】: 1引言随着考古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外学者们逐渐认识到文化遗址的演变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之间存在密切关系[1-3]。文化遗址是人类和自然环境共同作用的产物,反应了特定历史时期内的文化形态。因此,文化遗址研究可以为探讨人类活动的历史阶段、发展特征提供新的研究视角[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志忠;凌智永;陈秀玲;王少朴;曹相东;;新疆伊犁河谷晚全新世风沙沉积粒度旋回与气候变化[J];地理科学;2010年04期

2 黄润,朱诚,郑朝贵;安徽淮河流域全新世环境演变对新石器遗址分布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5年05期

3 朱诚;钟宜顺;郑朝贵;马春梅;李兰;;湖北旧石器至战国时期人类遗址分布与环境的关系[J];地理学报;2007年03期

4 邓辉;陈义勇;贾敬禹;莫多闻;周昆叔;;8500 a BP以来长江中游平原地区古文化遗址分布的演变[J];地理学报;2009年09期

5 杜国明;张树文;张有全;;城市人口分布的空间自相关分析——以沈阳市为例[J];地理研究;2007年02期

6 安成邦;王琳;吉笃学;陈发虎;王鹏;;甘青文化区新石器文化的时空变化和可能的环境动力[J];第四纪研究;2006年06期

7 唐涛,蔡庆华,潘文斌;地统计学在淡水生态学中的应用[J];湖泊科学;2000年03期

8 魏义长;王纪军;张芳;雷红军;徐建新;;经验正交函数与地统计相结合分析降水时空变异[J];灌溉排水学报;2010年04期

9 钱云;历史时期新疆绿洲的演变和发展[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7年02期

10 郭媛媛;莫多闻;毛龙江;王守功;李水城;;山东北部地区聚落遗址时空分布与环境演变的关系[J];地理学报;2013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非,王楠,郑光美;白马鸡繁殖早期栖息地选择和空间分布[J];动物学报;2005年03期

2 李文;张林;;哈尔滨公园绿地防灾避险功能布局研究[J];北方园艺;2010年12期

3 李俊;王淑云;莫多闻;;6000aBP以来洞庭湖沉积记录的环境演变及其同人类活动的关系[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4 索秀芬;李少兵;;小河沿文化年代和源流[J];边疆考古研究;2008年00期

5 柳锦宝;杨华;张永福;;基于尺度转折点的尺度转换方法研究[J];测绘科学;2007年06期

6 马劲松;刘晓峰;左天惠;;南京市土地利用强度指数异质性研究[J];测绘科学;2010年04期

7 牛云峰;;乌孙故地的研究述评[J];昌吉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8 魏义长;赵东保;李小根;张富;杨成杰;姚志宏;;地统计学在地理信息系统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1年03期

9 王建华;新夷夏东西说商榷[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10 柳锦宝;杨华;张永福;;基于尺度转折点的空间分析方法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金萍;卢星;;东夷巫医文化对针砭术的发源及早期医学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第十四届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2 金仁喜;;韩国神杆的起源和特征——与中国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中的神杆纹样的比较研究[A];韩国研究(第九辑)[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文丽;汉代河西军事地理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惠夕平;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鲁东南沿海地区史前至汉代聚落考古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崔英杰;江淮东部史前文化与社会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阿布都热合曼·哈力克;新疆且末绿洲适度规模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5 阚耀平;清代天山北路人口迁移与区域开发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6 李圣法;东海大陆架鱼类群落生态学研究—空间格局及其多样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王建华;黄河中下游地区史前人口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8 靳松安;河洛与海岱地区考古学文化的交流与融合[D];郑州大学;2005年

9 李一平;太湖水体透明度影响因子实验及模型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10 袁广阔;二里头文化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俊杰;豫东地区夏商时代文化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赵威;湿地保护工程的遥感监测与抽样体系构建[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3 孙莹莹;试论新石器时代陶器符号的前文字属性[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吴立;巢湖流域新石器至汉代古聚落变更与环境变迁[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伟;小珠山下层文化新论[D];吉林大学;2011年

6 杨海;基于GIS城市人口日动态分布模拟[D];西南大学;2011年

7 刘娟;先秦东夷部族神话传说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浩宇;基于多学科手段的历史时期垦殖绿洲重建方法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刘华伟;试论先秦时期黄河流域的石构墓葬[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戴婧妮;哈萨克族经济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崇云;淮河流域史前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关于淮河流域原始经济的探讨[J];安徽大学学报;1999年05期

2 程金龙;赵威;;河南节庆旅游的开发策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2期

3 程功弼;江汉-洞庭湖区新石器遗址分布与河湖演变的联系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4 鞠远江,刘耕年;孢粉记录揭示的4000 a BP来乌鲁木齐河源区气候环境变化[J];冰川冻土;2004年02期

5 阎顺,穆桂金,孔昭宸,倪健,杨振京;天山北麓晚全新世环境演变及其人类活动的影响[J];冰川冻土;2004年04期

6 巢俊民;施尚文;;我国北方夏季风期间降水的若干气候特征——谱分析和自然正交函数的应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3年04期

7 刘少玉;张光辉;张翠云;周晓妮;;黑河流域水资源系统演变和人类活动影响[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8年05期

8 薛春汀;关于江苏建湖庆丰剖面全新世沉积环境与海面变化关系的讨论[J];沉积学报;2002年01期

9 曹红霞,张云翔,岳乐平,王煜;毛乌素沙地全新世地层粒度组成特征及古气候意义[J];沉积学报;2003年03期

10 薛积彬;钟巍;;干旱区湖泊沉积物粒度组分记录的区域沙尘活动历史:以新疆巴里坤湖为例[J];沉积学报;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纪军;裴铁t,

本文编号:9162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9162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4b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