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汶川地震遗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6 14:38

  本文关键词:汶川地震遗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汶川地震 遗产 现状 功能


【摘要】:人类的发展历史从来不是一帆风顺,鲜花铺路的,灾害、疾病、战争、犯罪等一系列的由自然或人为造成的伤害、困苦贯穿了几乎整个人类历史。尤其是进入近现代之后,两次世界大战、大型地震灾害都给人类社会和共同记忆留下了深深的伤痕印记。悲观来看,这样的痛苦回忆可能并不会结束,直到今天,战争和自然灾害仍然发生着,疾病可能会不期而遇,犯罪仍然是每个国家、社会需要面对解决的问题。这些负面进程或已成过去的历史遗产对我们的记忆、思想和社会生活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人们对于战争、灾害的反思和纪念并不是近几年才兴起的话题,各类博物馆、纪念馆、纪念碑、公共墓地的建立都是对过去伤痛的抚慰和缅怀。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举世震惊的灾难降临。四川东部地区龙门山构造带以映秀为震中发生强烈地震。此次地震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大陆发生的破坏性最为严重的地震,被称为5·12“汶川大地震”。经过一系列艰苦卓绝的抗震救灾,灾区人民已慢慢走出地震阴影,逐渐开始新的生活。地震遗产的构建成为了灾后讨论的最重要的议题之一。地震遗产的提出既是对这场灾难的纪念,亦成为了灾区焕发经济活力的动力之一。五年的时间过去了,曾经的灾区已逐渐开始焕发新的生命活力。各类地震博物馆、地震遗址公园、纪念场所都以不同的形式纪念着这场巨大灾难。本文以汶川地震遗产为主要研究对象,着力回答三个问题,一何为地震遗产,二为汶川地震遗产的现状如何,三为汶川地震遗产的功能分析。文章以这三个问题为主线,通过地震遗产概念的阐释确立、汶川地震遗产的构建过程、汶川地震遗产现状的分析,探讨这批汶川地震遗产的功能和未来转型可能。通过笔者对这批遗产的再次审视与解读,将实地调研与文献研究相结合,梳理出其中的现状和问题,以期对这批遗产未来的保护利用有所启示。
【关键词】:汶川地震 遗产 现状 功能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K878;G127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7
  • 绪论7-12
  • (一) 研究缘起7
  • (二) 研究综述7-10
  • (三) 论文结构10-12
  • 第一章 地震遗产概念阐释12-22
  • (一) 概念界定12-15
  • 1. “地震”与“遗产”概念总结12-14
  • 2. “地震”与“遗产”的概念连结14-15
  • (二) 地震遗产与相关遗产概念关系15-21
  • 1. 世界遗产15-17
  • 2. 负面遗产17-20
  • 3. 黑色旅游资源20-21
  • (三) 本章小结21-22
  • 第二章 合力构建的汶川地震遗产22-28
  • (一) 遗产构想阶段22-23
  • (二) 遗产具体建设阶段23
  • (三) 遗产公众展示阶段23-24
  • (四) 构建汶川地震遗产的四类群体24-27
  • 1. 政府25-26
  • 2. 学界26
  • 3. 公众26-27
  • 4. 媒体27
  • (五) 本章小结27-28
  • 第三章 汶川地震遗产现状与展示方式28-39
  • (一) 现有地震遗产概况28-32
  • 1. “一馆三地”28-30
  • 1.1 北川“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29
  • 1.2 映秀震中地震遗址纪念地29-30
  • 1.3 虹口深溪沟地震遗迹纪念地30
  • 1.4 汉旺地震工业遗址纪念地30
  • 2. 其他相关遗产地30-32
  • 2.1 什邡“5·12”地震遗址主题公园30
  • 2.2 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30
  • 2.3 彭州白鹿镇中法风情小镇30-31
  • 2.4 汶川县博物馆31
  • 2.5 建川博物馆聚落31-32
  • (二) 地震遗产展示方式32-38
  • 1. 空间与组合——博物馆/纪念馆、遗址、纪念物的组合形式32-33
  • 2. 展示与内容33-38
  • 2.1 象征手法的使用33-35
  • 2.2 照片实物的证言35-36
  • 2.3 密集的信息传播36-38
  • 2.4 正面能量的表达38
  • (三) 本章小结38-39
  • 第四章 汶川地震遗产功能研究39-49
  • (一) 遗产化39-41
  • (二) 地震遗产功能研究41-44
  • 1. 纪念追忆41-42
  • 2. 创伤抚慰42-43
  • 3. 教育警示43
  • 4. 旅游观光43-44
  • (三) 未来功能转换的因素44-45
  • 1. 受灾居民的伤口44
  • 2. 外来旁观者的记忆44-45
  • (四) 未来功能转型的可能方向45-48
  • 1. 现有案例45-47
  • 1.1 唐山抗震纪念馆45
  • 1.2 台湾九二一地震教育园区45-46
  • 1.3 日本北淡震灾纪念公园、阪神地震遗址纪念馆、神户港震灾纪念公园46
  • 1.4 新西兰纳皮尔霍克斯博物馆46-47
  • 2. 功能转型方向47-48
  • (五) 本章小结48-49
  • 第五章 结语49-51
  • 参考文献51-54
  • 图表来源54-55
  • 附录——汶川地震遗产大致地理方位图55-56
  • 后记56-5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方琳;;四川地震遗址旅游市场浅析[J];才智;2009年20期



本文编号:9240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9240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c94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