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居延借贷简看汉代河西移民社会经济状况
本文关键词:从居延借贷简看汉代河西移民社会经济状况
【摘要】:汉代在我国历史长河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拥有当时世界上比较发达的文化,而且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汉朝占领河西之后,为了对河西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向河西地区进行了大量的移民,在河西建立移民社会,这些移民为河西地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简牍资料的出土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边塞资料,尤其是其中的借贷简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刻的了解当时移民社会的经济状况。本文就简牍资料,对简牍中出现的借贷简进行分析,并从中窥探河西移民社会的经济生活。本文简单的介绍了学者们对汉代河西地区移民以及借贷情况的研究,在学者们研究的基础上,对借贷简所反映的移民社会经济状况进行详细的分析。首先论述了汉王朝在占领河西之后对河西进行的开发,并就向河西地区的移民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汉代早期的移民社会进行了探讨。其次对汉代河西地区移民借贷关系进行了分析,其中阐述了河西移民的借贷现象和借贷简中的债务人以及债权人的社会身份,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河西地区移民社会经济对内地的依赖性以及民众广泛参与到市场经济交易中,而且无论在当时社会处于什么样的经济地位的人都参与到了市场交易中。同时对河西移民借贷的程序进行了探析,从中可以看出汉代河西移民社会经济的稳定性。接着对借贷简中出现的标的物进行了总结,汉代河西地区的标的物出现物多钱少的情况,可以看出当地的物资匮乏,多进行的是物品之间的交易,尤其是戍卒贳卖贳买衣物的现象比较常见。最后就当地政府对于借贷的管理进行了论述,说明河西地区的移民借贷在早期逐渐受到政府的严格管理,进入比较规范的时期,在移民社会成熟之后逐渐退出了对当河西地区移民借贷的管理。从借贷简中对河西地区移民社会经济进行探讨,有助于我们对当时河西地区移民的经济状况进行深入的了解,进而可以窥探到当时社会的进步程度,对于我们研究河西地区的其它方面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移民 借贷 居延汉简 河西社会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K234;K877.5
【目录】:
- 摘要8-9
- Abstract9-11
- 绪论11-22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11
- 二、河西与移民概念界定11-14
- 三、研究现状14-20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20-22
- 第一章 汉代河西及早期移民社会22-32
- 第一节 汉王朝的河西经略23-26
- 一、防务24
- 二、屯田24-26
- 第二节 汉代河西早期移民社会26-32
- 一、河西移民的规模27-28
- 二、居延汉简中所见的移民28-30
- 三、汉代河西早期移民社会情况30-32
- 第二章 从借贷关系看河西移民社会经济状况32-49
- 第一节 居延简中的借贷现象32-37
- 一、移民之间的借贷32-34
- 二、移民与戍卒、刑徒之间的借贷34-37
- 第二节 居延借贷简反映的河西移民借贷关系37-44
- 一、债权人的社会身份41
- 二、债务人的社会身份41-44
- 第三节 借贷关系反映的移民社会经济生活44-49
- 一、河西移民经济对内地的依赖44-46
- 二、河西移民广泛参与市场交易46-49
- 第三章 从借贷程序看河西移民社会经济状况49-55
- 第一节 河西移民的借贷程序49-52
- 第二节 借贷程序所反映的河西社会经济状况52-55
- 第四章 从居延借贷简中的标的物看河西移民社会经济状况55-62
- 第一节 居延借贷简中的标的物55-59
- 第二节 标的物反映的河西经济状况59-62
- 第五章 从政府对移民借贷的管理看河西移民社会经济状况62-75
- 第一节 政府对河西移民借贷的管理62-70
- 一、借贷物的规定62-65
- 二、债务清偿65-69
- 三、借贷契约的违约惩罚69-70
- 第二节 政府对移民借贷的管理措施反映的河西社会经济状况70-72
- 第三节 汉政府对借贷经济管理的演变72-75
- 结语75-77
- 参考文献77-8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82-83
- 后记8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伟;近代四川移民及对社会构成的影响[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12期
2 孔立;;清代台湾移民社会的特点——以《问俗录》为中心的研究[J];台湾研究集刊;1988年02期
3 李路曲,李培广;全球化时代的移民对东亚的影响[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4 静水;“亚太地区的和平与人权:以移民裔群为重点”国际学术研讨会概述[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4年01期
5 范宏伟;;缅甸中、印移民同化问题比较分析[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6年01期
6 李安山;;论南非早期华人与印度移民之异同[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6年03期
7 周兆呈;;新空间 新网络 新角色——博客对海外新移民与中国互动的影响[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7年04期
8 王东杰;;“乡神”的建构与重构:方志所见清代四川地区移民会馆崇祀中的地域认同[J];历史研究;2008年02期
9 刘莹;;移民网络与侨乡跨国移民分析——以青田人移民欧洲为例[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9年02期
10 杨永忠;;方言与移民的互动关系[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耕田;王炜;王克福;陈晋胜;周垠;;三峡外迁移民生产、生活水平恢复状况调查报告[A];水库经济论文集(二○○三年)[C];2003年
2 杨荣斌;;银川生态移民和扶贫开发移民社会管理效益分析[A];2013中国生态移民与区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3 宋平;;中国新移民与跨国小社会实践[A];族群迁徙与文化认同——人类学高级论坛2011卷[C];2011年
4 刘国福;;国际移民法的最新发展:兼论中国出入境管理法的改造和重塑[A];21世纪出入境(移民)管理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孟朝晖;;浅议在移民工作中落实和谐发展理念的措施[A];第三届湖北科技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5年
6 孟朝晖;;浅议在移民工作中落实和谐发展理念的措施[A];第三届湖北科技论坛水利分会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丁宏;杨筑慧;苏发祥;张曦;阿布都热西提·基力力;敏俊卿;吴中平;李晓非;胡守勇;麻三山;李天翼;舒丽丽;丁桂芳;袁长庚;梁西宁;韩波;代启福;刘柳;赵富伟;吴洁;张婕;鄢莹;祁蓉;张海洋;贾仲益;;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水电建设移民安置补偿补助体系研究报告(节选)[A];共识(2009春刊01)[C];2009年
8 曾少聪;王晓静;;美国亚裔族群的形成与发展[A];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2005年
9 杨云彦;程广帅;;迁移预期、社会支持与能力建设——基于丹江口库区待迁移民的调查分析[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2期)[C];2008年
10 刘冬顺;;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库经济专业委员会成立20周年大会暨2007年年会总结发言[A];水库经济论文集(2007年)[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田县移民局局长 肖峰;积极推进“四建” 扮靓移民家园[N];黄冈日报;2013年
2 记者 陈太平 通讯员 刘志平 线先富;心换心动真情 实打实解民难[N];常德日报;2007年
3 张锋 张德贵;为了移民的一切[N];重庆日报;2006年
4 ;嘉禾县多措并举推进移民后扶工作[N];郴州日报;2008年
5 [俄] y.ж.埃尔格什巴耶夫 孙立 编译;当代中亚国家向俄罗斯劳务移民动态分折[N];远东经贸导报;2008年
6 记者 颜春匀;最大限度维护群众切身利益[N];六盘水日报;2009年
7 敏俊卿;库区少数民族移民的文化困境[N];中国民族报;2008年
8 记者 周少诚邋通讯员 谭剑波 闫鑫;重庆市万州区政协为移民后续发展献策[N];人民政协报;2008年
9 本报见习记者 叶松亭;澳移民学生远胜“土著”[N];文汇报;2010年
10 风笑天 本报记者 陈静 采访整理;“后三峡时代”要帮助移民完成三个适应[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陈志强;欧盟移民政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唐胜英;以体育活动促进新生代“乡—城移民”的社会融入:挑战与变革[D];北京体育大学;2015年
3 田源;移民与国家安全[D];南开大学;2009年
4 翁定军;冲突的策略[D];上海大学;2005年
5 黄素芳;贸易与移民[D];厦门大学;2008年
6 赵丽丽;城市女性婚姻移民的社会适应和社会支持研究[D];上海大学;2008年
7 张咏;认同与发展——一个边疆汉人移民社区的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8 刘有安;20世纪迁入宁夏的汉族移民社会文化适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9 罗爱玲;国际移民的经济与政治影响[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Delgermaa Magsarjav(德勒格尔玛);中俄蒙移民转型对三国关系影响比较研究与社会的参与——中俄蒙移民转型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卢祥;欧盟移民治理[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刘向南;20世纪80-90年代香港对加拿大移民及其影响[D];山东大学;2010年
4 李常瑜;中国新移民的基本特征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5 刘姣;少数民族生态移民的社会网络关系重构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2016年
6 查娜;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的适应性问题探究[D];西南大学;2015年
7 张美珍;在俄中亚劳务移民社会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8 郑茂瑜;文化传播视角下“闯关东”移民村落的身份认同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9 马金涛;宁夏女性生态移民社会适应性研究[D];宁夏大学;2015年
10 杨晓宁;宁夏生态移民社会救助法律制度研究[D];宁夏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9264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926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