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中的巴文化:巴文化的开放性体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互动中的巴文化:巴文化的开放性体系研究
【摘要】:巴文化是一支发轫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延绵至西汉初期,主要分布于今天的湖北西部重庆大部及四川东部和陕西汉水流域的区域文化。自20世纪40年代提出巴文化这一概念以来,通过半个多世纪的巴文化研究,大致可以认为巴文化就是一支以罐釜为主要炊器,经济形态以渔猎为主的考古学文化,这一文化主要是由生活在该地区的众多族群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因素而创造的先秦区域文化。本文主要以考古资料为依托,主要运用考古学类型学、文化因素分析法,文献学、文化传播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巴文化的自身文化内涵的分析和比较,力求揭示巴文化中所包含的外来文化因素和巴文化对周边文化的影响。 全文主要由以下五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绪论。该部分简要的介绍了巴文化的考古材料的基本情况,讲述了本文的选题目的和意义,概述了对巴文化的研究现状,尤其是巴文化文化因素和巴文化与周边文化间的关系的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和不足。 第二部分,涉及巴文化的考古材料的梳理。这一部分包含三个小节:首先概述了夏商周时期和春秋战国及秦汉初期的与巴文化相关的考古材料的情况。其次把早期巴文化按峡东、鄂西和峡西以及陕南三个地区分为路家河、上磨恼、塘房坪、中坝子、镇安、双堰塘和城固宝山七个类型,晚期巴文化则分为峡江地区的李家坝类型、川东地区的罗家坝类型和川东北地区冬笋坝、宝轮院船棺葬类型三个类型。最后总结巴文化在遗址和墓葬中所表现出的考古学特征。 第三部分,巴文化的文化内涵分析。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论述其文化内涵。以考古材料为基础把物质文化分为代表性器物、青铜文化和生产活动三个方面。按地域分析了清江流域和峡江地区的釜在不同时期的特征和发展演变情况。概述了巴文化青铜文化的总体特征和巴人的生产活动。以考古材料和文献资料结合划分精神文化为原始宗教文化、艺术文化、符号文化、墓葬文化和民俗文化。 第四部分,巴文化中的外来文化因素分析。这一部分在前一部分的基础上,对比周边文化的文化内涵,剥离出其中的中原文化、楚文化、蜀文化、秦文化等外来文化因素。 第五部分,周边文化中的巴文化因素。从考古学文化、巫鬼文化、艺术文化及民俗文化的角度用文化因素分析的方法文化传播的理论分区域探讨了巴文化对楚文化、蜀文化、中原文化及其他文化的影响。 第六部分,余论,在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梳理巴文化与周边文化间的战争、民众迁徙、商业活动三种互动形式,按时间先后讲述其与周边互动的历史路线,总结巴文化的互动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关键词】:巴 巴文化 文化因素 文化类型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872
【目录】:
- 目录3-5
- 摘要5-7
- Abstract7-9
- 绪论9-19
-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9
- 二、研究成果述略9-16
- 1. 与巴文化相关的实物材料的整理与研究成果9-10
- 2. 巴文化的起源、分期和类型研究10-12
- 3、巴文化的文化内涵的研究成果12-15
- 4. 巴文化与周边文化的互动研究15-16
- 三、研究难点、方法及拟创新点16-19
- (一) 研究难点16-17
- (二) 研究方法17
- (三) 拟创新点17-19
- 第一章 涉巴文化的考古材料的梳理19-35
- 一、夏商西周时期的巴文化材料19-23
-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巴文化材料23-25
- 三、秦汉时期的巴文化材料25
- 四、巴文化的类型及其分布25-35
- (一) 早期巴文化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25-32
- (二) 晚期巴文化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32-33
- (三) 巴文化的考古学特征33-35
- 第二章 巴文化的文化内涵分析35-54
- 一、巴文化物质文化的的考古学分析35-44
- (一) 巴文化的代表性器物35-39
- (二) 青铜文化39-42
- (三) 生产活动42-44
- 二、巴文化的精神文化内涵分析44-54
- (一) 原始宗教文化44-49
- (二) 艺术文化49-50
- (三) 符号文化50-51
- (四) 墓葬文化51
- (五) 民俗文化51-54
- 第三章 巴文化中的外来文化因素分析54-62
- 一、巴文化中的中原文化符号54-56
- 二、巴文化中的蜀文化符号56-57
- 三、巴文化中的楚文化符号57-59
- 四、巴文化中的秦文化符号59-60
- 五、巴文化中的吴越文化、滇文化、百濮文化符号60-62
- 第四章 巴文化中对周边文化的影响62-66
- 一、楚文化中的巴文化因素62-63
- 二、蜀文化中的巴文化因素63-64
- 三、中原文化中的巴文化因素64-65
- 四、秦文化中的巴文化因素65-66
- 余论66-69
- 参考文献69-73
- 附录73-84
- 致谢8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智辉;孙淑云;;巴蜀青铜兵器热镀锡工艺[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10期
2 屈小强;;古蜀鱼崇拜与蜀人东进[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3 董其祥;古代的巴与越[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4 董其祥;巴渝舞源流考[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4期
5 杨华;三峡地区春秋战国时期冶铁业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兼论楚国对巴蜀地区冶铁业的影响[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6 白九江;;巴楚关系探讨[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7 邓晓;;论巴人与“土船”[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8 于孟洲;蒋刚;;重庆峡江地区中坝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9 杨华;黄建华;张庆久;郭亮;;三峡库区忠县石匣子古墓群的考古发掘与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10 杨华;丁建华;;巴族崇“鸟”的历史因由[J];重庆社会科学;2009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曾超;巴人尚武精神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2 蒋晓春;三峡地区秦汉墓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3 于孟洲;峡江地区夏商时期考古学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9276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927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