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龙兴寺窖藏佛像的风格源头研究
本文关键词:青州龙兴寺窖藏佛像的风格源头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青州风格” 源头 龙兴寺 窖藏佛像 艺术特点
【摘要】:山东省青州市龙兴寺出土的北朝佛像,是国内近年来最为轰动的一次佛教考古新发现。青州龙兴寺及其周边地区出土了大量北朝时期的背屏、单体佛造像,且佛像质料为泥、铁、石、陶、铜等,并以石质(青州本地产石灰石质,这种石料硬度适中且特别适合雕刻佛像)个体佛像最多,造型、装饰也最为精致,也代表了青州地区佛像艺术的最高制作水准,这些佛造像的时代多数为北魏晚期(公元500年以后)至北宋时期,且仅青州龙兴寺出土的造像就达400多尊,这批石佛造像数量之多、材料质地之全、贴金彩绘保存之完好、风格之鲜明、种类之繁多、雕凿之精美、彩绘之丰富、时间跨度之长,让世人惊叹,也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本论文通过青州龙兴寺窖藏佛像的风格源头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在重新审视青州风格的提出背景及其影响的基础上,主要研究了相关专家对其风格源头的学术观点,然后就自己比较赞同的夏名采“受旅印僧法显的影响”的观点做了详细的论述。 青州龙兴寺窖藏佛像主要以北魏、东魏和北齐三个时期的为主。它的发现立即在国内外立即引起巨大的轰动,也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和重视,被誉为“改写世界美术史的重大发现”,由此可见其重大的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社会影响和考古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由于受到各方面佛教艺术风格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青州造像中北齐时期的作品受到广泛关注,与此也说明了青州龙兴寺窖藏佛像的独特艺术风格,即多样性、包容性和独创性,同时青州地区的佛像制作工艺极为精美、风格鲜明独特、地方特色突出,故在考古界与美术界一致以“青州风格”相称,相继提出了一些各自的观点,其中代表性的观点有费泳、杨泓的“受南朝影响”说;宿白的“三个来源”说;金维诺的“受南朝、东南亚、南海诸国及本地审美影响”说以及夏名采的“受旅印僧法显影响”说。这几种不同观点为这个问题提出了很多新颖的材料和线索,大大拓宽了其研究视角,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夏名采认为影响这一风格最主要的还是海路方面,其中以法显最为突出,即“青州风格”不仅仅是受到南朝风格和本地审美风尚的影响,其域外风格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它的形成与六世纪天竺佛像的一再东传有关,而这个时期的西行求法高僧的作用是显著的,法显西行求法归来,漂至山东半岛登陆并且在青州居“一冬一夏”,这与“青州风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不管怎样,青州地区的佛像风格接受到的是笈多艺术非常纯正的粉本,不仅在衣纹和表现手法上,而且在整体造型和精神面貌上都有印度地区的笈多造像非常相似。 综上所述,“青州风格”明显表现出魏晋南北朝时期青州地区风格的多元化和地域性的特点,关于其源头一说,总体来看青州地区主要受到两种风格的影响:受南朝汉式为主的风格影响,吸收了众多域外风格的影响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地方审美风尚的影响,但“青州风格”不是对域外风格进行直接的临摹吸收,而是根据本地区的风格传统和审美风尚加以取舍改造后的结果。 当然这一观点也不是完全合理的,青州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风格是极其复杂的,南北朝时期朝代更替的频繁也注定这种风格必然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也说明“青州风格”具有很强的融合性。所以说它受到西域及南朝等地的影响是可能的,但是目前关于“青州风格”的源头的说法学术界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论,以上观点也只是相关专家和学者的一些推测而已,本文只是就此简述个人观点而已,关于这个问题的准确答案我们也只有期待未来新的考古成果才能下最终的定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关于“青州风格”源头这个课题的神秘面纱也将被逐步揭开。
【关键词】:“青州风格” 源头 龙兴寺 窖藏佛像 艺术特点
【学位授予单位】:延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K879.3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3
- 第一章 绪论13-19
- 1.1 课题背景13-14
- 1.2 研究方法及内容14-16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16-19
- 第二章 “青州风格”概述19-34
- 2.1 佛教在青州得以发展的历史背景19-21
- 2.2 “青州风格”佛造像的形成与艺术特点21-30
- 2.3 “青州风格”对中国佛造像艺术风格的影响30-34
- 第三章 “青州风格”源头主要观点的阐释34-44
- 3.1 费泳、杨泓的“受南朝影响”说34-36
- 3.2 宿白的“三个来源”说36-37
- 3.3 金维诺的“受南朝、东南亚、南海诸国及本地审美影响”说37-39
- 3.4 夏名采的“受旅印僧法显影响”说39-44
- 第四章 结论44-46
- 参考文献46-49
- 致谢49-50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作品、论文目录)50-51
- 附录B (相关图版)51-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冬梅;佛像起源和青州龙兴寺窖藏佛像[J];潍坊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3期
2 方广■;也谈青州龙兴寺窖藏佛像残破之谜[J];佛教文化;1998年01期
3 阮平尔;浙江省博物馆藏隋以前文物的佛教因素研究[J];东南文化;1992年05期
4 强巴;;强巴佛铜像[J];中国民族;1992年10期
5 ;皇帝为何不跪拜佛像[J];旅游;1996年05期
6 常青;初唐金冠佛像的定名问题──与吕建福先生《中国密教史》商榷[J];佛学研究;1997年00期
7 郎天咏;继承传统中闪现的新意──记青州龙兴寺新出土的窖藏造像[J];中国艺术;1999年01期
8 ;泥块与金佛[J];希望月报;2002年03期
9 姜安;佛像亦用酥油雕[J];出版参考;2004年08期
10 郭丽;郭涛;;包头博物馆征集一件北魏铜佛像[J];内蒙古文物考古;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庆喜;;谈青州龙兴寺佛造像在巡展中的预防性保护[A];继承 发展 保护 管理——北京博物馆学会保管专业十年学术研讨纪念集[C];2010年
2 何志国;;汉晋佛像研究综述及展望[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刘莺;;雷峰塔地宫出土文物的清洗和保护[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张明远;;善化寺“五方佛”塑像的创建年代及其相关问题研究[A];2010年三晋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刘育玲;胡源;黄克忠;;几件石雕佛像的修复[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赵一德;;云岗昙曜五窟的帝王象征[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6年
7 徐自强;岳宗文;;雷音洞千佛柱考[A];北京古都风貌与时代气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8 何志国;;论早期佛像在长江流域的传播[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九辑)——中国古都学会2002年年会暨长江上游城市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王媛;;藻井的词义极其演变研究[A];上海市科学技术史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索南多杰;;中国唐卡艺术的抢救与保护[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何勇;山东长清酿憾事 金代佛像遭毁损[N];人民日报;2003年
2 杜纪波;今春拍卖佛像专场实现“软着陆”[N];中国文化报;2007年
3 清龙;“佛像热”的因与果[N];中国证券报;2007年
4 钟禾;匡时秋拍佛像继续升温[N];中国商报;2006年
5 郑波邋李智勇;唐银鎏金说法佛像的艺术特点[N];中国文物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肖涛 崔士鑫 张晓明;名动四方:翁达岗艺人阔步前行[N];西藏日报;2008年
7 程峰;金堂县20多尊佛像破土出世[N];中国民族报;2004年
8 李鹏翔;九华山的肉身佛像[N];中国民族报;2004年
9 毛维安;张秦森古藏博物馆向上海玉佛寺捐赠百尊佛像[N];西部时报;2007年
10 魏刚;北京佛像贴金[N];北京科技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费泳;七世纪前汉地佛像服饰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7年
2 李正晓;中国内地早期佛教造像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徐振杰;中国早期佛教造像民族化与世俗化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4 郑文宏;安阳石窟艺术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10年
5 魏文斌;麦积山石窟初期洞窟调查与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6 赵玲;印度秣菟罗早期佛教造像研究[D];上海大学;2012年
7 刘亚丁;灵验记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8 吴荭;北周石窟造像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9 潘缨;唐卡的审美意蕴和技法材料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10 范鸿武;云冈石窟建筑与佛教雕塑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菲;青州龙兴寺窖藏佛像的风格源头研究[D];延边大学;2012年
2 贾素静;论青州龙兴寺造像艺术特征及写意精神[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3 李佳;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艺术初探[D];东南大学;2005年
4 刘颖;石窟中的文化融合与演进[D];四川大学;2005年
5 黄瑜;试述佛像在汉地发挥的宗教功能[D];四川大学;2006年
6 张小平;宋元明时期陶瓷佛教塑像初步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张晶莹;魏晋南北朝的中国佛教及其佛像雕塑艺术[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剑伟;u*直保圣寺泥塑探析[D];苏州大学;2009年
9 刘婷婷;陌生的熟悉感[D];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
10 李卓;雍和宫法轮殿天然光环境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9787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978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