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地区汉代崖墓相关问题的初步调查
本文关键词:重庆地区汉代崖墓相关问题的初步调查
【摘要】:三峡地区历史悠久,自石器时代以来就有人类活动。几千年来,经过三峡地区人民的辛勤耕耘,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明,为我们遗留了丰富的文物资源。三峡地区是我国崖墓数量发现最多的地区之一,且重庆地区崖墓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现象,这也是该地区汉代墓葬的重要形式和内容。在了解三峡地区两汉崖墓考古发现情况与研究现状前,对全国范围内两汉墓葬考古工作近况进行调查和分析也十分必要。我国考古界针对重庆地区崖墓的专门性研究较少,且不成系统,以前主要是从墓葬形制、葬俗文化、年代断代等方面分析。本文拟通过对重庆地区汉墓资料进行整合,介绍重庆地区的崖葬墓的发掘情况;崖葬的开凿方式与装饰技术;以及崖葬墓分布地区的族属源流等问题。类型上,崖墓基本分为“岩墩式”、“岩缘式”、“洞穴式”三种类型结构。在开凿方法方面,主要是运用“冲量原理”的“冲击式顿钻法”进行开凿过程(即用钻头顿击岩壁以捣碎岩石)。在崖墓内部装饰加工环节方面,通过湿地调查和分析,发现大部分崖墓在开凿完成后,均使用石凿凿制线条,构筑图画或几何纹图像,对墓壁内部进行较细致的装饰和加工。墓室内的装饰加工痕迹,反映古代工匠在完成这些工作时,技术熟练,并且有一定的程序。丧葬文化方面,通过对墓葬分布特点(地理位置、埋葬特征:单墓室、双墓室或多室并列),以及崖墓石壁上凿制出的精美装饰图像等综合分析,反映该地区古居民丧葬文化中存在“事死如生”的丧葬观念。本文通过对重庆地区崖墓墓葬资料的收集和实地调研,认为研究重庆地区崖墓,对认识重庆古代文化有着特殊意义。从崖墓与民族学资料的综合研究方面,看出崖墓对研究该地区古代族属源流具有意义。尤其对分析重庆古代僚人、土家族的形成及源流等有积极作用。重庆崖墓是重庆地区汉代墓葬的重要形式,其所反映的文化因素、丧葬思想等,对认识重庆地区古代文化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重庆地区 崖墓 族属 营造技术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K878.8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英文摘要6-10
- 1 绪论10-16
- 1.1 研究地域10-11
- 1.1.1 三峡地区的地理概况10-11
- 1.1.2 崖墓定义11
- 1.2 发现情况与研究现状11-15
- 1.3 选题意义15-16
- 2 崖墓的人工开凿与加工技艺观察16-27
- 2.1 墓葬类型分析16-19
- 2.1.1 岩墩、岩缘式崖葬16-17
- 2.1.2 洞穴式崖葬17-19
- 2.2 崖墓的石刻与画像石棺19-22
- 2.3 崖墓的开凿22-26
- 2.3.1 营造技术22
- 2.3.2 开凿痕迹观察22-24
- 2.3.3 加工工艺24-26
- 2.4 小结26-27
- 3 崖墓的丧葬文化特点27-35
- 3.1 丧葬文化27-30
- 3.1.1“事死如生”的丧葬观念28-29
- 3.1.2 归葬29-30
- 3.1.3 崖洞葬30
- 3.2 地域特色与族属30-33
- 3.2.1 僚人的形成31-32
- 3.2.2 土家族的形成32-33
- 3.3 小结33-35
- 4 相关讨论35-41
- 4.1 重庆崖墓的特征概括35-36
- 4.2 与周边地区崖墓的比较36-39
- 4.3 崖墓与悬棺葬、崖葬的比较研究39-41
- 5 结语41-43
- 参考文献43-45
- 致谢45-4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庞勃;李炜玮;;论中国丧葬文化中鬼魂迷信的流变[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2 汤海鹏;相琳;;鲁西南农村方言丧葬词反映出的丧葬文化[J];汉字文化;2013年05期
3 谭思健;;招魂考——古代丧葬文化研究之三[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1992年03期
4 ;古代华南少数民族的丧葬文化[J];中国史研究;1996年02期
5 索南嘉措;;简述都兰地区藏族丧葬文化的特点[J];青年文学家;2010年19期
6 邓立木;彝族丧葬文化变迁浅析[J];思想战线;2000年04期
7 吕华海;丧葬文化初探[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2期
8 陈华文;关注人类的最终归处——以20年来丧葬文化研究著作为例[J];民俗研究;2004年01期
9 陈华文;陈淑君;;论吴越丧葬文化的改革与对策——以浙江省为例[J];民俗研究;2005年04期
10 藏拉;;略论玉树地区独特的丧葬文化——天葬[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史宏拯;;云贵地区的苗族迁徙及丧葬文化初探[A];少数民族史及史料研究(三)——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2 陈华文;陈淑君;;论吴越丧葬文化的改革与对策——以浙江省为例[A];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学术研究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张岩;;文化的忧郁——以南溪村寨丧葬礼仪的变迁为例[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4 新巴·达娃扎西;;藏区天葬的起源、仪式过程及禁忌制度的文化内涵再探[A];西藏及其他藏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论文集[C];2006年
5 王岗;;北京山区历史文化资源调研总报告 第四章 帝王陵墓丧葬文化[A];北京历史文化研究——整合北京山区历史文化资源研究[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肖爱民 国子;改革丧葬文化 树立文明新风[N];长春日报;2006年
2 山东烟台南山学院 唐田田;丧葬文化“俭”为先[N];光明日报;2014年
3 方炳桂;福州传统丧葬中的佳俗与陋习[N];福州日报;2006年
4 金夏;《天葬——藏族丧葬文化》[N];甘肃日报;2000年
5 华美;玉与丧葬文化[N];中国矿业报;2004年
6 记者 付博 李君;“绿色殡仪”渐行渐近[N];西安日报;2006年
7 记者 俞家骅;红山玉韵·杭州特展开幕[N];中国黄金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颖;农史视野下关中丧葬文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滕明金;重庆地区汉代崖墓相关问题的初步调查[D];重庆师范大学;2015年
3 李清;沂蒙丧葬文化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4 潘云峰;壮族丧葬文化与丧葬仪式及其社会结构因素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
5 王宁;新王国时期埃及皇家丧葬文化的人类学诠释[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6 关笑晶;满族丧葬文化的变迁[D];黑龙江大学;2009年
7 段广伟;花蓝瑶丧葬文化变迁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8年
8 李岑;湘西土家族丧葬文化及其伦理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9 高洁;藏族天葬文化的伦理意义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10 吴志凌;事死如生[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9843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984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