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京杭大运河济宁段的建设及其历史地位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8 17:06
本文关键词:元明清京杭大运河济宁段的建设及其历史地位研究
【摘要】:地处黄淮海平原东部古黄河冲积扇前沿、泰沂山脉西侧的山东省济宁市,在元、明、清三代被紧密地融入到京杭大运河的航运和漕运体系之中,成为其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从元、明、清三代六百余年的治运史,及运河全线人地关系的处理和发展进程来考量,济宁更拥有着京杭大运河全线不可替代的“枢纽”地位。济宁的京杭大运河枢纽地位的形成,并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济宁所处的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和中华儿女历经的六百多年治运、司运的艰辛岁月所决定的。从元至元十九年(1282)元兵部郎中李奥鲁赤开济州河起,到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清政府停止内河漕运,不再对京杭大运河全线进行全面疏浚止,延续600多年的济宁治运史,是中国运河开发史上最为灿烂的篇章之一。在这600余年间,无数治运功臣和劳动人民为之付出了无尽的汗水和艰辛的劳作,总结了许多治理运河的有效方法,编撰整理了浩繁的治运著作,在中国水利科技史上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同时也赋予了济宁元明清三代京杭大运河枢纽的历史地位。济宁在为京杭大运河航运的畅通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运河也给济宁带来了空前的繁荣。历史将济宁与京杭大运河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并且这种联系将继续延续下去。 本文以水利发展史的视野,全面介绍了元明清三代京杭大运河济宁段600余年的开凿和建设的历史。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来探究京杭大运河济宁段沿线“人地时空关系”的处理、发展及演变,分析京杭大运河济宁段及济宁的历史作用。 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深入分析和论述了元代京杭大运河济宁段开凿建设的历史背景和历史进程;第二部分介绍元代济宁段运河的主要治理工程,论述元代劳动人民对济宁地区自然水系的有效改造和对运河沿线地理环境条件的合理利用,分析元朝在改造利用自然地理环境和管理运河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深入分析和考证了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济宁段开发、建设及其变迁的历史过程;第四部分研究济宁的京杭大运河枢纽地位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历史地理成因,,分析济宁在京杭大运河全线的历史地位。
【关键词】:元明清 京杭大运河 济宁 建设 历史地位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K878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绪论10-13
- 0.1 学术回顾及研究现状10-12
- 0.2 研究目的及其意义12
- 0.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12-13
- 1 元代济宁段运河的开凿13-20
- 1.1 济宁段运河开凿的原因与历史条件13-16
- 1.2 济州河的开凿16-20
- 2 元代济宁段运河的治运工程20-29
- 2.1 引水济运20-23
- 2.2 运河河道的闸坝化23-25
- 2.3 元代济州、会通河建设技术上的成就及问题25-29
- 2.3.1 元代兴运的技术成就25-26
- 2.3.2 元代兴运的技术及管理问题26-29
- 3 明清时期京杭运河济宁段的变迁、治理与建设29-48
- 3.1 明代京杭大运河济宁段的重浚及改线29-33
- 3.1.1 重浚会通河及袁家口以北运道30
- 3.1.2 济宁以南运河的两次改道30-33
- 3.2 明清两代济宁境内的主要治运工程33-45
- 3.2.1 引水工程的完善——南旺枢纽工程的兴修33-36
- 3.2.2 导泉补源36-38
- 3.2.3 设水柜38-45
- 3.3 明清时期济宁运道闸坝的设置45-48
- 4 济宁京杭大运河枢纽地位的形成与发展48-54
- 4.1 济宁京杭大运河枢纽地位的历史地理成因48-50
- 4.2 明代以前济宁的发展与大运河枢纽地位的初现50-51
- 4.3 明清两代济宁的京杭大运河枢纽地位的确立和发展51-54
- 结束语54-56
- 参考文献56-59
- 致谢59-60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60-6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瞿林东;运河:历史的价值和现实的意义——评史念海教授著《中国的运河》[J];人文杂志;1989年05期
本文编号:9952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995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