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演绎之道与品鉴之法

发布时间:2014-12-22 09:20

 

一、顾海良教授关于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意义尤其是方法的开场报告,穿梭于理论与实践,对话于故人与今世,转换于科研与教学,其深厚的学术功底令人折服。他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释义,深入浅出地把我们引入“1333”十个方法论的结构体系,使我们对于马克思经典著作的研读路径有豁然开朗之感。他第二场所作的“《资本论》概述”的报告以“过程”与“结构”四字为纲,以“对象”、“方法”和“体系”六字为核,为我们认识学习鸿篇巨制《资本论》做了精彩的导航。聆听顾老师的辅导报告,让我更进一步认识到,研习《资本论》等经典著作,不仅要知道讲了什么,更要清楚怎么讲、怎么读,要回归经典原著的语境与本义,拓展马克思主义研究视野,结合时代性问题,赋予现代性的理解。


二、理解经典靠底蕴

梁树发教授对经典可谓如数家珍,对《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庞大内容体系的架构与导读驾轻就熟。我们跟着梁老师的谈笑风生,不知不觉间重温了一遍《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结论与国内外相关学者的观点并置,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穿插自如,鲜明地表明自己的学术立场和学术观点。这无疑就是言传身教,在给我们榜样示范,激励我们做一名有思想、有良知、有担当的学者。听完梁老师的报告,不免生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壮志豪情和理想抱负。


三、演绎经典有门道

丰子义教授带领我们研读《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知识体系的脉络在娓娓道来中清晰呈现,智慧与思维在慢条斯理的言语中自然流露。除了在短时间内比较好地重温了两篇经典著作的主要内容和精神主旨,我对经典著作如何进行体系展开、内容深入以及思维延伸,似乎看懂了一点门道,隐约懂得了该如何从时间维度、事件线索、对比手法等方式手段上去把握经典。

四、超越经典需反思

听肖巍教授关于《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辅导报告,至始至终萦绕耳际的一个感受是:肖老师心中的经典是行走于天地之间的,他是把经典放置于现实中来讲。他以其特有的轻松幽默方式,给我们讲的却是一个极不轻松的话题,妙语如珠的背后是其深刻的理论修养和独到的学术品位。肖老师的字字句句都是思考性的,也必然启发甚至逼迫每一位听者去思考。教育学有一句经典名言,即“教育即唤醒”,听肖老师的报告就有那种被唤醒的感受。

五、品读经典观现实

丁俊萍教授关于《矛盾论》与《实践论》的研读报告生动亲切,谆谆善诱,极富感染力。他全面阐述了“两论”的基本内容、相互关系和现代意义,为我们如何研习毛泽东思想提供了方法指导和行动示范。尽管“两论”的内容大家都比较熟悉,但丁老师的分析讲解深入深刻,引人入胜。尤其是对历史背景、问题事件的把握,鞭辟入里,清晰透彻,让我从中感受到了以解决重大现实问题为导向的理论是何等的神圣,历经大浪淘沙保留下来的精华是何等的卓尔不群。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彰显出的穿越时空的旺盛生命力,体现了特定时期理论创造、理论指导实践的重大意义和非凡使命,这也正是经典永恒魅力的根本所在。报告还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中央号召我们“学哲学、用哲学”用意的理解,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原原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六、感悟经典融情感

仝老师是历史学科背景出身,她的报告也让我强烈体会到历史学治学的方法。她特别强调义理考据,非常重视对文本的准确理解、准确表述,强调不了解文本所产生的时空环境是绝对不行的。仝华教授关于《论人民民主专政》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辅导报告,风雅睿智,笔耕文化传播,坚定有力,让我强烈地感受到了学者之严谨,师者之亲切。她对原著文本的解读,就像剥竹笋一样层层展开,又像剥核桃一样直逼内核本质,把深刻的理论演绎得生动有条理。几位专家前辈理论学识博大精深,驾驭经典游刃有余,所作的解读、研读和导读,既高屋建瓴又细致生动,着实令人耳目一新,茅塞顿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也深切感受到老师们今日辉煌的学术成就离不开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对理论的钻研、对学术的追求和对经典的研习。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真正的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今天,我们在党的诞生地嘉兴荣幸地成为被摇动的一棵棵树;明天,我们坚定信念,砥砺学问,言传身教,立德树人,实现真正的教育使命。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105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05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77d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