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球视野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
本文关键词:从全球视野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9 年第 6 期
从全球视野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
冯 莉 程伟礼
*
【内容提要】 从本源、依靠力量、发展过程和宗旨看,马克思主义是国际主义的。 这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必然是被世界无产阶级认识、 理解、 掌握和运用的过程。 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伴随
着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推进,马克思 主义在世界三大地域实现了历史性“突进” ,成为世界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实现 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并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我们应保持与世界连线和积极对话,掌握马 克思主义发展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国际主义 历史进程
作者冯莉 (1977- ) 上海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上 , 博士 海 200020) ;程伟礼(1949- ) ,上海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 员、博士生导师(上海 200020) 。
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全球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由知识分子传播并在 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这一实践主体中被认知、掌握和运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成为 全世界无产阶级解放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并逐步实现了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制度形 态与社会形态的统一。这一开放的理论体系在后来者的努力下正闪耀着越来越锐利的光芒。
一、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特性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特性是指无产阶级的国际团结,它的基础是根源于人类社会的整个已有 的历史进程, 主要是以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特别是近现代社会发展规律作为研究对象, “全 代表 世界各国无产阶级具有共同的利益和奋斗目标” ,要求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在反对剥削和压迫, 争取民族解放,建设社会主义的斗争中,相互支持,相互援助。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就站在 国际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国际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其存在的根基和生命力。主要表现 在: 首先,从本源看, “马克思学说是人类在 19 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的哲学、英国的政 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社会主义的当然继承者。 它从古典哲学中获得了批判的思想武器、从古典政治 ” 经济学中获得了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基础、从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中获得了许多关于未来社会的蓝图, 它批判地吸取了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创造性的发展,从而使社会主 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因此是国际的产物。马克思说: “应该承认,德国无产阶级是欧洲无产阶级的理
①
* 本文受上海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 2009 年度“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课题经费资助。 ① 《列宁选集》第 2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 309-310 页。 ·36·
从全球视野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
论家,正如同英国无产阶级是它的经济学家,法国无产阶级是它的政治家一样。 恩格斯也认为: ” “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一方面必须有德国的辩证法,同样也必须有英国和法国的发达的经济关系 和政治关系。德国的落后的——40 年代初比现在还落后得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阶段,最多只能 产生社会主义的讽刺画。……只有在英国和法国所产生的经济和政治状况受到德国辩证法的批判以 后,才能产生真正的结果。因而,从这方面看来,科学社会主义并不完全是德国的产物,而同样是 国际的产物, 是“世界历史”的产物。 ” 其次,资本已经成为一种国际势力,资本主义的发展必将打破关税壁垒和民族壁垒。就剥削、 压迫、反对和镇压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而言,各国资产阶级的利益是一致的,而且常常联合在 一起。因此,在总结巴黎公社革命这一阶段性的社会主义运动时,马克思、恩格斯指出: “无论是法 国人、德国人或英国人,都不能单独赢得消灭资本主义的光荣。如果法国——可能如此——发出信 号,那末,斗争的结局将决定于受社会主义影响最深、理论最深入群众的德国;虽然如此,不管法 国还是德国,都还不能保证最终的胜利,只要英国还留在资产阶级手中。无产阶级的解放只能是国 际的事业。 因为,工人阶级就其本性来说是国际主义的,他们的经济状况是国际的,阶级敌人是 ” 国际的,解放条件也是国际的。无产阶级的运动是国际性的事业,国际主义是各国无产阶级所要坚 持的首要原则。无产阶级要获得自身的彻底解放,单靠一个国家无产阶级的团结是不行的,只有全 世界无产阶级团结起来,才具有对抗资产阶级的力量。 再次,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国际主义的。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同时,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也在不断克服民族主义、持续接纳民族主义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生机。19 世纪 80 年代以后,马克思 主义广泛传入俄国,与俄国的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俄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20 世纪上半 叶,随着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资本主义世界不可调和的历史矛盾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快速发展 促使马克思主义在亚洲、欧洲、拉丁美洲及非洲广泛传播,并逐渐与当地的历史条件相结合,产生 了当地的社会主义政权和思潮。就此,马克思主义从西欧走向全世界,并在后来者的实践中被不断 丰富和发展,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本质要求。 最后,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的是着眼于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马克思思想体系的宗旨是达到全人 类的解放,而不是个人、集团或某个阶级的解放。而人类解放的基本内容是人类获得自由, 《共产党 宣言》明确指出: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 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自由人的联合体”是马克思政治理想和伟 ” 大抱负的主体,是马克思所认为的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马克思从一开始就以“实现全人类的 自由”为号召: “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 ,并终将为一 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因为国家“不可避免地要消失” ” 个“在生产者自由平等的联合体的基础上按新方式来组织生产的社会”⑥所代替。
⑤ ④ ③ ②
①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性突进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特性决定了其可以并且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实现自身的大众化。它不断与 当地的工人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相结合,在发展中传播,在传播中发展,循环往复,螺旋上升。 以地域和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为重心,迄今为止,马克思主义在全球的大众化主要有三次历史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转引自[德]威廉·魏特林: 《现实的人类和理想的人类,一个贫苦罪人的福音》 (译者前言)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年。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 691 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9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年,第 87 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 294 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 307 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 174 页。
·37·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9 年第 6 期
性突进:第一次是从 1848 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到 1920 年第二国际宣布停止活动,马克思主义 在欧洲尤其是西欧广泛传播。这个时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大发展,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同 时,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欧洲工人运动、民族解放运动再度高涨,并逐 渐走向国际联合。1864 年,旨在声援和支持各国工人阶级反对本国资产阶级的斗争、帮助无产阶级 建立自己独立政党的第一国际在马克思、恩格斯的领导下成立,第一国际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 相结合的产物,它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工人阶级中的传播,使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而巴黎“公社无疑是国际的精神产儿,尽管国际没有动一个手指去促使它诞生” 。巴黎公社的实践 在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发展完善和成熟的同时,也证明了“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 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 列宁认为:在这个时期的开头, “马克思学说决不是占统治地位的。它不过是无数社会主义派别 或思潮中的一个而已。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是那些基本上同我国民粹主义相似的社会主义。“1848 ” 年革命给了马克思以前的所有这些喧嚣一时、五花八门的社会主义形式以致命的打击。 ”到巴黎公社 时期, “马克思以前的社会主义已奄奄一息” 。但是,巴黎公社没能冲破强大的资产阶级力量的围 攻,至此,马克思主义在欧洲的传播就和工人运动一起陷入低迷。虽然后来成立第二国际,但欧战 时各国的国家社会主义派违背“非战”决议,帮助资产阶级去从事国际战争,于是列宁在得知 1914 年德国社民党议员在德国国会投票通过军事预算案消息后,就宣布第二国际已死。不过尽管如此, 随着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被工人阶级逐渐理解和掌握,各国工人党普遍建立,马 克思主义已经成为工人阶级寻求解放的指导思想。在西欧工人运动中, “马克思学说获得了完全的胜 利,并且广泛传播开来”“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的胜利,逼得它的敌人装扮成马克思主义者,历史 。 的辩证法就是如此。 ”
④ ③ ② ①
第二次是从 19 世纪 70 年代到 20 世纪 90 年代, 马克思主义在俄国和东欧的大众化传播和发展。 实际上,俄国和马克思主义的最早接触始自 19 世纪 40 年代,而在 70 年代以后,普列汉诺夫不仅把 马克思、恩格斯的大量著作翻译成俄文,而且还出版个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其领导的劳动解 放社的活动对俄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也起了重要作用。1881 年,列宁开始研读《共产党宣言》 ,1888 年,成为彼得堡马克思主义小组领导人,并创立“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 ,向工人传播马克思主义 理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十月革命的胜利促进了各国共产党的建立,1919 年,列宁领导创建 了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团体的国际联合组织——共产国际,即第三国际,共产国际在捍卫马 克思主义、推动国际工人运动和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反对法西斯主义和帝国主义战争、促进国际 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它在欧洲、美洲、亚洲帮助各国先进工人建立了马克 思列宁主义政党,协助他们培养了一批革命骨干,加速了各国共产党的成长。恩格斯 1885 年在致查 苏利奇的信中就说: “得知在俄国青年中有一派人真诚地、无保留地接受了马克思的伟大的经济理论 和历史理论,并坚决地同他们前辈的一切无政府主义的和带点泛斯拉夫主义的传统决裂,我感到自 豪。如果马克思能够多活几年,那他本人也同样会以此自豪的。这是一个对俄国革命运动的发展具 有重大意义的进步。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和世界上第一个工人阶级政权的建立,诞生了列宁主义, ” 并推动了苏联模式的形成和苏联的崛起。 但在理论和实践、理想和现实之间,探索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本国国情相结合的内在规律始终是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关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南斯拉夫、波兰、匈牙利等东欧国家在苏联红军 的帮助下先后建立人民民主政权,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队伍持续壮大。但僵化的苏联模式在东欧各国
① ② ③ ④ ⑤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 620 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 52 页。 《列宁选集》第 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 305-306 页。 《列宁选集》第 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 307 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 669 页。
⑤
·38·
从全球视野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
显得水土不服。早在 1943 年,波兰的哥穆尔卡就认为,战后的波兰和其他东欧国家可以在苏联的帮 助下建设具有民族特点的新社会,但不一定照搬苏联模式。捷克斯洛伐克的哥特瓦尔也认为: “我们 共和国正经历着特殊的发展,这不能套入任何公式。我们必须寻求我们自己的道路。自己的方法, 自己的捷克斯洛伐克的政策。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南斯拉夫明确提出: “我们自己在我国建设社 会主义。我们不再照搬任何套套,而是以马克思主义科学为指南,考虑到我国的特殊条件,走我们 自己的路。 ”不久,匈牙利宣布: “要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按照匈牙利的特点和当前的历 史要求建设社会主义。它不会机械抄袭其他建设社会主义的国家的做法,而要考虑到历史经验和成 就,根据本国的情况,沿着匈牙利独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前进。 但是,随着冷战的爆发,东欧 ” 各国积极探索具有本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中断。20 世纪 90 年代前后,苏东等国社会主义政权纷 纷易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运动陷入低潮。 第三次是从 1917 年至今,马克思主义在亚非拉的传播和实践。这个时期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分 界点又可划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苏维埃俄国的指导思想,并广泛传播到世 界各大洲。最令人鼓舞的是马克思主义在占世界人口 1/4 的中国的传播并最终形成毛泽东思想。第 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出现社会主义运动的新高潮,随着苏联的崛起,社会主义形成世界体系,马 克思主义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以拉美为例,至 20 世纪中叶,拉美的共产党员人数已达 30-50 万。而从 1955-1988 年,在 93 个民族独立国家中,,有 55 个民族独立国家的执政党提出要走 社会主义道路,占民族独立国家总数的 59%。 这个时期,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们在前人经验的基础 上,继续探索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的有机统一。如 20 世纪 60 年代末,马克思列宁主义越南化的 胡志明思想形成;而从 1986 开始的老挝“革新开放”政策,要求把社会主义建设的普遍规律创造性 地运用于老挝的具体环境。秘鲁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马里亚特吉也提出,应把马克思主义同拉美革 命实际相结合,并在拉美的现实中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他说: “我们确实不想在美洲照搬照抄马 克思主义,它应该是一种英雄的创造性事业。我们必须用自己的现实和自己的语言创造出印第安美 洲的社会主义。 但苏东剧变后,世界共产党的数量“从 180 多个降为 130 多个;党员人数由 9000 ” 多万减少为 6000 多万” 。在亚非拉 120 多个民族独立国家中,只有 58 个国家仍有共产党存在,而 且其中大部分国家的党员人数有限,长期困顿。全国性的社会主义政权只有中国等少数国家,世界 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创。 马克思主义世界范围内的三次历史性突进表明: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应运而生的科学的 理论,是真理和价值的统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让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这一基本矛盾 日益尖锐,它迫切要求人们认清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找出它的内在发展规律,这是马克思主义产 生的社会条件。而当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不断发展的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 级的斗争也迫切要求有科学的理论来指导,这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客观社会基础。与此同时,三大 自然科学的发现,又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科学依据。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成果的 继承与创新,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 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正因为如 ” 此,马克思主义才会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它在自身大众化进程与世界历史发展的交互作用中推动 了社会主义政权和制度的建立,获得了世界性的认可,并成为人类改造世界的强大理论武器。另一 方面,马克思主义更是一种发展的学说,是与时俱进的社会实践的产物。它的每一次发展都具有鲜 明的时代特征, “马克思主义不是死的教条,不是什么一成不变的学说,而是活的行动指南,所以它
① ② ③ ④ ⑤ 转引自刘祖熙: 《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 ,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 年,第 96、200、142 页。 高 放: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年,第 302 页。 徐世澄: 《拉丁美洲的几种社会主义理论和思潮》 ,载《当代世界》2006 年第 4 期。 王坚红: 《冷战后的世界共产党》 ,北京:中央党史出版社,1996 年,第 12 页。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第 382 页。
⑤ ④ ③ ② ①
·39·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9 年第 6 期
①
就不能不反映社会生活条件的异常剧烈的变化。 必须“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为转 ” 移。 ”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众化历程
三次历史性突进促进了原本诞生于西欧的马克思主义在全球的大众化进程,而每一次突进,都 会结出新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果实,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次大飞跃和大发展。而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的大众化历程,及时进行理论、实践和经验总结,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扬,也是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应有之义。 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含着很多基础理论和不同方面: “因为具体的社会政治形势改 变了,迫切的直接行动的任务也有了极大的改变,因此,马克思主义这一活的学说的各个不同方面 也就不能不分别提到首要地位。 当国家与革命的年代过去,暴力革命就失去了时代合理性,当和 ” 平与发展成为历史的主题,经济建设很快就被推上了社会前进的正轨。大体上,马克思主义的大众 化在我国经历了五四运动、民主革命、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改革开放以来等阶段,而每个阶段都赋予 其不同的时代内涵和意义。 孙中山是中国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和西方各派社会主义思想的革命家。他认为: “研究社会问题 的人,不下千百家,其中研究最透彻和最有心得的,就是大家所知道的马克思” ,认为“在马克思的 学说没有发表以前,世界上讲社会主义的,都是一种陈义甚高的理论,离事实太远。而马克思专从 事实与历史方面用功,原原本本把社会问题的经济变迁,阐发无遗。 ”称赞“马克思所著的书和所发 明的学说,可说是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的大成” ,并主张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 这为马克思主义在 中国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但孙中山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是 1920 年前后, 以李大钊、 陈独秀、 毛泽东、瞿秋白等为代表的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从此,我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 以《新青年》《劳动界》等刊物为重地,组建共产党组织,在中国掀起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热潮。 、 李大钊认为, “马氏的学说,实在是一个时代的产物” ,我们不可“就那样整个拿来,应用于我们生 “吾人如果要在现今的世界稍 存的社会” ;而放弃留学法国机会的毛泽东在给周士钊的信中也说: 为尽一点力,当然脱不开‘中国’这个地盘。关于这个地盘内的情形,似不可不加以实地的调查及 研究。 这些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为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向旧中国社会‘实境’ ” 开火,尽管由于种种条件的制约,他们在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化’中国的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 这样或那样的不成熟,也远没有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但他们毕竟掀起了这一历史的伟大 开端,揭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序幕”
⑥ ⑤ ④ ③ ②
。
如果说五四前后是一个启蒙的年代,那么,从 20 世纪 20 年代到 1949 年,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 学说就进入革命时期,该时期的主要任务是推翻三座大山,夺取和建立全国政权,马克思主义关于 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占据首要地位。 “在中国,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 反革命。这是中国革命的特征之一,也是中国革命的优点之一。 由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深 ” 入大众心灵并茁壮成长,中国革命采取工农武装割据,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
⑦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列宁选集》第 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 281 页。 《列宁选集》第 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 279 页。 《孙中山全集》第 9 卷,北京:中华书局,2006 年,第 362 页。 《李大钊全集》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年,第 35 页。 刘 伟: 《青年毛泽东的人格特征》 ,载《毛泽东思想研究》2002 年第 6 期。 张远新、张正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逻辑起点新探》 ,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 年第 6 期。 《毛泽东选集》第 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 543 页。
·40·
从全球视野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
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并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入建设、发展和改革的年代。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社会 主义建设理论被提到首要位置。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积极借鉴苏联经验,把解放和发展 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我国的时代任务。但 20 世纪中叶尤其是 90 年代前后,全球化趋 势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国家内部所发生的程度不同的挫折,客观上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 供了有利条件和经验教训,它要求我们重新认识世界,重新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要求我们大 胆吸收和利用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 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众化掀起了新一轮高潮。 进入新世纪,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理论伴随着中国改 革开放与世界历史的大发展相互融合并相继产生。在近 60 年的探索中, “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 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这样,以毛 ” 泽东思想为基础,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核心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初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在当代中国,坚持 这一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马克思认为,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 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全球范围内的三次突进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 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及其新发展必须与时代背景相融 合,要能贴近大众心灵,符合大众需求,代表大众根本利益,获得大众认同,促进大众真学、真信、 真懂、真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说: “对于理论脱离实际的人,提议取消他的‘理论家’的资格。只 有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研究实际问题、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才算实际的理论家。 邓小平也指出: ” “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 促进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为广大群众所掌握, ” 是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重要任务。
④ ③ ② ①
在这样一种世界大势和时代要求的背景下,从改革开放到南方重要讲话,邓小平理论顺势而生,马
四、余 论
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历经发展和突进、挫折和冲击,是一个不断起伏的过程。面对日益开放的 社会,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主义的特性要求当代的马克思主义不仅要能根据 时代变化而不断发展,还要能进行积极的国际对话和交流,要善于在国际上检验我国马克思主义发 展的最新成果,也要善于吸取其他国家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优秀成果。当然,大众化的关键是参与、 认同、内化和运用。近在眼前的是增强大众的公共意识和社会认同,积极反腐,提升政府信任度, 解决好大众的民生问题,完善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等政府职能。只有 这样,我们的理论体系才有底气,也才能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进步 及理论与实践更好、更紧密地结合,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发展。
(编辑:张 桥)
① 肖莉: 《试论经济全球化下改革开放三十年》 ,载《天府新论》2008 年第 6 期。 ② 胡锦涛: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 报告》 。 ③ 《毛泽东文集》第 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第 374 页。 ④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第 382 页。
·41·
拉美 21 世纪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讨论会综述
ABSTRACTS
Thinking on Democracy and Universal Democracy
Li Shenming It’s very important to study and understand democracy and distinguish the nature of democracy. In essence, democracy is a kind of governmental formation. Democracy is not abstract or pure, but specific and historical. There is no democracy, freedom, equality, and human rights sharing by all human beings at all. At present, the democracy in some western great-power is not universal. The theory of democracy, freedom, and human rights of the international monopoly bourgeois headed by the United States, inherited from and developed the theory of the bourgeois of free capital stage. We can’t simply deny the formal universality of all kinds of concrete democracy, also can’t accept the “universal value” of the western democracy from form to content. In order to develop socialist democracy 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political civilization, we must thoroughly apply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and constantly take the socialist democracy roa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istorical Process of Marxist Popularization in the Global Perspective
Feng Li & Cheng Weili Viewed from its origin, the forces it relies on, the course of its development and its mission, Marxism is international. Hence,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must be a process of recognizing, understanding, mastering and applying by the world’s working class. Since its birth, being accompanied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labor movement and the advance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Marxism has realized a historic penetration into three major geographical areas around the world. It became a powerful theoretical weapon and action guidance for proletariat around the world to fight for freedom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for human beings. It also became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the socialist countries. China’s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proces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arts in socialist movement around the world. In the process of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in contemporary China, we should stay tuned with and engaged active dialogue with outside active and command discourse power in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m.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in the Period of the May 4th Movement - Commemorate the 90th Anniversary of the May 4th Movement
Jiang Yingchun The May 4th movement has an important promote action to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Just on this point, the period of May 4th is the important step of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In this period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has presen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ss, practice and critique, and these characteristics made Marxism have the unique advantage in the competition with other thoughts. Through
·159·
本文关键词:从全球视野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103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10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