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客体角度解读“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本文关键词:从客体角度解读“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从客体角度解读“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摘 要:
从内容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就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叉理论体系;从对象看,“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求用先进理论掌握大众;从理论的表现形式与表达方式看,注重通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传统,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风格品质,更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现实要求,因此,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通俗化。
关键词:
分类号:
[内容提要]从内容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就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对象看,“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求用先进理论掌握大众;从理论的表现形式与表达方式看,注重通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传统,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风格品质,更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现实要求,因此,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通俗化。
[关键词]当代中国 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505(2008)02-0031-05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要求:“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其特定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本文仅从客体角度对此进行解读: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掌握大众,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通俗化。
一、从内容与指向对象看,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掌握大众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就要弄清楚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什么内容。从客体视野去透视,就是要回答用什么样的理论去掌握群众的问题。
1.“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时期。在新时期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卓著,理论建设也呈现出与时俱进的态势。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理论飞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党的十七大明确给这个理论体系进行了定位:“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达到了新的境界。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因此,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所指向的内容看,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就是要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的实践中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2.“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掌握大众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说过一段关于理论与群众关系的经典名言:“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理论家们解释这句话,通常是把着重点放在理论掌握群众上,而不是放在群众掌握理论上。这有它的道理。理论怎样掌握群众呢?理论通过它提出的理想、目标、纲领、政策、口号,通过它阐明的实际利益,让群众懂得自己的利益所在,从而为利益和理想奋斗,这就掌握了群众。至于群众掌握理论,那是需要较高条件的,没有相当的文化修养、知识积累、抽象思维能力,是谈不上掌握理论的。
从客体角度来审视“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强调的并不是让人民群众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这样一个主体性问题,而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掌握大众,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统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思想这样一个客体性问题。
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而努力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科学发展观“针对新世纪新阶段出现的新特征、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提出了解决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的思路,进一步指明了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正确方向,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问题作出了独创性的贡献”。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当前最重要的、最迫切的工作,就是要推动用科学发展观掌握群众,促进广大群众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观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二、从理论的表现形式与表达方式看,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通俗化
大众本身是个主体性的概念,而从客体的角度来审视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其实质是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怎么才能迅速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现实武器?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让理论通俗化,即从抽象走向具体,从深奥走向通俗;另外一种是让人民群众都变成哲学家和理论家。显然,可取的方法应当是前者。这就是说,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主要是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客体的表达方式与表现形式提出通俗化的要求。
1.注重通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传统,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风格品质
首先,“尽可能地做到通俗易懂”是马克思、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一贯的追求。使一门科学革命化的科学尝试,从来就不可能真正通俗
易懂。可是只要科学的基础一奠定,通俗化也就容易了。在整理《资本论》第一卷手稿的过程中,马克思做了很多工作,力求做到让别人“不能说这本书难懂”。即使是一些特殊的、专门领域的文章,他们也力求做到通俗易懂。例如,马克思曾经建议恩格斯给普通报纸写的军事文章应更生动一些。而列宁则直接用一个公式,简洁而直观地强调通俗化的重要性:“最马克思主义=最通俗和朴实”。
其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继承了大众化、通俗化的传统。毛泽东不仅从理论上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通俗化的问题,而且还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为全党作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通俗化的光辉典范。他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不但身体力行地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紧密地结合,而且还倡导和培育了我们党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与作风。他最善于运用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优秀成果去表述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和方法,用生动朴实的语言去通俗地说明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哲理,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具有浓郁的中国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东西;他大力倡导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教育,强调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广大干部和群众的头脑,指导实际工作,从而大大加强了马克思主义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俗化的问题上,毛泽东的突出贡献在于一是将马克思主义通俗化的标准界定为通俗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即“真正是通俗的而又有价值的”;二是在通俗性的实现载体上把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柳提的《街头讲话》和冯契的《怎样认识世界》等通俗化的读本当作参照物和示范蓝本;三是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化、民族化、通俗化,“过去做的太少,而这是广大工作干部和青年学生的迫切需要”,要求“对一些哲学的基本概念,利用适当的场合,加以说明,使一般干部能够看懂。要利用这个机会,使成百万的不懂哲学的党内外干部懂一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1951年春天,为了帮助各地解决实施党内理论教育的问题,中共中央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理论教育的决定的通知》,指出党内现在的理论教育状况完全不能令人满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认真进行理论的通俗化工作,缺少关于理论的通俗书籍、通俗论文和通俗讲演”,因此,制定了若干具体措施“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一毛泽东思想通俗化,从而提高党员群众和人民群众的觉悟水平”。邓小平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通俗化,他认为:“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长篇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的人去读,去研究的,要求广大干部和群众都读大本子,那办不到,因此,“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在这个原则之下,邓小平理论既通俗化又富独创性。江泽民同志将先进文化与大众化的要求紧密结合。他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的先进文化,一项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大众的”。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一贯重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大众化,并在十七大上明确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可见,大众化、通俗化既是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传统,又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追求。
2.实现通俗化是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必然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勇于开拓、勇于创新的伟大成果,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作为摆在“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第一位任务与要求,强调要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就、显示出蓬勃生机,但前进道路上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风险,也可能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干扰。要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健康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关键是要做到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坚定不移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引领伟大事业、推进伟大工程、实现伟大复兴。中央强调用十七大精神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最重要的就是要在旗帜这个根本问题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中央强调要头脑清醒、立场坚定,最重要的就是要在旗帜这个根本问题上头脑清醒、立场坚定。
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唯一正确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唯一正确的理论体系。多年来的实践表明,要想与时俱进地保持旗帜鲜明、毫不动摇,却并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改革开放以来,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一直为全党、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所关注,也曾经出现过各种各样的评价、议论、猜测甚至误解。党的十七大鲜明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与各种非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潮和道路划清了界线。因此,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通俗化、大众化,对于中国现时代发展进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具有十分紧迫的现实意义。
三、从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看,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进一步推进“三个体系”的构建工作
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和通俗化,近年来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同时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这主要表现为:一是在形式方面,语言的概念化和抽象化,使得一般群众难以真正理解原本鲜活的理论内容;与此同时,宣传教育形式比较单一,说教、灌输的模式化大大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走向普通大众的效果。二是从内容上看,还存在着理论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所关心的问题等不足。这些问题可以概括为“两个割裂”,即割裂了研究与传播的关系、割裂了理论与群众的关系。究其原因,既与理论自身的逻辑性、抽象性等特点和表达范式有关,也与我们对理论的通俗化、大众化重视程度有关,更与理论工作的实践水平与创新能力有关。
就客体而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当前应当进一步推进“三个体系”的构建工作。
第一,在语言上,进一步推进大众话语体系的构建工作。理论本身是一个逻辑和抽象的体系,理论研究也确有其复杂性和专业性,这就造成了主要是党政机关、学术研究单位、高校等少数单位和特定群体从理论上掌握马克思主义,并且形成了这些特定群体间交流的语言规范。语言是理论传播最重要的载体,对于绝大多数普通群众来说,这些精英话语是一种抽象而晦涩的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拉开了与普通群众间的距离,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普及的效果和认知程度。党的十七大要求以理论创新来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而创新的基础在于普及,普及的首要工作就是要实现从精英话语到大众话语的转变。大众话语最典型的特征就是通俗易懂,这就要求我们在保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的前提下,将其转化为群众的生活语言,既简明、扼要,又易记。这一要求是切实可行的。一方面,这在党的历史上曾经有过成功范例。如艾思奇的《大众哲学》、胡绳的《哲学漫谈》、毛泽东的《反对本本主义》、《改造我们的学习》、《矛盾论》、《实践论》等,都是语言通俗、易于被广大的干部理解和掌握的,它们为凝聚党的力量、提高广大干部的素养作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普及活动,加之中国各类高等教育迅速发展,我国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有很大提高,这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通俗化奠定了基础。
第二,在形式上,进一步推进多层次、多样化宣传普及形式体系的构建工作。一是要根据十七大的要求,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为实现基层宣传普及的多样化提供指导和咨询。二是抓好党员干部和青年学生的理论培训工作。党员干部和青年学生特别是大学生,兼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普及对象和传播者的双重角色。上述两项工作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多层次宣传普及的组成部分,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多样化宣传普及的重要条件。三是面向基层群众,改进宣传教育方式,增强宣传教育的效果。灌输是一定的主体将特定的思想观念移入客体的教育过程,同时也是我们党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改进宣传教育方式不是要取消灌输,而是要充分考虑广大群众特别是城乡基层群众的实际理解能力、文化习俗和思维方式及生活习惯,创新灌输方法,增强灌输效果,从统一灌输形式向多层灌输形式转变。在具体方式上,应当力求群众喜闻乐见,做到三个结合:人际传播与大众传媒相结合,重视发挥电视、广播、报纸、杂志、视频、手机等大众传媒的作用;语言与形象相结合,把握形象先于语言的人类认知规律、图象主导的传播趋势和追求视听的大众文化时尚,重视回应大众对形象在传播中的诉求;传统手段与现代手段相结合,利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迅猛发展带来的传播方式革命性变化的条件,在保留举行报告会、编写通俗读物、开办宣传栏、树立先进典型等传统形式的基础上,探索公益广告、短信、电子邮件、动漫等多种现代形式,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内容通俗化、具象化,深入到群众心里,使之真正为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接受。此外,在具体形式的选择上,还要注意民族、地区差异给大众化情感、价值认知基础带来的影响。
第三,在内容上,进一步推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实践研究体系的构建工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大理论工作者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研究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为加强党的理论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从推进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客体进行审视,当前要进一步推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实践研究体系的构建工作。一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实践的范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是任何逻辑推演的产物,它是从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出发,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成功经验的结果,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必然是它与时俱进、永葆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所有内容,都只有在这样的立足点上来思考、研究和宣传,方可贴近民众实践、亲近民众生活,从而使之大众化。二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指导实践,在理论的运用中普及理论,是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途径。党的十七大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它要求我们以人民共建共享为原则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民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主体,要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融入群众生产和生活实践的具体生动的实例中,贴近群众生活和实践,逐渐内化为群众的观念、意识、素养,成为指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思想武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只有在指导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才能实现大众化,得到运用和普及,也只有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才能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因此,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把理论研究和理论宣传紧密结合起来,找准理论研究、理论宣传与当今现实生活的结合点,特别是要在理论结合实际、理论结合群众现实要求的实践研究上下功夫,用群众熟悉的语言,谈群众关心的问题,把深刻的道理用浅显生动的语言讲出来,让科学理论真正为广大群众所掌握。
[作者单位]安庆师范学院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华中科技大学。
[责任编辑:文义]
特别说明:本文献摘要信息,由维普资讯网提供,本站只提供索引,不对该文献的全文内容负责,不提供免费的全文下载服务。
本文关键词:从客体角度解读“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112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11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