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领域新挑战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发布时间:2016-09-14 13:06

  本文关键词:意识形态领域新挑战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博文正文

意识形态领域新挑战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013-09-24 17:27 星期二

意识形态领域新挑战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作出的战略部署。准确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变化及新挑战,认清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关系和战略意义,阐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路径,对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

 

  1.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战胜挑战并不断走向胜利的重要源泉和法宝。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就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对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理论化表达,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推进社会进步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掌握并科学运用,才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从而在实践中发挥其推动社会前进的应有功能和作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不仅努力探索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更重要的是他们深入到群众中,坚持不懈地向广大人民群众灌输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使其认清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工人阶级求得解放的思想武器,从而不断激发劳动群众的革命热情,大大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进程。马克思主义诞生160多年来的历史进程表明,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发展并具有旺盛活力的前提和基础。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是中国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取得新胜利的重要法宝和不竭动力。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普及化和通俗化,大大促进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始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积极探索和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进程中,在发展和创新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中,积极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大众化,尤其是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日益得到干部群众的广泛认同和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2.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发展创新的必然要求。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清醒和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创新,关乎我们党的前途命运,更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未来。“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所在,已经成为指导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旗帜,理应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发展而日益增添新的时代内容,从而实现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推进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创新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理论工作者的时代责任,但归根结底还是人民大众的实践活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从本质上说就是人民大众广泛参与的实践,人民群众既是这一实践的主体,也是这一实践的客体。只要人民群众理解、认同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会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正是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伟大创造为进一步创新和升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奠定了坚实基础。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ad hominem],,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ad hominem]。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②因此,一方面,党的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党的理论武装和理论普及工作就要跟进一步,只有创新的理论才能真正指导和推动理论的大众化进程,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开放的理论体系,这一不断创新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能更好地指导和推进其大众化进程。另一方面,只有不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把这一创新理论转化为“大众话语”,才能真正实现理论掌握群众的目标要求,使之成为人民群众的政治信仰和行为准则。惟有如此,才能实现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3.认清意识形态领域的新挑战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和必要环节。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变化直接影响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进程。在改革开放新阶段和信息网络化时代,意识形态领域已经发生了新变化,显现出许多新特点。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多样化这一事实给我们的核心价值如何有效整合和引领多样化思想带来挑战。整合和引领并不是要取消和消灭这种多样性,而是要在此前提下建构社会能广泛认同的核心价值体系,因此,在多样化思想态势下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十分艰巨。这就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新情况和新问题,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探索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新方法和新机制,从而应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新挑战。

 

  二

 

  近年来,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呈现出许多积极向上的新特点,但由于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加之经济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仍然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意识形态领域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课题,也存在着一些需要认真对待的矛盾和问题。认清这些挑战和面临的问题对于有针对性地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挑战之一,如何处理好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与社会思潮多样化发展趋势的关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生活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化,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不可避免地引起思想意识的相应变化以及社会思想观念特点的多样化。这种多样化的特点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推进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更加凸显出来。特别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科学社会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和论调也在滋长、蔓延。这种多样化社会思潮并存的情况不可避免地与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化的指导地位产生矛盾。如何使主流意识形态与多元价值及多样社会思潮之间保持合理张力,抑制其关系的紧张和冲突,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潮等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挑战之二,部分群众淡化意识形态的倾向与西方各种意识形态乘机渗透蔓延。近年来,部分知识分子和群众出现了淡化意识形态问题的倾向,有的甚至对意识形态问题采取了漠视的态度,这给西方某些错误思想和意识形态的渗透提供了可乘之机,致使现实生活中某些意识形态问题越来越凸现出来。的确,随着我国改革深入推进、对外开放的扩大和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一些人表面上似乎淡化了对意识形态的认识,实际上则受到了西方意识形态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自觉不自觉地以此来指导自身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当前一些人对民主、人权、市场经济等基本问题的认识,就是受到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严重影响。例如,很多人认为只有各政党轮流执政、全民直接选举的西方式民主制度才是真正的民主,而不去考虑我们国家的政治文化传统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也看不到我们国家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优越性所在;国内经济学界一些人也极力宣扬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等观点,而否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正确性与科学性,等等。这些都将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挑战之三,当代科技和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加大了意识形态调控管理的难度。包括当代信息技术在内的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大大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特别是像手机、互联网等新型媒体越来越成为人们交流信息、传播思想的重要工具。这些新型媒体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首先,网络舆论的话题大多聚焦在社会热点和一些突发事件的负面效应上,而且言论容易出现一边倒等倾向。由于它方便快捷、覆盖面广,可能致使负面消息、负面舆论在第一时间造成广泛影响,从而对社会成员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其次,在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的推波助澜下,当今社会话题的聚焦表现出匿名性、互动性、即时性等特点,这无疑给主流意识形态引导整合功能的发挥增加了难度。再次,网络信息的全球化,将考验着社会公众的鉴别力和自持力。尽管表面没有人会对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及正确与否负责,更没有人会对网上发起的群体性事件的后果承担责任,但这些信息所引起的社会后果有时会是比较严重的。④这就需要主流意识形态做好正确的引导工作,引导网民遵守法律和社会公德。由于网络信息传播基本是无国界的,这会使西方意识形态通过互联网更顺利地进入国内,更直接地影响网民的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念,从而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形成巨大冲击。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网络舆论的普及活跃,给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社会生活中发挥既有功能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就要求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和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中必须转变观念,探索正确、有效地引导网络舆论的新途径、新方法。

 

  挑战之四,如何处理好社会价值观取向多元、多样、多变特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及其有效引领、整合之间的关系。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推动了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由此,“中国人的道德表现方式实现了从隐性与显性相结合、以显性为主要特征向隐性与显性相结合、以隐性为主要特征的转换”⑤。于是,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和差异性进一步增强,比如许多人在个人发展路径选择、成功评价机制和标准以及社会价值观念取向等方面都是多元和多样的,有的甚至是对立的,以至于分属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价值观念在我国现阶段的同一时空的社会生活中大量存在着。部分地区大学生在问卷调查中显示出他们思想的多样性,比如在回答“应该怎样实现自身价值”这一问题时,61.53%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努力,也争取别人帮助”,24.61%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努力为主,利用别人为辅”,10.57%的大学生认为“依靠个人奋斗”,3.29%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努力为辅,利用别人为主”。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大学生还是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有85.44%的大学生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是认同的,但仍有8.32%的大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有6.24%的大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不适合当今中国实际”,这表明仍有14.56%的人不大信仰马克思主义。⑥可见,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取向是多元、多样的。当前,我国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领域仍然存在着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享乐和消费主义等思潮;有的甚至公开歪曲马克思列宁主义,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改革开放等。由于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多样化是客观事实,这种情况就给我们的核心价值如何有效整合和引领多样化思想带来挑战,也是我们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现实课题。整合和引领并不是要取消和消灭这种多样性,而是在此前提下建构社会能广泛认同的核心价值体系,因此,在多样化思想态势下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

 

  三

 

  历史经验表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我们成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和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影响力的重要法宝。因此,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仍然是应对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新挑战、解决意识形态领域新课题的重要路径。

 

  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以促进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发展的时代化为前提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行动指南,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柱,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必须坚持而不能动摇的。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又是开放的科学体系,只有与各国国情和时代发展紧密相结合并形成民族化、时代化的科学理论才能发挥其指导实践的巨大作用,进而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⑦在当代中国,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首先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和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其次是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时代化;最后是要注重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特别是用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

 

  2.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功能,以促进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通俗化为基础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面对社会价值观取向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应从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和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高度上,突出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引领社会思潮和理论武装工作中的主动性作用。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可以有效引领社会思潮和人们的思想变化,不断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引领社会风尚的健康发展,特别是让人们明白在思想道德和文化领域什么是我们要坚持的、什么是我们反对的,什么是我们所提倡的、什么是我们要坚决抵制的,从而让正气得到弘扬,邪气无处藏身,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健康社会风尚的不断发展。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着眼于建设,方能在意识形态建设中突出重点、抓住根本,发挥其引领社会思潮的应有作用。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在引领的路径和方法上做文章,其中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通俗化是关键所在。任何理论要保持其生机和活力就必须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如果只停留在思想理论界和领导层面,不管它如何先进、科学,也会失去生机和活力。作为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进步的旗帜和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与灵魂,它来源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和中国的具体国情、具体实践的有机结合,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由于科学理论掌握群众还需要一个逐步讲解并易为群众明白的通俗化宣传和教育的过程,只有与大众生活联系起来并实现了真正的通俗化而不晦涩难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更为广泛而深入地根植于人民大众之中,才能永远保持生机与活力。越是科学的理论就更应该是通俗化的理论。我们应积极探索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形象生动的形式来解读抽象的理论的新形式和新方法,不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走向日常生活、走向人民大众。

 

  3.积极创新党的理论武装工作的方式方法,以加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为契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力,在实践中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理论感、培育他们的理论兴趣和理论修养是我们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课题。当然,广大党员干部首先应该用科学理论武装起来,并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这样才能更好地武装和引领广大群众。高度重视党的理论建设和理论武装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并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其中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是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基本经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只是口号,还是深入持久的伟大行动,毫无疑问需要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和教育队伍,这离不开广大理论和实际工作者的辛勤努力,更需要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人积极探索和创新党的理论武装工作的方式方法,并以加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为契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确,面对意识形态建设的新形势、新挑战,要求我们党必须把学习型政党建设作为首要任务落到实处,以此来加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进程。正因为如此,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在紧密联系时代特征和党的历史使命、深刻总结执政历程和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着眼于新起点上的战略任务和目标要求,明确提出了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不断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的重大任务。这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强化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理论指导和党的理论武装以及不断增强科学理论教育引导群众功能的需要,意义重大而深远。为此,第一,要把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兴趣和培育他们的理论感、理论修养作为加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任务和目标。第二,党的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党的理论武装和理论普及工作就要跟进一步。党员干部不仅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重要著作作为学习的重点内容,更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作为党员干部学习的重要任务。第三,各级党组织要继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用科学的制度和方法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积极发挥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引领人民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而把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落到实处。

 

  4.不断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以强化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为核心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充分认识意识形态新挑战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影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加之大学生的思想比较活跃,高校已成为各种信息的“集散地”和各种思想及社会思潮汇集的“大市场”,并成为敌对势力争夺的重要“阵地”。因此,在新形势下,必须认清这块阵地的重要性,努力做好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方面,要以“三进”作为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加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也是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三进”工作实际上担负着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任务。面对大学生思想的新情况,应不断加大本科教学模式创新力度,努力实现从新的教材体系向新课程体系建设的转化,努力在“进头脑”上下功夫、见成效。另一方面,要以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作为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突破口。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课的重要前提。要让思政课受到大学生欢迎,进学生头脑,必须进行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应结合实际,按照“三贴近”的要求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大力提倡实践教学方法创新,采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努力改进考核方法。不断促进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手段现代化,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效果。由于实践教学是思政课理论教学的延伸,因此应积极创新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模式,使大学生对社会现实有更深刻的理解,使大学生从当代中国发展和时代特征的视野进行思维创新,确立正确的人生航标。高校是思想文化生产传播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阵地,马克思主义理论如果不去占领,就会给其他非马克思主义思潮以可乘之机。所以,高校要以强化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注释: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第562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1页。

 

  ③ 汪信砚《在新的复杂形势下牢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载于《理论月刊》2006年第1期。

 

  ④ 参见童世骏主编《意识形态新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80—181页。

 

  ⑤ 徐贵权《当代中国人的道德表现方式及其奥秘探微》,载于《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5期。

 

  ⑥ 参见张晓忠《全球化条件下大学生思想道德及主流意识形态状况的调查》,载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⑦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于2007年10月25日《人民日报》

 

分类:文化建设 | | 浏览: | |

上一篇:切实提高做好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

下一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研究

发布评论:


  本文关键词:意识形态领域新挑战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149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149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9d4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