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9期
本文关键词:英国新左派的社会主义政治至善思想,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近代以来第三次伟大历史变革的发起者和领导者
王伟光
摘要: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发动和领导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掀起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二次革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理论体系,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局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要领头一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开创者,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人,邓小平同志对中国近代以来第三次伟大历史变革作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是这次伟大历史变革的发起者和领导者。邓小平同志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实践上开拓进取,理论上深入思考,对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大问题,作出了理论创新和政治交代,为我们留下了重要的思想政治遗产。
关键词:邓小平 改革开放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作者王伟光,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学部主席团主席、教授(北京 100732)。
英国新左派的社会主义政治至善思想
乔瑞金
摘要:20世纪50年代中叶以后,英国新左派以其整体形象和独立姿态,推动了英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并在全球学术界掀起了英国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热潮,其思想着眼点在于,在资本主义社会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如何克服人的现实异化与社会异化,从而实现人的解放。英国新左派作为一个整体,对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与特点进行了密切关联现实世界与马克思思想的探求,并尝试从哲学层面阐明社会主义政治的善的本质,其思想特色集中体现于善本、善念和善治。
关键词:英国新左派 社会主义政治 善
作者乔瑞金,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教授(太原 030006)。
殷周人文转向与儒学的宗教性
洪修平
摘要:殷周人文转向是由神本转向人本。它既是儒道诸子思想之源,也奠定了以后中国文明发展的基本精神,规范了其主要走向,使中国宗教在发展中形成了一种特有的以人为本的人神关系。儒学一方面深受上古三代以来的宗教传统的影响,另一方面又接续着此人本转向,由此构成其人文性与宗教性的两重性。儒学的宗教性既表现在对天道性命的思考中,也体现在对敬天祭祖的人神关系的关注中。儒学的这种两重性对中国社会接纳外来宗教和文化产生重要影响,既是大乘佛教在华成功传播的重要条件,也是基督教在华传播屡屡受挫的重要原因。儒家在上古三代以来宗教传统中生成的“人学”的宗教性,成为现代新儒家寻求理论突破的重要资源。超越对天道性命的单向强调,同时关注儒学在敬天祭祖之人神关系方面的宗教性,也许能更加全面地回归儒学自身的特质。
关键词:儒学 宗教性 人文转向 三代宗教
作者洪修平,哲学博士,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南京 210093)。
国际金融合作视野中的金砖国家开发银行
汤凌霄 欧阳峣 黄泽先
摘要: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是国际金融合作的创新形式。金砖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巨大融资缺口,其庞大的外汇储备缺乏盈利渠道,成员国各自封闭式的管理成本高昂。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和外汇储备盈利需求的耦合,成为设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现实动因。金砖国家经济的波动协动性和比较优势,使成员国间的合作利益得以优化。与其他合作方式相比,网络虚拟性使金融合作在短期内具有高效益。金砖国家经济的发展与稳定之间的抱互性关系,为其设立开发银行奠定基础。作为转型中的新兴大国金融合作机构,它自应选择一种适宜性机制,但在总体上仍需遵循市场规则和国际规则,依托政府和市场,设计适宜的低成本中长期融资管理机制。
关键词:金砖国家开发银行 国际金融合作 抱互性关系 适宜性机制
作者汤凌霄,经济学博士,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长沙 410004);欧阳峣,经济学博士,湖南商学院大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长沙 410205);黄泽先,经济学博士,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研究员(长沙 410004)。
不完全信息中的信贷经济周期与货币政策理论
彭兴韵 胡志浩 王剑锋
作者彭兴韵,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北京 100028);胡志浩,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 100028);王剑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北京 100029)。
从“国家与社会”到“制度与生活”:中国社会变迁研究的视角转换
肖瑛
摘要:“国家与社会”是近年来国内外学界研究中国社会变迁的主导性视角,但该视角在中国的运用更多是规范层面的,难以解释中国社会变迁的复杂机制。 “制度与生活”可作为替代性视角。“制度”指以国家名义制定并支撑国家的各个层级和部门代理人行使其职能的正式制度;“生活”指社会人的日常活动,既包括各种权宜性生产的利益、权力和权利诉求及生活策略和技术,又指涉相对例行化的民情和习惯法。制度与生活视角的建构和运用,旨在通过对制度实践中正式制度代理人与生活主体互动的复杂机制的洞察,,一方面分析我国正式制度变迁的实际逻辑和方向,另一方面找寻民情变动的机理,以期把握我国现代国家建设的总体性脉络。
关键词:国家与社会 制度与生活 中国社会变迁 民情
作者肖瑛,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上海 200444)。
政府信息公开中的公共利益衡量
王敬波
摘要:政府信息公开关涉申请人利益、第三方利益与公共利益。申请人资格的虚化和公共利益衡量制度使得公共利益成为促使信息公开的主动力。信息公开的例外事项中隐含着公共利益。在公开还是不公开信息的对极利益冲突中,公共利益成为关键的平衡器。倾向于公开的公共利益与知情权、民主政治、公众参与等价值相关,而不公开背后的公共利益则更多隐含在信息公开的例外事项中。利益主体的多元性和公共利益的两面性,加大了政府信息公开中利益衡量的复杂程度。全面而充分的利益解析并排除无关的考量因素是利益衡量的前提。公益优先和公开优先是信息公开法的制度价值,也是利益衡量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政府信息公开 对极利益冲突 公共利益衡量 权利保护
作者王敬波,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教授(北京 100086)。
中国预算法实施的现实路径
蒋悟真
摘要:现代预算法实施的核心问题,是使公民的社会公共需求得到最优化满足;通过何种实施机制实现这一目标,是法学研究的重大课题。超越盎格鲁撒克逊式预算模式,建构中国预算法实施的现实路径,需要更多地从公民视角探讨预算法的实施路径,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前提下,实现“内部性预算权分配关系”与“外部性预算权分配关系”的平衡。由此,中国预算法的实施可以包括三条路径:一是政治化路径,公民通过选举人民代表表达自己的政治身份利益,通过人民代表大会监督行政机关的预算权力;二是社会化路径,在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和监督过程中,公民个体或集体通过与预算权力主体的理性对话、协商沟通、推理辩论等,参与、影响甚至决定公共经济资源的配置过程;三是司法化路径,通过建构预算诉讼制度,激励公民个体或者集体参与、监督预算法的实施,这是预算法实施的司法保障。预算法实施的三条现实路径,是制度合力的辩证统一,目标直接指向预算法的良好实施。通过对我国预算法实施问题的法理解释,可以发现财税法制变革对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可以解释财税法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担当。
关键词:预算法 预算法实施 预算权利 预算权配置 预算诉讼
作者蒋悟真,江西财经大学法治政府研究中心/法学院教授(南昌 330013)。
现代汉语虚词与新诗形式变革
王泽龙 钱韧韧
摘要:中国现代汉语虚词的大量入诗直接影响了汉语诗歌形式的现代转变。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科学主义思潮在中国盛行,现代汉语中的虚词使用数量剧增。现代汉语虚词大量入诗,是现代白话诗歌在适应欧化语法体系与知识的科学性认同基础上,开始其现代形式建构的产物;现代汉语虚词大量入诗,既加快了诗歌语言观念、词汇、语法体系的更新,促进了汉语诗歌语言的转型,又从诗歌的句法、体式、节奏等方面促进了现代汉语诗歌的形式嬗变;现代汉语虚词大量入诗,推动了中国传统诗歌以抒情为主的功能向叙事与哲理表现的多元路向发展,对理性的强调和叙事功能的融入,为中国现代诗歌增添了一种理性抒情与知性美感的新趣味。
关键词:现代汉语虚词 新诗 语言 诗体 节奏
作者王泽龙,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武汉 430079);钱韧韧,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武汉 430079)。
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
杨俊 程恩富
摘要:共产国际时期,列宁、斯大林领导的苏维埃政权“按其阶级本质是国际主义的”,发挥着世界革命基地和中心的作用。共产国际依据经典作家理论和俄国革命经验指导中国革命,对中共的诞生、成长和形成理论自觉功不可没,有力地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大发展,但其中的确存在没有充分注意到中国革命所处的民族条件的差别的缺点,在判断革命形势等问题上也出现过信念脱离实际的失误。共产国际强调中共应服从一定革命阶段的中心任务,保持无产阶级的阶级基础,重视以城市为中心的工人运动等,是重要和深刻的,但就此提出的行动策略或解决方案,过于拘泥于教条,并不完全符合中国实际。如同中共的思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一样,在指导中国革命过程中,共产国际本身也在进行探索,总体上能够根据实践修正教条错误、改变政策策略,改进指导方式,最终认识到以毛泽东为领袖的中共能够“真正运用马列主义”。
关键词:共产国际 中国革命 斯大林 毛泽东
作者杨俊,历史学博士,浙江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杭州 310018);程恩富,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教授(北京 100732)。
权力转移进程中的国家意志制衡——以1895年英美解决委内瑞拉危机为例
韩召颖 袁伟华
摘要:大国之间因实力此消彼长而引发权力转移,对此国际关系学界有诸多阐释,但对权力和平转移仍未有圆满解答。在吸收、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引入国家意志制衡的概念,由此可以发现,影响权力和平转移的关键因素是主导国与崛起国间的国家意志较量。历史上,权力和平转移的例子并不多见,1895年委内瑞拉危机的和平解决是英美之间在拉美地区权力和平转移的典型案例,而国家意志制衡是考察这一历史过程的关键性因素。
关键词:权力转移 国家意志制衡 委内瑞拉危机 拉美地区秩序
作者韩召颖,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天津 300071);袁伟华,天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天津 300387)。
本文关键词:英国新左派的社会主义政治至善思想,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211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21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