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俊卿:中国的成功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力量”等8则

发布时间:2016-09-28 18:17

  本文关键词:意识形态领域新挑战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衣俊卿:中国的成功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力量

  透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成功范例,我们清楚地看到马克思主义同具体社会实践有机结合所焕发的旺盛的理论创新力和强大的实践影响力。过去一个世纪,中国经历了从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涣散状态,到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的成就、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成功的独特轨迹。在这些成功和奇迹的背后,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忘却,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自己近90年的风雨历程中,,一直重视用先进的理论来武装和指导我们的事业。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党在思想理论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在于:我们没有停留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观点和结论上,而是卓有成效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中国的成功具有值得我们深入挖掘的理论意义,它从一个方面证明了世界上不可能只有一条发展道路、一种模式,证明了存在着超越“资本的逻辑”,探寻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的可能性。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应该一方面善于运用全球化带来的发展机遇,借鉴世界的文明成果,另一方面脚踏实地地认清自己的国情,然后在国与国之间进行平等的对话与合作,从而推动一种包容性的发展。这才是人类正确的发展趋势,也应当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全球视野的理论诉求。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1月6日)

李景源:从“中国道路”的视角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在西方舆论中,“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中国发展前景不确定论”,此起彼伏,其立论的依据都与中国的发展理念、发展路线密切相关。说到“中国崩溃论”,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言论较有代表性,她曾预言中国改革不会成功,在她看来,中国缺乏引领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念。言外之意,由于中国缺少新自由主义价值观,因而必然导致崩溃。说到“中国威胁论”,某些发达国家一方面指望中国的引擎来带动世界经济的运转,另一方面又对中国的崛起心存不安。美国某著名智库人物就曾明确说,中国若是硬实力崛起,美国十分欢迎,但中国若是软实力崛起,中美两国之间将可能发生直接的、全面的冲突。至于说“中国发展不确定论”,无外乎也是认为中国没有自己明确的价值观,“摸着石头过河”,让人把握不定其发展走向。还有人认为“中国特色”放弃了普适性的目标和标准,指责中国发展离开了人类文明大道,另搞一套。如此这些担心、指责和争论,说到底,无疑都是核心价值体系的争论,是围绕中国发展道路的争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命题,已经远远超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范围,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问题。

  (来源:《光明日报》2011年1月10日)

有林: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编纂当代中国史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统一的整体,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组成部分。工人阶级政党在领导本阶级及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必须把三者作为一个统一体,运用于实践中,而决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取其一而去其二。“割裂”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孤立地强调牢牢地站在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而不顾其他。结果常常是违反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立场也站不稳。另一种情况是,离开阶级立场,空谈观点和方法,结果使观点和方法变成无本之木,很难说是真正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因为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都属于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是无产阶级历史观的表现。丢开阶级区分,是什么性质的观点和方法,是说不清楚的。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第12期)

黄晴:革命史造就中国主流价值

  所谓文明,其核心就是价值体系。价值体系是历史的产物,是文化的产物,是不断更新、与时俱进的观念集成。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列强入侵下的民族救亡史,是封建自然经济崩坏背景下社会重建的革命史,中国当代的价值体系就是从这一历史中生成发展的。综观中国当代的价值体系,有如下基本成分:一是爱国主义。中国当代的国家意识和民族主义是近代产物。二是革命文化。中国近代史是革命史,革命文化在中国近代取得相当主流的地位。三是实践理性。在革命时代,毛泽东的思想中充溢着一种实践理性精神,这成为中国革命成功的一个关键。建国之后,曾因忽视实践理性而带来了严重后果。邓小平主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理性回归,让中国走向了一个新时代。四是平衡与协调的理念。价值体系的形成是一种文化建设过程。在当今中国,新的价值理念,如民主法制意识、环保意识、社会公平意识,等等,均在快速成长之中,和中国快速的经济成长同步。

  (来源:《环球时报》2010年12月14日)

丁刚:主流价值观来自于基层

  讨论任何一个国家的主流价值观都不能脱离基层。几天前,我有机会走访了“5·12”汶川大地震的受灾地区,亲眼目睹拔地而起的新城,一路上更是听到了很多有关基层干部、民众在抗震救灾和重建中的动人故事。这样有力且有序的基层组织,也确保了重建工作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创造了“世界纪录”。近年来,中国政府的动员能力、组织能力成了一个世界性的热门话题,不少研究中国问题的外国学者都写了相关评论。在他们看来,中国党和政府的动员力主要是来自于权威和实力。按照西方传统理论的解读,类似的政府动员力和集体主义力量是建立在对个体利益忽视的基础之上的。因此,西方人士比较容易理解中国为什么会有一个强大的政府,却未必相信中国会有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是的,不了解基层,就不会了解中国的社会究竟在发生着什么样的变化,它又是在怎样运转着,是靠一种什么样的主流价值观维系在一起的。这些身处基层的党员和民众,他们才是真正的主流,他们身上体现着社会主义中国的核心价值观。正是因为有了这样来自基层的力量,中国政府的动员力才会如此强大,社会主义的中国才会有今天这样的实力。

  (来源:《环球时报》2010年12月7日)

王永贵:意识形态领域新挑战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近年来,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呈现出许多积极向上的新特点,但由于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加之经济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仍然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认清这些挑战和面临的问题对于有针对性地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如何处理好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与社会思潮多样化发展趋势的关系。二是部分群众淡化意识形态的倾向与西方各种意识形态乘机渗透蔓延。三是当代科技和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加大了意识形态调控管理的难度。四是如何处理好社会价值观取向多元、多样、多变特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及其有效引领、整合之间的关系。因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功能,积极创新党的理论武装工作的方式方法,不断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才能有效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第6期)

梁胜明:文艺要彰显主流价值

  新时期以来,我国的文艺事业在党的文艺“二为”方向、“双百”方针指引下,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和繁荣,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但是,由于受到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以及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和文艺思潮的冲击,以及我们国内出现的历史虚无主义,特别是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等思潮的影响,我们的文学艺术在彰显主导价值方面还有较大差距,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又有艺术魅力的佳作还不多见。尤其不可忽视的是,还存在一些背离社会主义文艺主导价值的现象;一些人还沉浸在脱离群众、自我表现的狭小圈子里,进行个人化和私语化的写作。一些人忽视人的社会属性,迎合低级趣味,单纯制造商业卖点;有的人违背唯物史观,美化历史陈迹,极力赞颂封建统治阶级代表人物,肆意贬损伟大的中国革命;有的人掩盖和否定社会生活的本质和主流,丑化现实生活,集中展示阴暗、腐败、丑恶、愚昧、落后,使人看不到生活的亮点和希望,动摇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念。这些情况表明,我们非常有必要端正文艺创作的指导思想,彰显文学艺术的主导价值,坚持正确导向,弘扬社会正气,表现时代精神,引领社会进步。

  (来源:《人民日报》2010年12月10日)

禚明亮:国外学界对“当中国主宰世界”的不同解读

  英国的查理·霍尔(Charlie Hore)在题为《当中国主宰世界》文章中认为,中国的崛起,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它的绝对增长速度。30年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基本上还处于停滞状态,不足世界贸易总量的1%。而从那时起,中国每年以约10%的经济增长速度发展,现在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贸易体(仅次于美国和德国)。现今几乎所有研究中国的著作都一致地认为,中国很快就会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超级大国。右翼人士为之哀叹,左翼人士为之雀跃,但他们都认为中国的崛起是大势所趋。英国作家、经济学家威尔·赫顿在《中国是在危机中,而不是在崛起》一书中对马丁·雅克的新著《当中国主宰世界:中央王国的崛起与西方世界的终结》作了评述。威尔·赫顿认为,马丁·雅克关于未来中国主宰世界的预测证据不足,并认为中国缺乏权力间的制衡,这一点将制约中国的发展,将来主宰世界的依然是西方,而不是中国。

  (来源:《国外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本文关键词:意识形态领域新挑战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257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257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4db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