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异化及其克服—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18-02-10 22:49

  本文关键词: 马克思 人的异化 异化的克服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出处:《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马克思通过对早期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生存状况的调查与研究,发现了现实生活中工人的异化状态,进而提出异化理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的思想渊源是卢梭、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以及亚当·斯密的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异化。其一,在经济方面,劳动者与其产品相异化。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其二,人同人相异化。人与人之间是一种冷漠、竞争的关系,个人是一种抽象、孤独与消极的个人。此外,劳动者通过异化劳动生产出了一个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同这个劳动的关系,而这说到底也就是工人同资本家的关系。异化劳动导致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其三,劳动者同他的类本质相异化。人的类特性或类本质就是进行一种自由自觉的、有创造性的活动。而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造成金钱至上、货币崇拜,使人们偏离了真正有价值、有创造性、有意义的人生。而在马克思看来,这是一种异化。 马克思认为,产生上述异化的根源是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而异化的否定与克服的途径则是要通过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否定与克服。从终极的意义上说,是要经由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从而实现人的个性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深刻领会他的这一理论,有助于我们追求贫富差距的缩小、公平正义的实现。这一理论还启示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及中西方思想文化的精华来教育青年,引导青年树立高尚、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人的个性全面自由的发展。
[Abstract]:By investigating and studying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the working class in the early capitalist countries, Marx discovered the alienation of workers in real life and put forward the alienation theory. Feuerbach's theory of alienation, and Adam Smith's political economy. Marx's alienation theory holds that, under the capitalist mode of production, human beings are alienated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first, in the economic aspect, workers and their products are alienated. The more wealth workers produce, the more wealth they produce. The greater the power and quantity of his products, the poorer he will be. The more goods workers create, the more he will become cheap goods. Second, people are alienated from people. There is a cold, compet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the individual is an abstraction. Loneliness and negativity. In addition, the laborer produces a relationship between a person standing outside of labor and this labor through alienated labor, This, in the final analysis,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kers and capitalists. Alienated labor leads to the antagonism between the proletariat and the bourgeoisie. Thirdly, the laborer is alienated from the nature of his class. The capitalist mode of production, which leads to the supremacy of money and the worship of money, makes people deviate from a truly valuable, creative and meaningful life. In Marx's view, this is a kind of alienation. Marx believed that the origin of the above alienation is private ownership, which is the mode of production of capitalism, and the way to negate and overcome alienation is through the negation and overcoming of capitalist mode of production. It is to realize communism through socialism so as to realize the all-round and free development of human personality. Marx's theory of alienation is still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our social development today.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his theory will help us to pursue the narrowing of the gap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This theory also enlightens us to educate young people with Marxism theory and the essenc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ideology and culture, to guide young people to set up noble and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and to promote the all-round and free development of human personality.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6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克俭;也谈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与刘森林同志商榷[J];求是学刊;1991年02期

2 庞元正;马克思哲学与当今时代[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年01期

3 程彪,郭玉芳;历史中的现实世界——马克思哲学的世界概念[J];长白学刊;2005年05期

4 刘必好;;是生存实践论还是科学方法论——关于正确理解马克思哲学特质的思考[J];理论探讨;2006年01期

5 谭剑君;;“回到马克思”——从哲学观的视角看[J];法制与社会;2007年07期

6 张宗艳;王国富;;马克思对西方传统主体性思想的超越[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7 刘晓辉;;马克思哲学的“人文关怀”意蕴与“以人为本”[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8年02期

8 王传刚;;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转向及其理论特质[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9 孙凤东;;马克思“自由时间”理论研究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陈亚萍;;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札记——浅论异化理论[J];兰州学刊;2008年S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崔秋锁;;马克思的人本历史观念之理论性质探析[A];“以人为本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人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吴晓明;;论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一辑)[C];2000年

3 俞吾金;;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与黑格尔哲学之间的关系[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5)[C];2007年

4 贺善侃;;论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定位[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5 刘进田;;马克思人的自我完成价值思想初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价值哲学思想研究[A];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6 贺来;;理论硬核的变革与解释原则的跃迁——马克思哲学与“存在论”范式的转换[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4)[C];2004年

7 徐辉;;诗性——一个被忽略的马克思哲学解读视角[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8 孙正聿;;解放何以可能?——马克思的本体论革命[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4)[C];2004年

9 张茂泽;;马克思的人性论体系——兼谈它与儒家人性论的异同及其超越[A];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10 刘进田;邓武红;;论马克思哲学的法哲学特质[A];讨论“三个代表”哲学思考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吉林大学哲学系 孙正聿;马克思开辟的哲学道路[N];光明日报;2011年

2 胡大平;马克思哲学研究“当代性”问题[N];光明日报;2003年

3 白刚;马克思哲学未来发展前瞻[N];社会科学报;2001年

4 吴鲁;对马克思哲学遗产的一次深入解读[N];学习时报;2010年

5 关飞;带着问题出场[N];光明日报;2004年

6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 胡为雄;科学对待历史遗产推进哲学理论创新[N];光明日报;2009年

7 孙亮;简评《公共性视域——马克思哲学的当代阐释》[N];光明日报;2009年

8 俞吾金;人文关怀:马克思哲学的另一个维度[N];光明日报;2001年

9 ;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要平台[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10 俞吾金;马克思哲学中的人文关怀[N];河南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清竹;马克思货币哲学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牛小侠;当代“有限性”视阈下的马克思哲学旨趣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3 顾波;马克思人本心理观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4 王淼;形而上学的社会历史批判[D];吉林大学;2010年

5 杨芳;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及其当代意义[D];武汉大学;2010年

6 刘雄伟;历史的客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7 关锋;论马克思的实践理性[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李兵;论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的哲学主题[D];吉林大学;2005年

9 张盾;现代性问题图景中的马克思哲学革命[D];吉林大学;2004年

10 王海英;马克思与弗洛姆异化理论统观[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瑶;马克思哲学思维方式变革的内在维度[D];吉林大学;2010年

2 张琼;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秦晨哲;论马克思的需要理论[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4 岳新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有机统一:马克思哲学的当代诠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郑春园;在“类我”与“自我”之间[D];内蒙古大学;2010年

6 张杰;论马克思哲学的人道主义思想[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杨文亚;马克思实践哲学与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D];淮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承福;论马克思哲学的实践人本学维度[D];天津师范大学;2005年

9 关春玲;试论马克思哲学的生态伦理向度[D];黑龙江大学;2002年

10 李金齐;马克思超越费尔巴哈的实质[D];苏州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5016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5016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80b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