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对现代性社会的发现、批判与重构
本文选题:现代性社会 切入点:市民社会批判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德国古典哲学只是在启蒙运动有关自然状态说的意义上把握社会,因而对社会的理解并未真正进入现代性视域。通过从现代性社会中分离出资本主义市民社会及其制度结构,马克思发现并批判了现代性社会;通过对片面的自然主义与片面的人道主义的双重超越,马克思形成了自己的社会观;通过"社会化的人或人类社会"及其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建构,马克思实现了对现代性社会的重构。马克思对现代性社会的发现、批判与重构,贯穿着政治批判以及作为政治批判具体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也构成了与经典社会理论、西方现代社会理论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批判性对话。当下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则在不断重现马克思当年所厘定的现代性社会的地平。
[Abstract]:The classical German philosophy only grasped the society in the sense of the Enlightenment's theory of natural state, s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society did not really enter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ity. By separating the capitalist civil society and its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from the modern society, the 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y only grasped the society in the sense of the Enlightenment. Marx discovered and criticized the modern society and formed his own social view through the double transcendence of one-sided naturalism and one-sided humanitarianism. Through "socialized human or human society" and 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Marx realized the reconstruction of modern society. The political criticism and the political economic criticism, which is the embodiment of the political criticism, also constitutes the classical social theory. The critical dialogue between the western modern social theory and the western Marxist social theory. At present, the financial crisis spreading all over the world is reproducing the level of the modern society defined by Marx at that time.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国外思潮研究国家创新基地;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重建历史唯物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批准号07JJD710024) 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B103)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A81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向宝云;卢衍鹏;;生存的艰难与平凡的伟大——简评傅恒的长篇小说《天地平民》[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2 陈燕君;;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意蕴初探[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3 陈义平;论康德的自由主义政治哲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4 李洵,陈徽;康德的普世伦理之善恶概念[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5 张能为;伽达默尔“第三次启蒙”与现代科学化时代[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6 李昭昊;墨翟和平观的哲学基础[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7 陈义平;权利与法治:康德法哲学的二维视界[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8 胡万年;“大自然的智慧”——解读康德《实用人类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9 胡友峰,付昌玲;论伽达默尔对艺术真理的探寻[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10 李革新;;从自然王国到自由王国——论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自由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秀香;;幸福与信任的重建——信任价值的当代生活视角[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2 姚轩鸽;;全球化背景中的伦理冲突与道德重建研究[A];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第15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论文汇编(三)[C];2007年
3 董军;杨萍;;本体思维的伦理转型与生态价值观之确立[A];伦理视野下的社会发展——第17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董正华;;全球化:歧义纷沓的解说与真实的历史进程[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文化共存下的记忆与遗忘”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5 刘军;;试论公民权与人权的差别[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传统与现代的国家建构与政治文化”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6 万俊人;;政治如何进入哲学[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上卷)[C];2007年
7 仰海峰;;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8 黄旦;丁未;;传播学科“知识地图”的绘制和建构——19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传播学译著的回顾[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9 郭小平;;“风险传播”研究的范式转换[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10 刘松涛;李建会;;断裂、不确定性与风险——试析科技风险及其伦理规避[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康德强;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张广才;大河家镇周家村家庭经济调查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5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戴均;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政治认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夏桂平;基于现代性理念的岭南建筑适应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10 佟轶材;共青团工作思想方法的当代创新[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志明;信息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徐白雪;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形态的大众化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灿仕;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李园;信息化时代教育技术人文精神的缺失与重构[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秦璐;网络舆情引导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赵小军;萨特实践观与马克思实践观之比较[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耿如昕;反思与重构:我国行政诉讼被告认定规则[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冯婧雅;风险社会视角下的中国法律治理[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刘文佳;中国古代的清官和民众的“青天”崇拜倾向[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申腾;日常政治视野下中国城市社区业主维权行动探析:基于HB社区的个案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庞立生;;马克思社会理论的当代思想效应[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瑞麟;;逻辑与政治——论殷海光如何应用逻辑来从事政治批判[A];第二届海峡两岸逻辑教学学术会议专辑[C];2006年
2 唐刃;;略论当前文艺创作中的反历史唯物主义倾向[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一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6年年会论文集[C];1996年
3 冯锡刚;;“瞠然自失”的检讨——郭沫若与武训批判[A];郭沫若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C];2000年
4 杜蒸民;;从“五四”评法到郭沫若的尊法反术——郭沫若法家批判反思[A];郭沫若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C];2000年
5 冯良方;;汉代经学的政治批判性[A];孔学研究(第十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诸葛殷同;;中国50~60年代的逻辑争论[A];逻辑今探——中国逻辑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6年
7 郝明工;;何其芳同志与共和国文学运动——从一个人的文学境遇看一个社会的文学运动[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8 陈春文;;母语世界的恋人与尴尬[A];《国学论衡》(第四辑)[C];2007年
9 张星星;;胡风事件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杜蒸民;;在批判中实现超越——郭沫若与胡适关系述论[A];郭沫若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199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顾肃;社会和政治批判同样需要实事求是[N];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邱慧 北京大学博士生;对科学的政治批判[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3 金民卿;当代西方文化研究的三个转向[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4 彭江虹;当代文艺思潮的深层把握[N];光明日报;2007年
5 宋大琦;再次审判黄世仁[N];人民法院报;2003年
6 彭江虹;对当代文艺思潮的深层把握[N];中华新闻报;2007年
7 张弘;民主的价值与美貌的诱惑[N];北京日报;2004年
8 曹卫东;哈贝马斯的启示[N];中华读书报;2001年
9 塞缪尔·鲍尔斯 赫伯特·金蒂斯;《民主和资本主义》[N];中华读书报;2004年
10 袁良骏;《狼来了》该不该散?[N];中华读书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杨俊;批判电影《武训传》运动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2 张磊;唐甄政治批判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谷学峰;1958年“史学革命”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樊瑛华;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农业经济问题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巧玲;新中国三十年的性伦文化(1949—1978)[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2 赵晓芳;被政治批判摧折的艺术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3 肖渝;鸳鸯蝴蝶派评价史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4 赵铁华;植根时代的思想旗帜[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吉姝婉;从《西乡钞票》看松本清张的文学特征[D];吉林大学;2006年
6 崔海妍;唐传奇《纂异记》研究[D];西藏民族学院;2007年
7 杨新宾;王符《潜夫论》政治批判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源远;论王充的学者气质[D];河南大学;2006年
9 孙淑芹;论中国现代喜剧主题意蕴的发展嬗变[D];延边大学;2006年
10 刘迎新;五四时期与新时期中国留日学生文学特点及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5868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586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