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
本文选题:马克思主义理论 切入点:理论魅力 出处:《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6期
【摘要】:正经过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后,理论界在进行多方面的反思,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反思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尽管随着社会主义的确立,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意识形态中早已占据主导地位,尽管宪法已经载明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们事业的理论基础,但是我们还是不能忽视马克思主义在群众心理、情感以及理论选择意愿上能否占优势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除了马克思主义以自身的理论魅力去吸引、赢得群众以外,绝没有其他高妙的“法术”。马克思主义如何以自身的理论魅力吸引群众?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作些探讨。
[Abstract]:After the political turmoil at the turn of the spring and summer of 1989, the theorists were engaged in many aspects of reflection, but the reflection on Marxist theory did not attract enough attention, although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socialism, Marxism has long played a leading role in social ideology. Although the Constitution already states that Marxism is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guiding our cause, we still cannot ignore Marxism in the psychology of the masses.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emotion and the willingness to choose theory can prevail, the way to solve this problem is to attract and win the masses by Marxism with its own theoretical charm. There is absolutely no other wonderful "magic". How does Marxism attract the masses with its theoretical charm?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make some discussion on this problem.
【分类号】:A56.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大方;;对历史遗产批判继承的几点理解[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3期
2 汤文曙;从价值观透视社会历史观[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3 范达人;略论历史的比较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3期
4 吕德申;普列汉诺夫文艺思想的几个重要方面[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5期
5 张翼星;关于列宁主义实质的若干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5期
6 宋耀华,侯汉平;论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01期
7 尚东涛;论中介功能的两重性[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8 李正华;中日企业立法比较研究[J];比较法研究;1993年03期
9 张静如;论五四时期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8年04期
10 常欣欣;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鞠健;;瞿秋白关于国家政权的思想[A];瞿秋白研究新探[C];2002年
2 梁胜明;;文艺与生活的唯物辩证法[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一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二次年会论文集[C];1981年
3 郑国铨;;论文艺的继承和革新[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一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二次年会论文集[C];1981年
4 何望贤;孙广举;矫桂棠;;我国革命文艺的战略学[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二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一九八二年年会论文集[C];1982年
5 梁安全;;“作群众的忠实的代言人”——以文艺家观察体验生活的心理分析为基点说开去[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七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92年
6 赵心宪;;新时期《讲话》研究的哲学思考[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八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93年
7 吴慧颖;;社会主义性质文学和社会主义功能文学——关于社会主义文学的一种系统观[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一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6年年会论文集[C];1996年
8 张有常;;初论情报信息是医学输血科学事业的重要载体[A];科技期刊编辑研究文集(第三集)[C];1994年
9 王来棣;;立宪派的“和平独立”与辛亥革命[A];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C];198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家方;从“理性的颠倒”到“实践的颠倒”[D];吉林大学;2006年
2 谢钟;论历史演进中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D];中共中央党校;1995年
3 陶治国;改革、发展与中国的社会稳定[D];中共中央党校;1995年
4 贾建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D];中共中央党校;1993年
5 杨晋川;戈尔巴乔夫与苏联演变和解体[D];中共中央党校;1994年
6 程国林;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1994年
7 贾高建;自由体系的构成及其综合探析[D];中共中央党校;1994年
8 邓敬雷;关于毛泽东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得失探析[D];中共中央党校;1997年
9 王仲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1996年
10 陈述;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199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吴丽娟;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行政文化障碍及消除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前元;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6期
2 ;林彪的“四好运动”是什么货色?[J];天津教育;1974年04期
3 师政;雷冰;;马克思主义在无产阶级专政问题上反对机会主义的斗争[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5年02期
4 孙连成 ,林圃;《法德农民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文献[J];贵州社会科学;1982年02期
5 车有道;;马克思对人类精神文明的伟大贡献[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3年02期
6 斯米尔诺夫;雅里;李国海;;马克思和卢格:两种政治哲学[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3年02期
7 周作翰;周仲秋;;论马克思抛弃异化范畴的历史必然性[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4年02期
8 李世洞;;浅谈美国在马克思主义诞生发展中的地位[J];马克思主义研究;1986年03期
9 柯盛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 看待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J];思想政治课教学;1986年01期
10 韩茂华;坚持马克思主义 继续解放思想[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8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陆近春;;科学统一总体构成及其知识分类索引浅说[A];2005年中国索引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王仕军;;马克思企业理论的反思与检讨[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3 陈大明;;“三个代表”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学领导观[A];全国领导科学第八次学术讨论会论文精选[C];2001年
4 谷丽娟;;和平与发展时代的马克思主义[A];最珍贵的精神财富——黑龙江省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4年
5 张梅毅;季甄馥;;瞿秋白创建新文化的理论与实践及其现实意义[A];纪念瞿秋白同志诞辰105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梁柱;;毛泽东文化观的若干问题研究[A];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构建[C];2004年
7 孙晓毛;;论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A];第八届暨第七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李济广;;马克思主义与“公有民营”[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9 虞蛟;;浅论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A];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讨会文章选编[C];2007年
10 都培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扬弃与创新[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 戴钢书;马克思主义对文艺的指导作用[N];中国艺术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田建明;马克思主义在欧洲还好吗?[N];中国民族报;2008年
3 钟平;永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4 记者 汪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导论坛在津举行[N];天津日报;2008年
5 王杰;马克思主义与儒学高层论坛综述[N];学习时报;2008年
6 【美】阿里夫·德里克 于海青 美国俄勒冈大学耐特社会科学讲座教授;马克思主义在当代面临的挑战[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7 郑萍;佐佐木力与《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8 钟君;第二届全国马克思主义院长论坛在南宁召开[N];光明日报;2008年
9 记者 陈欣然;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导论坛举行[N];天津教育报;2008年
10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陈学明;为什么不提“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成果”?[N];社会科学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欧健;毛泽东邓小平社会主义观比较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东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论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内在根据[D];黑龙江大学;2001年
3 陶国相;社会主义基本经济理论创新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4 徐钊;论马克思哲学变革的三维向度[D];苏州大学;2010年
5 韩经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冲突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徐化影;中国政治文明现代演进的基本思考[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7 刘小丰;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哲学反思[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8 刘莉;马克思主义与后殖民理论视域[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陈力;创新实践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10 赵景峰;经济全球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分析[D];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昀;普奈斯神话:后女性主义重读[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4年
2 何鹏举;马克思主义公共权力观及其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3 刘应然;论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4 王浩斌;马克思主义社会现代化思想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5 郑茹月;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观与和谐社会建设[D];兰州大学;2006年
6 刘琼;试析F·R·詹姆逊的认知测绘思想[D];山西大学;2010年
7 申小蓉;论马克思主义民族化[D];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
8 尹礼政;论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9 冯治国;西方生态社会主义思潮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10 程晓;论詹姆逊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诠释学[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713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671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