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传播视阈下实现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时代逻辑与策略转型
本文选题:新媒体 切入点:意识形态 出处:《理论月刊》2015年06期
【摘要】: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实现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关键在于意识形态传播有效性,新媒体的广泛普及运用改变了意识形态传播的环境、载体、过程和模式。在开放性、社会性和个性化的新媒体传播特点视阈下解析意识形态工作的传播力和主导权,需要高度关注和探讨党的宣传工作的效度、"舆论一律"和"意见领袖"群体独特作用等相关问题。新媒体时代要求充分运用新媒体资源提高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力和竞争力,坚持党管媒体原则,建立新媒体舆论研判引导机制,提高思想宣传工作者的媒介素养,培养"意见领袖"新型人才群体。
[Abstract]:The ideological work of the Party i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work of the Party. The key to the realization of ideological leadership lies in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communication. The widespread use of new media has changed the environment and carrier of ideological communi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pen, social and individualized new media communication, the communication power and leading power of ideological work are analyzed. It is necessary to pay close attention to and discuss the validity of the Party's propaganda work, the unique role of the "public opinion uniform" and "opinion leaders" groups, etc. The new media era calls for the full use of new media resources to enhance the leadership and competitiveness of ideological work.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the Party governing the media, establish a new media opinion research and guidance mechanism, improve the media literacy of ideological propagandists, and cultivate the "opinion leaders" new talent group.
【作者单位】: 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4BDJ060)
【分类号】:D25;D64;G2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托马斯·迈尔,郭业洲,陈林;热话题与冷思考(十六)——关于媒体社会中政党政治的对话[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0年04期
2 刘瑞生;;新媒体传播转型视阈下的意识形态建构[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忠学;;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新阶段对农业发展的引领[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1期
2 王文兵;;理解之花常开:走进诠释学世界——《理解之思———诠释学初论》读后[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3 茅根红;陈志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4 徐晓风;刘爱军;;论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兼谈卢卡奇《社会存在本体论》中的意识形态思想[J];北方论丛;2011年03期
5 梅景辉;;意识形态向生活世界的回归——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现代性之维[J];北方论丛;2012年01期
6 林兴初;;西方“政党衰败”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创新[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7 刘波;李映秋;;当代青年学生接受社会思潮的方式流变与对策[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8 李小溪;;大众传媒中的新闻消费主义倾向辨析[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9 于翠玲;;中国元素网的编辑创意及其启示[J];中国编辑;2008年06期
10 王小娟;;图书娱乐化现象辨析与对策研究——基于公共领域的理论视角[J];出版发行研究;2010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建鸣;;意识形态与美国革命的历史叙事[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变与常:关于社会转型方式的历史思考”历史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2 师曾志;;近年来我国网络媒介事件中公民性的体现与意义[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化、和谐社会与可选择的现代性:新媒体与社会发展”新闻传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3 黄典林;;媒体主流叙事的边缘解读及其社会逻辑——以北京大栅栏地区为例[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4 周凡;;葛兰西与“后马克思主义”的生成[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陈堂发;;新闻传媒与公共政策论辩[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8):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论文集[C];2008年
6 史志高;;私密空间生产:手机短信社会影响研究的新路径[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8):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论文集[C];2008年
7 周立;;大众传媒热“秀”与媒介意识形态安全[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8 王永贵;邱斌;;构建和谐社会与推进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若干思考[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7年
9 凌玉建;;意识形态作为一种价值性功能性的命名——兼谈社会意识形式的实践向度[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10 户晓坤;;对当代消费文化的批判性研究[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戴均;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政治认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余一凡;从马克思到列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D];南开大学;2010年
3 侯东阳;中国舆情调控机制的渐进与优化[D];暨南大学;2010年
4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5 徐萍;从晚清至民初:媒介环境中的文学变革[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曹和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人本取向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孙兴杰;帝国·霸权·区域:权力边界与东方问题的演进[D];吉林大学;2011年
8 肖应红;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徐红梅;民族服饰文化传承中的图像记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董海浪;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国超;党建工作网络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周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当代大学生吸引力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09年
3 陈燕敏;意识形态理论的建构与嬗变[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4 张微;文化社会学视野下的新媒体艺术论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杨英月;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高鹏虎;中共驾驭网络媒体能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雷;信息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安晓东;大众传媒时代意识形态对文学创作主体的影响[D];西北大学;2011年
9 任亚男;主流意识形态的缝合功能初探[D];河南大学;2011年
10 杨琳;化妆品广告的视觉形象审美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涛;;美国东亚冷战舆论中的孔子——以1949—1972年间的美国主要报纸为例[J];国际论坛;2010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学俭;刘占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实践维度管窥——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王学俭教授访谈[J];社会科学家;2012年1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郭楚敏;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新媒体传播的诉求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6899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689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