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唯灵论”批判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31 10:09

  本文选题:马克思 切入点:宗教唯灵论 出处:《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03期


【摘要】:在马克思的理论视野中,资产阶级在政治与经济领域所持有的观念形态继承了宗教(基督教)以抽象的精神观念能动地把握世界的方式,从而都具有了唯灵论特征。因而,马克思把对宗教唯灵论的批判看作是政治与经济领域批判的前提。在政治领域中,资产阶级思想家把私有财产制度抽象人格化,从简单的经济关系出发来论证自由和平等,从而使建立在这种抽象人格基础上的自由和平等等政治国家的政治理念日益抽象化,并支配着社会成员的头脑且企图实现所谓的普遍利益而具有唯灵论特征;在经济领域中,资本拜物教是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的最高峰,资本这一抽象的"死劳动"借助于雇佣劳动这一"活劳动"得以不断增殖从而具有了支配人的灵性。马克思对这三种唯灵论批判的意图在于提醒人们要搞清楚资本主义制度所包含的矛盾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形态和观念形态之间的差别,不被抽象观念所支配,从而唤醒工人阶级的彻底的革命意识。
[Abstract]:In the view of Marx's theory, the ideology held by the bourgeoisie in the fields of politics and economy inherits the way that religion (Christianity) grasps the world with abstract spiritual ideas, and thus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iritualism. Marx regarded the critique of religious spirituality as the premise of criticism in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fields. In the political field, bourgeois thinkers abstract and personalize the private property system and demonstrate freedom and equa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imple economic relations. Thus giving rise to the increasingly abstract political ideas of political States, such as freedom and peace, based on this abstract personality, and dominating the minds of the members of society and seeking to achieve so-called universal interests with a spiritualistic character; in the economic sphere, Capital fetishism is the peak of commodity fetishism and monetary fetishism. Capital, the abstract "dead labor", is constantly multiplied by the "living labor" of wage labor, and thus has the spirit to dominate human beings. Marx's intention of criticizing these three kinds of spiritualism is to remind people to make clear the capital. The contradictions contained in this system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realistic and conceptual forms of capitalist society, Not dominated by abstract ideas, thus awaken the working class's thorough revolutionary consciousness.
【作者单位】: 河南科技大学;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0YJA710045) 河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4BZZ008) 河南省教育厅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4GH753)
【分类号】:A81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大友;政治本体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杨竞业;人的本质的多维哲学反思——以“经验的预设”与“预设的经验”为路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3 段勇;涂效华;;略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发展与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4 向宝云;卢衍鹏;;生存的艰难与平凡的伟大——简评傅恒的长篇小说《天地平民》[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5 税尚军;;正视问题 突出重点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6 周智健;徐刚;;保障农民主体地位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7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8 邓宏烈;;论康德哲学的批判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9 李银兵;;浅析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含义、基本特点和基本内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10 白立强;;唯物史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炳林;;思想争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颜杰峰;;党内民主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基本问题研究[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杨生平;;新中国60年我国意识形态理论回顾与反思[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6 陈明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共和国的灵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7 乔旋;;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形象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8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9 吴群芳;;和谐社会视野下公民均衡利益表达中的政府职能[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10 仰海峰;;表象体系、主体幻觉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职能——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探析[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建军;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夏菲;论英国警察权的变迁[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徐佳;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秦曼;海洋渔业资源资产的产权效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余正琨;论科学发展观对三大规律认识的丰富与发展[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三三;基于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宗教信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余晓玲;以农地为依托构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丁玲;武汉部属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参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周荣;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女性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林冬妹;粤东黄狮村贫困人口生存状况及改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徐本禹;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7 贾蓓;新世纪都市类报纸女性报道现状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8 韩家勤;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9 路明;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机制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10 黄桂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构建[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海博;李伟;;马克思对资本拜物教的批判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2年03期

2 杨金华;;资本崇拜的宗教性及其悖谬——国际金融危机的经济哲学剖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3 姬超胜;;真实与虚幻:马克思对“拜物教”的批判[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4 胡显中;论权力拜物教[J];社会;1989年03期

5 王华英;;技术拜物教探析[J];理论界;2009年06期

6 杨旭东;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J];科学社会主义;1997年04期

7 李萍;王海民;;《资本论》中的“拜物教”含义论析[J];天中学刊;2012年03期

8 吴兵;;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的理论内涵及其经济伦理意义[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0年02期

9 陈方平;;历史唯物主义深层视域中的雇佣劳动概念[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11期

10 伍小涛;;终结还是在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审视[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唐正东;;《资本论》: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第四个阶段[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贺来;历史唯物主义具有批判向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夏林;马克思的商品、货币、资本拜物教理论探析[D];厦门大学;2002年

2 唐凯;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3 张宪文;马克思拜物教思想与人的解放[D];兰州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6902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6902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7f3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