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政党认同的挑战及其应对——基于互联网时代的考察
本文选题:互联网时代 切入点:执政党认同 出处:《宁夏社会科学》2015年03期
【摘要】:信息化是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互联网的应用是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互联网对政治社会化、政党文化传承、政党形象塑造等方面影响巨大,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中国的执政党认同也发生了深刻改变:民众的舆论诉求难以得到满足,党的组织体系难以对传播危机进行及时处理,党的政治文化和党的运作方式都难以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要求。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当务之急是正视互联网的挑战,通过顺应互联网时代潮流、坚持党管互联网原则、提升中国共产党软实力等方式塑造互联网时代下的执政党认同。
[Abstract]:Informatization i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modern society, and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net i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informatization development. The Internet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party culture inheritance, party image shaping and so on. The identity of China's ruling party has also undergone profound changes: public opinion demands are difficult to satisfy, and the party's organizational system is unable to deal with the spread of the crisis in a timely manner. Both the party's political culture and the party's operation methods are difficult to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Internet age. For the CPC, the urgent task is to face the challenges of the Internet and adhere to the Party's principles of managing the Internet by complying with the trend of the Internet age. Enhance the soft power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other ways to shape the identity of the ruling party in the Internet era.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保持党的纯洁性研究》(12&ZD07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时期党的工作作风与党群关系研究》(13&ZD009) 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方向)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25;G2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方付建;;网络空间社会思潮发展方式研究——基于思潮网站的分析[J];宁夏社会科学;2013年02期
2 李冉;;网络媒介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建构[J];政治学研究;2012年06期
3 柴宝勇;;论十八大报告中的执政党建设——以政党认同理论为分析视角[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4 徐行;杨鹏飞;;社会转型背景下政治认同与政党认同功能研究[J];学习与实践;2013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志达;;新生代农民工非制度化政治参与之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2 万资姿;网络伦理与既有伦理的差异与联系[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3 石国亮;;论政党价值观的功能[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4 孙勇;刘庆丰;;科学发展观与政治合法性多元基础之构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5 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及其转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6 黄裳裳;;理解“典型环境”观念的理性基础及多元视角[J];安徽文学论文集;2005年00期
7 刘雨辰;;赋权与公共部门的合法性风险及其规避——基于公共服务市场化的视角[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8 张军;论网络道德失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9 冯月季;;符号学视野下的哈贝马斯“主体间性”思想[J];安顺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10 杨军;左建辉;;西方理性主义的发展脉络[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邹平林;杜早华;;在私人道德与制度伦理之间——“小悦悦事件”带来的伦理反思[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2 高知鸣;;政府信息共享的行政法研究[A];第四届全国公法学博士生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张璐;;简述哈贝马斯科技批判理论的主要内容[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4 唐兴霖;;论电子政务在政府流程再造中的作用[A];公共管理研究(2)———“党的十六大与中国政治发展及公共管理改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龚廷泰;;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法哲学思考[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7年
6 李安乐;;文化研究视域下的精神图式关怀——丁方及高氏兄弟九十年代艺术的个案研究[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7 周敏凯;;政治认同建构与和谐社会建设[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8 沈逸;;信息技术革命、跨国信息流动与舆论塑造[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9 李小兰;;公共理性:协商、公共服务与协同善治[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哲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张俊国;杨莉;;“无直接利益冲突”防范与化解机制研究[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吴练达;制度、行为与经济发展[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3 杨芳;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及其当代意义[D];武汉大学;2010年
4 孙余余;人的虚拟生存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奕霏;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局部执政的人民利益观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刘春怡;转型期我国城市贫困人口的社会救助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阮思宇;论知识产权的权利限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吴琳;人的生存模式哲学反思[D];吉林大学;2011年
9 宫瑜;交往理性与道德共识[D];吉林大学;2011年
10 贺庆国;在历史和历史性之间[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永木;人力资本对农村家庭贫困的影响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何丹;从组织整合到社会整合[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袁洪君;企业劳动规章合法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李典璋;网络背景下行政权力运行机制创新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谷贱明;我国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尚璐璐;建国初期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琨媛;网络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建军;中国先进网络文化的民主政治建设功能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汪凤敏;当代中国政党制度权威的系统建构与重塑[D];河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姜慧文;商品型住宅小区的社区认同调查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晓永;孟德花;;试论网络思潮的预测和引导[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2 方付建;王国华;;当代社会思潮:发展取向与干预方式[J];长江论坛;2010年03期
3 栾春苹;宫明辉;;良好的政党形象是一种无形的执政资源[J];党政干部学刊;2006年06期
4 陶文昭;;互联网的社会思潮[J];电子政务;2010年04期
5 黄日涵;;美国总统大选中的网络政治营销研究[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6 方付建;;网络空间社会思潮传播策略研究[J];电子政务;2012年12期
7 方付建;;论网络时代的社会思潮[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2年01期
8 童星,罗军;网络社会:一种新的、现实的社会存在方式[J];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05期
9 刘波亚;郭燕来;;内涵·特点·路径:网络思潮的本质探析[J];理论与改革;2012年03期
10 方旭光;;政治认同——政治实践的范畴[J];兰州学刊;2006年09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徐崇温;[N];北京日报;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振清;社会变革中我国公民政治社会化的目标分析[J];学术交流;2002年05期
2 刘鑫;论政治社会化[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3 薛立强,杨书文;论政治社会化的涵义[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4 薛立强,杨书文;论政治社会化的涵义[J];重庆社会科学;2002年04期
5 汪如磊;论中国共产党政治社会化的转型[J];理论与改革;2002年02期
6 梁庆,宁健;论政治社会化及其方式优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年09期
7 张爱芳;政治社会化及其有效性的提高[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03期
8 程惠霞,杜奎霞;论传统政治社会化途径及其现代借鉴意义[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9 李怀;论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3年01期
10 展明锋,陈勇;论“入世”后我国政治社会化运行模式的转变[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叶长德;王兴仓;;略论思想政治工作与政治社会化[A];学习“十六大精神”哲学思考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林怡;张璐;;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实践路径和意义——基于对上海某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的现状分析[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3 苗春凤;;论权威评价活动中的典型[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4 胡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问题探析[A];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丛(第二辑)[C];2012年
5 朱东北;;从政治社会化论满洲省委的历史经验[A];东北抗联史学术交流会文集[C];2011年
6 惠冰;;大学中的青年政治社会化研究[A];和谐社会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研究报告——首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5)[C];2005年
7 显中;;《毛泽东的政治社会化机制》[A];毛泽东研究2012年卷[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于昆;农村青年政治社会化问题与对策[N];鞍山日报 ;2009年
2 燕继荣;政治社会化:政治文化的学习和传播[N];学习时报;2005年
3 周平;政治社会化——一种影响深远的社会政治过程[N];云南日报;2001年
4 楮岩;企业青年思想政治工作要常做常新[N];人民邮电;2013年
5 浙江省委党校哲学部教授 董根洪 浙江省委党校哲学部硕士生 王洪涛;抓好多样有效整合 践行核心价值体系[N];杭州日报;2012年
6 西藏大学 杨文仙;高校培育核心价值观的路径[N];西藏日报(汉);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娄淑华;公民政治社会化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2 段立新;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3 熊易寒;当代中国的身份认同与政治社会化:一项基于城市农民工子女的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4 何丽君;新时期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壮飞;青年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问题的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8年
2 徐岚;网络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3 王志琴;转型期我国政治社会化问题探析[D];西安科技大学;2010年
4 刘洋;互联网对“90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影响实证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周卫忠;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及对策[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戈亚男;当代中国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问题初探[D];南京大学;2011年
7 唐立山;我国高校学生政治社会化问题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龚小平;当代我国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及其教育对策问题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9 岳宗德;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06年
10 刘维;互联网对我国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6918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691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