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批判观与泛道德化批判的反思
本文选题:泛道德化 + 道德评价标准 ; 参考:《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洋溢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与自豪,然而在社会上我们却不难看到对现实的怀疑论倾向与对未来的悲观心态,泛道德化批判思维是产生这种怀疑论和悲观心态的内在原因。泛道德化批判是将一切现象道德化后再用理想化、双重化的标准进行道德评判的一种批判方式,其认识论特征是,在道德外延上将非伦理现象伦理化,在道德批判方法上将特称判断全称化。以简单否定和消极解构为表征的泛道德化批判正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道德以及社会生活诸方面悄然蔓延,已经构成培育良好社会心态、凝心聚力实现中国梦的巨大消极障碍,必须从科学、理性、辩证的马克思主义批判观立场予以反思,避免陷入泛道德化批判的思维误区。
[Abstract]:The report of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Party is filled with confidence and pride i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owever, in society, it is not difficult to see a tendency of scepticism about reality and a pessimistic attitude towards the future.Pan-moralized critical thinking is the internal cause of this skepticism and pessimism.Pan-moralization criticism is a kind of critical way to judge morality by idealizing and double standard after moralizing all phenomena. Its epistemological characteristic is that the non-ethical phenomenon should be ethically denoted in the moral extension.In the method of moral criticism, the special judgment is fully named.Pan-moral criticism, characterized by simple negation and negative deconstruction, is spreading quietly in the fields of economy, politics, ideology and culture, morality and social life, which has formed a good social mentality.In order to realize Chinese Dream's great negative obstacle, we must reflect on the standpoint of scientific, rational and dialectical Marxist critical view, and avoid falling into the misconception of universal moral criticism.
【作者单位】: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BKS065) 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13WT002)
【分类号】:A8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永贵;;马克思主义视阈中意识形态的内涵和功能阐释[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胡连生;;论资本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对西方社会的影响——基于对美国的剖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06期
2 王永贵;;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精髓及其当代启示[J];理论学刊;2009年06期
3 王永贵;;对全球化背景下意识形态含义不同认识的考察与分析[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02期
4 邢贲思;;意识形态论[J];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超,王丽;论古希腊怀疑主义对民主的影响[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2 荣雪涛;“三个有利于”道德评价标准浅探[J];学习导报;1997年08期
3 何佳;;法律中泛道德化问题的反思[J];经营管理者;2008年14期
4 陈火祥;郭泰山;;重视道德评价的作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J];新疆社会科学;1990年06期
5 吴洪淇;;真相及其敌人[J];研究生法学;2008年05期
6 ;“泛道德化”的危害[J];中国经济周刊;2011年33期
7 卞继伟;如何评估市场经济对道德观念的影响[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8 杨毅;刘亚政;;关于道德行为与道德评价关系问题的思考[J];理论建设;1989年03期
9 李伟辉;;从道德评价的角度把握社会主义荣辱观[J];理论前沿;2006年13期
10 蔡栋;吝莹莹;;中国古代道德评价思想与大学生道德评价[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剑波;;怀疑主义的宿命与知识论的出路——绝对不可错论与语境不可错论研究[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2 宛小平;;对“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美学"一词的质疑[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高菊;;科学自由与道德评价[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赵士辉;;简论加强道德的组织评价[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5 陈华国;;浅谈《水浒传》中潘巧云命案的道德评价[A];2005年全国《水浒》与明清小说研讨会暨大丰市施耐庵研究会成立20周年庆典专辑[C];2005年
6 唐旭;;蒙田的道德教育思想初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袁志平;;邓小平伦理思想初探[A];改革 求实 创新——青海省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优秀论文集[C];1998年
8 陈宁宁;;尼采对王国维与陈铨的影响[A];时代与思潮(2)——中西文化冲撞[C];1989年
9 江雪莲;;从实践伦理角度看高科技发展对伦理道德的挑战与冲击[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胡慧河;;默顿的科学规范在学术期刊编辑中的适用[A];改革创新·科学发展——第7届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朱凤荣 蒋桂玲 乔文林;浅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评价标准[N];河北经济日报;2002年
2 郭泰山;道德评价标准必须与时俱进[N];新疆日报(汉);2011年
3 赵志刚;对贪官的道德评价宜有宏观视野[N];检察日报;2007年
4 李经历;警惕怀疑主义泡沫[N];上海金融报;2007年
5 阜城四小 刘俊喜;坚持正确的道德评价标准 做好小学德育工作[N];衡水日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胡成勇 特约通讯员程康;是文化规范还是泛道德化?[N];工人日报;2002年
7 本报记者 张世凤;毕淑敏悲观主义的白衣天使[N];华夏时报;2004年
8 张晓晖;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N];上海证券报;2007年
9 穆土;确证论研究取得新成果[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10 周舒邋彭敏;“怀疑主义者”里希特[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玉华;三种视角分析塞缪尔·贝克特戏剧中的沉默艺术[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2 吴煦;超越海商法解释的形式主义和怀疑主义[D];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
3 吕旭龙;论传统知识论的问题与困境[D];厦门大学;2007年
4 张丽娟;我国党政领导干部道德评价标准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5 杨再红;中国古典戏曲的悲剧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高小康;中国近古社会文化与叙事[D];南京师范大学;1998年
7 彭灵勇;法律推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8 雷德鹏;走出知识论困境之途[D];复旦大学;2005年
9 高玉平;道德客观性的证明[D];吉林大学;2006年
10 潘明德;索洛维约夫宗教哲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超;论怀疑主义对民主的影响[D];华侨大学;2004年
2 于明;语境主义理论能否走出怀疑论困境[D];山东大学;2011年
3 焦优平;从哈代的抒情诗看哈代的悲观主义[D];河南大学;2003年
4 王建全;皮蓝德娄短篇小说中的悲观主义语言[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5 兰雪梅;新时期我国道德评价标准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6 韩华;一束生长于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土壤上的带刺玫瑰[D];山东大学;2005年
7 付存清;合理怀疑方法的探析[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邓媛媛;从狭小到博大[D];黑龙江大学;2005年
9 任春芹;论许地山的思想与创作[D];山东大学;2005年
10 冯英学;济慈的怀疑主义和唯美主义[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7627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762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