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与“景象社会”——基于“表现”到“景象”逻辑生成的批判性考察

发布时间:2018-04-17 19:55

  本文选题:《资本论》 + 表现 ; 参考:《天津社会科学》2015年06期


【摘要】:依照马克思的看法,"表现形式"必须置于特定的社会关系中才能真正理解事物本身;表现形式不断发展最终构成了统治人们生活的"抽象形式"并获得了永恒性的外观。反观德波在论及景象时无疑承接了"表现"这个概念。马克思指认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被德波再次颠倒,即将物推导到外观形象的层面。景象自身构建了一个"伪世界",人们在其中"以奴为主",德波对此批判与变革的方案最终求助于日常生活的艺术实践,这显然是过分夸大了从占有到显现的过程,从而否定了当今社会依然需要从"资本—阶级"的关联来建构革命主体。
[Abstract]:According to Marx's opinion, "form of expression" must be placed in a specific social relationship in order to truly understand the thing itself, and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form of expression ultimately constitutes the "abstract form" that governs people's life and obtains a permanent appearance.Debo, on the other hand, takes on the concept of "performance" when it comes to the scen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man as identified by Marx shows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ngs and things is reversed by Debo again, that is to say, things are deduced to the level of appearance image.The scene itself has constructed a "pseudo world" in which people are "mainly slaves". Debo's critique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is project ultimately turn to the art practice of daily life, which obviously exaggerates the process from possession to manifestation.It negates that the society still needs to construct the revolutionary subject from the relation of capital-class.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拜物教批判语境中的政治哲学”(项目号:2015M571742) 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马克思与黑格尔思想传承关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A8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孙亮;;“生活”的认知方式与统治形式——基于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的尝试性思考[J];江海学刊;2015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明;金燕;王芹;;触类为象,合义为征:也谈电影艺术的象征[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2 包鹏程;《奥德赛》的结构与潜结构[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3 黎泽潮;;广告传播的文化语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韦晶;;试论当代的大众文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0期

5 曲瑞华,李润杰;全球化的文化意蕴与文化选择[J];保定师专学报;2000年03期

6 朱红文;后现代主义设计的风格和文化理念[J];保定师专学报;2001年03期

7 胡义成;作为矛盾结构体的中国地域文化——破译中国地域文化的一种尝试性方法简述[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8 曾耀农;中国近期电影后现代性进程[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9 赵晓芳;;语言天空下的别样风景——关于《马桥词典》的语言哲学解读[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10 王海洲;后现代主义与王家卫电影[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贺建平;;消费社会的炫耀性消费与广告的意义建构[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2 周景雷;;后乡村叙事:后工业时代的乡村呈现[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3 郑崇选;;当代消费文化语境下文学叙事的两种缺陷[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4 王一川;;当代大众文化与中国大众文化学[A];全球化与中国影视的命运——首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1年

5 杨向荣;;距离的生成与消解——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一种解读[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刘文江;;对《笑傲江湖》的两种拆解:电影的与小说的[A];东方丛刊(1996年第3辑 总第十七辑)[C];1996年

7 潘知常;;论审美活动的历史形态[A];东方丛刊(1997年第1、2辑 总第十九、二十辑)[C];1997年

8 欧阳友权;;网络的文学栖居与诗性祛魅[A];东方丛刊(2002年第3辑 总第四十一辑)[C];2002年

9 王一川;;中国的泛现代艺术[A];东方丛刊(1993年第1辑 总第五辑)[C];1993年

10 梅启波;;老舍的世界意识与文化坚守[A];东方丛刊(2003年第1辑 总第四十三辑)[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孟欣欣;大众文化视野下现代体育的视觉化生存[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4 李鉴修;文化软实力与党的对外宣传工作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5 卓惠萍;论政府对农村性别文化的型塑与重构[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勇;反抗压抑与消解神圣[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吴国如;超越他者,,成为主体[D];河南大学;2011年

8 虞昕;论网络时代中国电影批评场域的主要特征[D];上海大学;2011年

9 马小敏;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历史散文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丛坤赤;林语堂生活美学观念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连青;后现代广告设计语言的风格及其操纵性[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刘永利;当下男性服饰的审美转向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王君;论詹姆逊的全球化文化思想[D];湘潭大学;2010年

4 高岛;论索尔·贝娄短篇小说中的叙事伦理[D];湘潭大学;2010年

5 凤卓;王小波杂文话语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孟繁中;视觉文化时代的中国审美文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谭雷;詹姆逊“认知的测绘”美学理论探析[D];西北大学;2010年

8 朱媛娟;审美文化视野下的中国情景喜剧[D];云南大学;2010年

9 王程晔;当代大众文化视域中的大学审美文化建构[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10 郭艳霞;后现代语境下的内地青春偶像剧[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平子友长;李乾坤;;“物象化”与“物化”同黑格尔辩证法的联系[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年04期

2 孙亮;;重思“后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三个误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3 孙正聿;;辩证法:黑格尔、马克思与后形而上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03期



本文编号:17650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7650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031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