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交往形式概念辨正
本文选题:交往形式 + 现实的个人 ; 参考:《理论月刊》2015年10期
【摘要】: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交往形式不是语义含混的过渡性概念,而是贯穿历史唯物主义整个理论体系的重要范畴。从现实的个人角度揭示交往形式概念的生成逻辑,可以看到现实的个人先后在交往形式一般、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三个概念中渐次获得自身的总体性规定;同时,立足于对资本主义市民社会这一交往形式的内在批判,共产主义革命必然表现为一场交往形式的革命:追求在人格关系意义上实现现实的个人对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占有。交往形式概念的生成逻辑构成了马克思把握现代资本主义市民社会的交往形式辩证法,它凸显出历史唯物主义所固有的交互主体性逻辑。恢复使用交往形式概念,能够有效回应历史唯物主义遇到的当代挑战。
[Abstract]:In German ideology, the form of communication is not a transitional concept of semantic ambiguity, but an important category running through the whole theoretical system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By revealing the generative logic of the concept of the form of communi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ality, we can see that the individual of the reality gradually acquires its own overall provisions in the three concepts of general form of communication,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and relations of communication; at the same time,Based on the inherent criticism of capitalist civil society as a form of communication, the communist revolution is bound to be a revolution in the form of communication: the pursuit of real personal possession of productive forces and social relations in the sense of personality relations.The generative logic of the concept of communicative form constitutes Marx's dialectics of communicative form in modern capitalist civil society, which highlights the inherent intersubjectivity logic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Returning to the concept of communicative form can effectively respond to the contemporary challenges encountered by historical materialism.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基金】:北京市教委项目(201110028010)
【分类号】:A8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永庆;;共生式同一性:共产主义的辩证逻辑——《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主义理论的当代解读[J];理论月刊;2013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岳汉景;赵军;;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等的远航——政治学视角下的比较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2 李银兵;;浅析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含义、基本特点和基本内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3 白立强;;唯物史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4 白立强;;以人为本的时代意蕴[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5 孙显元;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转向[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6 江雁飞 ,陆广泉 ,孟庆保;浅探检察机关在刑事诉讼中保障被害人权益问题[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7 季学好;;论康德的善良意志[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8 李婷;李继武;;摒弃迷信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要前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9 杨耕;法国唯物主义的两个派别及其启示──兼论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10 吴学琴;挑战单向度全球化——马克思关于全球化进程中的民族化理论评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颜杰峰;;党内民主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基本问题研究[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陈明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共和国的灵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乔旋;;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形象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刘效民;韦秀远;;垦区城乡一体化跨越发展的理论研究[A];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专辑上册[C];2009年
6 叶险明;;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和谐”的几点思考——兼论矛盾与和谐辩证法的限定问题[A];和谐·创新·发展——首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7年
7 袁张帆;;海德格尔存在论的语言观对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启示[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田鹏颖;;马克思和康德“两种实践”观的本体论隐喻——试从社会技术哲学视角看[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9 李胜俊;樊勇;李晓Pr;;未雨绸缪——植物王国现代公路建设之所“思”[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10 刘效民;韦秀远;;垦区城乡一体化跨越发展的理论研究[A];黑龙江省农场管理学会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2 王强;马克思主义环境利益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凤莲;马克思对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挑战[D];南开大学;2010年
4 代俊兰;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及当代价值[D];南开大学;2010年
5 林丹;基于城乡协调发展的征地补偿制度改革[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江广和;西北农村中学体育教师成长的困境与调适[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杨芳;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及其当代意义[D];武汉大学;2010年
8 蔺淑英;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与创造性运用(1919-1949)[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温静;十六大以来民族精神教育的理论与实践[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高连福;孔子与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及其会通[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静;大学生大爱精神培育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李红娟;日伪统治时期东北税收制度探析(1931-1945年)[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徐白雪;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形态的大众化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梁潇;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化的互动关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李燕;需要理论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丁鸣;论人类发展的生态文明向度[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潘双华;基于两型社会的科技创新价值取向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杜娟;论公务员的自我实现[D];湘潭大学;2010年
9 吴佩琦;马克思需要理论的发展及其现实意义[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道模;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阈下的科学发展观[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张永庆;;马克思创立了“世界历史”理论吗——以“世界历史”概念的文本语境为视角[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 陈嘉映;;哲学的抽象普遍性与对话式普遍性[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3 张永庆;偶然性的价值观内涵及其人学意义——《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偶然性思想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4 王南n\;;马克思的历史概念[J];哲学研究;2007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李彩霞;;社会分工、交往活动、交往形式和生产力的关系——《德意志意识形态》之思[J];学理论;2010年34期
2 童恒萍,李幸;论马克思的交往观及其对中国现代化的启示[J];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3 付秀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辩护[J];长白学刊;2003年05期
4 叶良茂;;交往 生产力 科学发展观[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07期
5 田振杰;冯韶慧;;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形成过程的认识[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4期
6 李胜;;论马克思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认识的深化[J];兰州学刊;2007年08期
7 曲瑞华;王凬;;马克思的“偶然性”学说[J];新视野;2009年04期
8 祝大征;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略论唯物史观的形成[J];人文杂志;1983年01期
9 ;[J];;年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吴广升;论科技的发展与交往形式的演变[D];东华大学;2006年
2 陈潘俊;马克思生产方式理论探析[D];广西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7652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765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