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生态维度

发布时间:2018-05-04 00:34

  本文选题:马克思 + 主体性思想 ; 参考:《学术交流》2015年12期


【摘要】:西方现代哲学的主体是自我规定的,即以"意识的内在性"为基本建制,它导致了人对自然的统治。马克思解构了现代主体概念,他把主体性设定在"实践""对象性活动"的基础上,洞穿了"意识的内在性"。人向对象世界的原始敞现使人成为主体,但也包含了异化的可能。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世界中主体性异化的现象,并提出消除这种异化的主张。马克思的主体性思想中隐含着一种生态维度。马克思的主体性概念以承认人对自然界的依赖为前提,他洞察出由于主体性的异化导致的人对自然的破坏并且设想了人对人-自然关系进行的控制。解决当代生态问题不能完全抛弃人的主体性,而应吸收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营养,重建负有生态责任的实践主体。
[Abstract]:The main body of modern western philosophy is self-regulation, that is, the basic system of "the internality of consciousness", which leads to the rule of man over nature. Marx deconstructed the concept of modern subject, he set subjectivity on the basis of "practice" and "object activity", and penetrated "the internality of consciousness". The primitive opening of man to the object world makes man the subject, but it also contains the possibility of alienation. Marx revealed the phenomenon of subjectivity alienation in the capitalist world and put forward the idea of eliminating it. Marx's thought of subjectivity implies an ecological dimension. Marx's concept of subjectivity is based on the recognition of man's dependence on nature. He insight into the destruction of nature caused by the alienation of subjectivity and envisions the control of human-nature relationship by man. To solve the contemporary ecological problems, we should not completely abandon the subjectivity of human beings, but should absorb the nutrition of Marx's subjectivity thought and rebuild the practice subject with ecological responsibility.
【作者单位】: 东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东北石油大学艺术学院;
【基金】: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马克思主体性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的再思考”(13E023)
【分类号】:A81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孟国;;海德格尔的“伦理”论题与存在之真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刘梅;;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兼论“自由劳动”在马克思哲学中的本体论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3 张雪林;;读图时代的视觉文化[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4 张传开,余在海;本体论的争论与实践范畴的深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5 杜军虎;;后现代主义对“人类中心论”的批判[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6 余在海;张传开;;实践范畴在当代中国的深化和发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7 陈叶斐;;海德格尔存在论语言观与翻译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8 张俊;“视域融合”及其现代性意义检审[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9 魏建国;;“科学主义”对大陆法系影响的考察与反思[J];北方法学;2010年05期

10 蒙冰峰;廉永杰;;主体性到主体间性:道德人格教育的应然转向[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翟艳芳;全球教育的理念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颖;公民教育中的法制教育及其价值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8 吴旭平;力量的形而上学[D];吉林大学;2011年

9 马新宇;辩证法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虚无主义的超越[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燕燕;梅洛—庞蒂具身性现象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卢楠;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郝涛涛;齐格蒙特·鲍曼个体关怀思想评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郭艳凤;海德格尔与庄子美学思想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杨立琼;生态美学视域下的明清经典小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郭文飞;浅议社会主义语境中的主体意识[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吴福妹;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及其启示[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9 汪明进;区域技术创新环境的构建及其评价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10 绪宗刚;哲学视域下人的尊严及其对生命伦理学的启示[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闫青会;;主体性思想的形成与发展[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04期

2 武步成;李坤;李月玲;;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体性再探——以科学实践观为视域[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3 唐克俭;也谈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与刘森林同志商榷[J];求是学刊;1991年02期

4 黄功勤;关于毛泽东主体性思想的几点思考[J];毛泽东思想研究;1997年06期

5 黄献清;贺争平;;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主体性的培育[J];现代企业教育;2009年04期

6 孔易人;毛泽东的主体性思想浅析[J];江西省团校学报;2000年03期

7 李祥;“三个代表”思想中的主体性思想[J];南京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2期

8 周洪军;论中西不同的哲学创设对主体性思想孕育的影响[J];理论学刊;2005年11期

9 王瑞军;;论主体性思想的科学内涵与实践取向[J];法制与社会;2008年36期

10 洪波;;个人主体·集体主体·类主体·社会主体——解读马克思的主体概念[J];探索;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郑国铎;;对马斯洛学生主体性思想及其活动论的评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保彦;主体意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国晶;马克思哲学视域中人的主体性思想及其对新农村建设的启迪[D];兰州大学;2009年

2 闫青会;论主体性思想的发展[D];山西大学;2005年

3 姬海涛;论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思想[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4 李秀娟;论马克思关于人的主体性思想及其意义[D];宁夏大学;2003年

5 张莹;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主体性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6 万寒松;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视阈下劳动主体性思想论略[D];中共北京市委党校;2012年

7 庞瑜;马克思主体性思想及其对新疆跨越式发展的启示[D];新疆师范大学;2013年

8 张志勇;马克思人的主体性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郑州大学;2007年

9 任学鹏;马克思的主体性思想及其当代意义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10 丁波;马克思早中期主体性思想的发展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8408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8408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ab6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